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哪些?

車之城168


其實不只是廣東,在我國所有省份,基本上發展都不算特別均衡,經濟排名靠前的幾個山東、江蘇、浙江基本都是如此,山東的膠東和魯西南、江蘇的蘇南和蘇北、浙江的杭寧溫與衢麗舟都是如此,只不過廣東省因為珠三角的發展太過強勢所以顯得與粵東、粵西、粵北差距更大。

另外山東、江蘇、浙江發展不均衡與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的關係很大,山東膠東沿海優勢海權,魯西南深處內陸。江蘇蘇南有長江天然黃金水道,更加靠近我國經濟龍頭上海。浙江杭寧溫也是東部優勢地區,而衢麗舟要麼腹地小,要麼是群島。但是廣東的地形差距不是很大,粵東、粵西也都是沖積平原且沿海深水良港。
其實,表面上看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的地貌相差不大,但是仔細分析還是有所區別的,珠三角處在中心,直插廣東腹地,珠江水系支脈更加廣闊,貿易彙集更有優勢。而粵東粵西在通往腹地的地形上多山地複雜地形。其實這也是為何當年珠三角的廣州更能作為通商口岸的原因。
最後就是政策導向,珠三角沖積平原上在珠江入海口兩岸彙集的城市眾多,而且伶仃洋的水深條件優良,沿岸城市都可以依託水道開展國際貿易。而且當年因為香港、澳門的存在,珠三角的發展政策上更加有特點,著名的深圳特區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所以目前省內各個區域發展不是很均衡,但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未來粵東粵西也會有自己的發展格局。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發展不平衡不只存在於廣東一省,全國沒有哪一個省份能夠做到絕對均衡,發展不平衡只是相對而言的,比如我們常說江蘇經濟發展平衡,但放眼江蘇各市GDP情況,排名第一的蘇州而排名倒數第一的宿遷,GDP差距也達到了近6.8倍。

而公認為全國發展最為均衡省份之一的福建,其GDP最高的泉州是最低的南平的4.7倍。所以發展絕對均衡的省份是不存在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存在於全國所有省份。

相比之下,廣東確實是全國經濟發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珠三角地區可以說是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總量也佔了廣東省的80%以上;而粵東西北地區卻遠遠落後全省平均水平,甚至是全國平均水平。即使珠三角各市之間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廣州和深圳兩座一線城市可謂是獨一檔的存在。

造成廣東發展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來就在珠三角地區;從地形上看,珠三角有成片的平原,利於開發,全國第三大水系珠江的出海口就在此,內河航運也發達。從地理位置上看,珠三角是廣東的中心腹地,香港、澳門兩個發達的特別行政區分別位於珠江口兩岸,深圳、珠海能夠發展起來也離不開港澳的扶持。珠三角地區還享有更多的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強大的虹吸效應不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動人口,就算是省內的東西北各市的勞動人口也紛紛往珠三角地區跑,因此這就更加造成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了……


錦繡中源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核心就是人口的流向,上個世紀八十年,廣東省的汕頭和湛江經濟在全國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當時到了90年代中後期,汕頭沒落、湛江也沒落了,究其原因,就是地方經濟轉型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步伐,人們思想觀念的束縛,政策的轉移,從而是珠三角具有強大的虹吸效應,吸走了粵東和粵西的人才。

相對於粵東和粵西,粵北的情況有所不同,粵北很多都是山區,不適合發展大規模經濟,再加上交通閉塞,所以,一直沒發展起來,目前來說,清遠、河源、韶關還有不少國家級貧困縣。

這麼多年以來,似乎珠三角始終沒有把經濟圈版圖擴大,一定程度造成了粵北、粵東、粵西的經濟落後。

不過隨著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特別合作區的出臺,廣東也在力圖縮小珠三角和非珠地區的經濟差距,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拭目以待!


