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筆者曾參觀了今年的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臨行前的心情也是無比激動。畢竟作為一名用戶體驗工程師,能將最前沿的產品把玩一番,大概是最令人興奮的時刻了。不過,這一次,我不是來分享快樂的!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剛開始逛展的時候,小U只是發現了幾個小問題。但是,逛著逛著,尤其是洗衣機,特別是滾筒洗衣機,體驗了十幾臺以後,我真要自閉了……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本期呢,小U就從視覺的角度來展開分(tù)析(cáo)一下!

視覺可辨別性

各家滾筒洗衣機的開門位置各不相同。有的設置在右上角,有的設置在正右側;有的朝裡摳,有的朝外摳;有的按一個按鍵才能把門打開,有的按一下洗衣機的門就能打開,有的敲敲門也可以打開。

開門的方式是越來越多樣了,也越來越新鮮。然而,從視覺可辨別性的角度來看,越新鮮的東西反而越讓人摸不著頭腦。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滾筒洗衣機在開始運轉後,門會鎖住。但是,有些門本身就比較難打開,再加上有的洗衣機的運轉狀態很難辨別,就更讓人不清楚門難打開是什麼原因了。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協調一致性

下面是滾筒洗衣機的洗滌劑注入口,注入口的蓋子開啟方向和便於手指開啟的凹槽部分方向不一致,看起來蓋子的開口應該是朝右開的。

實際上,是像下圖這樣開啟的,開啟的時候就不是很順手。尤其是下面這款,還有橡膠密封圈,摳起來是相當費勁啊!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這個就好多了!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符合認知模型與使用習慣

滾筒洗衣機的洗滌劑注入口通常分為主洗和預洗兩個分別的注入口。

小U作為一個只用過波輪洗衣機的用戶,一開始認為預洗就是預約洗,甚至覺得它根本沒有必要設有兩個分別的注入口。

然而,經過與工程師的交流後才得知:預洗是一個將洗滌劑混合均勻、充分溶解並進入衣物軟化汙漬的功能,適合洗滌重汙漬衣物的清潔,預洗時間大約10分鐘;而主洗沒有軟化汙漬的階段,是直接進入攪拌程序使汙漬脫離衣物的。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後來,小U還特意搜索了一下有關主洗和預洗的相關內容,發現有相關疑惑的用戶還真的不在少數呢!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相比之下,今年多款滾筒洗衣機推出了“重汙洗”功能,其含義相比“預洗”就一目瞭然得多了。

避免內容不可視

很多滾筒洗衣機的功能選擇是“一個大旋鈕加周圍很多功能的羅列”的形式,旋轉旋鈕會有光標指向。

有些機器功能比較多,旋鈕又比較厚,那麼就會出現:用戶旋轉到靠下功能的時候,可能因為站的位置比較偏,旋鈕會遮擋視線,以至於看不到光標的情況。此時,用戶也就不知道旋轉後對應到了哪個功能。

而且,如果主顯示屏再沒有切換功能的顯示,就更不便於得到反饋了。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狀態可視化

下面這款洗衣機不存在旋鈕遮擋功能選擇指示的問題。與主流的旋鈕處散射指示燈不同,它是通過旋轉大旋鈕,觀察點狀提示燈亮來確認選擇的。

但是,這款洗衣機的指示燈顏色較暗,導致小U一開始都沒有發現指示燈。而且來說,就算看到了指示燈,其也並不醒目,難以讓人迅速獲取到提示信息。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功能語義明確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活性酶?您知道這是什麼功能嗎?

實際上它是用來清潔較髒而耐洗的衣物的功能,但單看名字著實讓人有些不解。

符號一致性

下面這款乾衣機的某個模式的程度表達圖標不一致。乾衣度粗調是3個不一致的圖標,讓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乾衣度精調是3個一樣的小太陽,看到小太陽,小U只得憑自己的經驗含糊地推斷,可能粗調的圖標也是越靠上的圖標程度越高吧。

而且來說,這兩個都是調節乾衣度的功能的,圖標形式卻不一致,與實際功能關聯性不強,語義表達也不清晰。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信息架構明確

下面這些操控面板,無論從字體大小,還是功能分區的角度,都很難讓人一眼看出該從哪裡下手,更難看出操作的邏輯順序。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用了33臺洗衣機以後,感覺我的大腦要死機了……

這些洗衣機雖然搭載了新技術、新功能,但從體驗的角度來看,卻給用戶帶來不少麻煩!在視覺上來看,就兩個字——複雜。實際操作起來,還真得仔細琢磨一番。

【寫在最後】

當然,各家洗衣機都在打造更智能、更個性化的洗滌技術與功能,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服務,這些都是吸引用戶瞭解與購買的動力之一。

但對於用戶來說,一件產品如何用得好、用得順心,才是伴隨他們更長遠的問題。所以,用戶真真切切的使用場景、習慣、想法才是多數企業最應該關注的問題。小U認為,將這些與技術良好地結合在一起,才真正稱得上是好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