蔣昊說經濟


廣東地理上得天獨厚,珠三角水系網,粵東粵西沿海,肇慶、雲浮屬西江流域,只有粵北是山區,但卻是廣東北上的重要門戶,廣東為什麼發展不平衡,粵北山區除外,粵東粵西也如此落後,其實珠三角也不平衡,東岸發達,西岸落後,又為什麼?皆因開放初期為探討中國發展之路將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列為特區,跟著深圳被定為副省級單列市,自然成為重點發展對象,除了廣東第一段高速廣佛外,高速、高鐵重點都在廣深之間,廣深之間的東莞自然得益匪淺,東岸為主的珠三角發展後成為中國經濟第一省,成為富省後收稅重,返稅少,為保經濟第一省位置,自然無法顧及粵東西北,之後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優惠政策及單列市的好處發展強勁,危及廣州第一經濟大市地位,更無餘力發展其它地區,所幸胡春華主政廣東,粵東西北發展才得以高度重視。


雲開山夫


改革開放造就廣東豐富的創富動力,營銷意識,服務質量,自主能力!

過去的深圳速度領銜全國,蛇口經驗更是領導業界。主體區域珠三角地帶,港澳的經營力量結合全國而來的勞動大軍,雄厚無比!讓人看到的,以為都是廣東全部。珠三角幫扶廣東其他地區的一對一地開展很長時間。

這些幫扶地區所需的,就說明了差距之所在!如加快到窮困地方投資設廠。而更重要的管理上的人才差距。

一些地區如清遠,廣州與之相鄰區域辦起了合作區,就是資源共享型合作。過渡到自創自主的新模式。可見,窮困地區對接市場還存在差距。

從幹部的駐村扶貧看,還是存在經營眼光上的差距,有的商業幹部都能發掘出當地商品的價值和質量上檔次。

交通上的客觀差距是貧困地區的發展瓶頸。無法形成為全國性企業的地區,貧窮地區的劣勢比較多,優勢全無!


閒適人家


第一,地理位置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都是珠三角地區承接了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的產業轉移,這個地區也有地利優勢。

第二,廣東地區珠三角外,都是山區,以農業為主,難以產業轉轉。

第三,有一些地區本身問題,比如以前的走私問題,比如發票問題,比如對待外來人的問題等等。

以上這些一己之見,不要見怪。


雲鋪旺


博鰲論壇有部長說了廣東的發展前景,粵西粵北粵東的發展都是有限的,人口,資源,教育,醫療,經濟,地理等都息息相關!人口出多入少,沒有本地特色的長期有效的資源,限制了經濟的持續發展,教育醫療由於地理的限制,人口密集度,也發展緩慢,這些現實問題需要改變是要花大力氣,大資金投入,時間和人力,只能循序漸進的實施,拭目以待吧!


沁薇茗蘭


1、國家政策:包括國家政策扶持,減免稅收,開通道路等等;

2、地方政府政策:對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土地資源,對地區人員宣傳工作讓地方人員減少排外;

3、地方人員個人精神,如果個人精神都安於現狀的話那有動力爭強,那有動力發展生產!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才能有心做生意;

4、地區政府和個人都對新事物新鮮事的吸收能力一定要強,才能發展中吸收經驗!才能有更好發展;

5、最後還有地區的關係,如果山區很多發展起來非常麻煩。

以上就是我本人個人觀點,本人水平有限不喜勿噴


用戶5978716033


不平行的原因在各階段不盡相同。

一開始是交通,山區不好修路。

後來是資金,珠三角資金足,建起了企業喜歡的環境,山區縣市資金不足,比不過。

再後來是配套,珠三角從原料到加工,再到半成品都有了一整套產業鏈,作為廠家已經不需要另外花時間找供應商。如果搬去山區縣市,那基本等於供應鏈推到重建。

到最後,還是迴歸交通問題,一方面是珠三角路網和港口運輸發達,山區雖然也有高速公路了,但是相比起來還是不方便了。另一方面是珠三角消費市場更強大,山區縣市運輸費用更高,不利於產品利潤增長,在珠三角更便捷。


Arthur376


官官相念?地方主義嚴重,沒官地方想發展?難過上天?所以不平衡?也可以說三面人?所以公正就大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