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怎麼給淮軍籌集軍費?攔路收錢,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天下不太安穩,在這樣的亂世中正是誕生各路梟雄英雄的時候,李鴻章在同治元年被任命為江蘇巡撫,奉命在浙滬地區組建淮軍。

在曾國藩身邊積攢夠了足夠的經驗,升好了級點滿了技能點,李鴻章以一種挽狂瀾於既倒的姿態出現在了混亂的滬地,他深知一個道理,沒有兵沒有利器是打不贏太平軍的,所謂“強兵必先足餉”,李鴻章在給淮軍籌集軍費的時候想了很多的辦法,攔路收錢,甚至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李鴻章怎麼給淮軍籌集軍費?攔路收錢,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當時上海因為沿海有很多的關稅貿易收入,李鴻章在初入上海的時候就盯上了這筆錢,奈何早有洋人捷足先登,當時掌握關稅收入的官員吳煦和洋人走的近,把關稅的大部分收入都給了洋槍隊當做軍費。

李鴻章到了之後找到吳煦想要分一點關稅用作軍費,但吳煦絲毫不給這位剛到任的巡撫面子,就一句話“錢都給了洋人,有本事找洋人要去”把李鴻章氣的夠嗆,但李鴻章沒有和他糾纏,轉身就走了。

回去以後就和幕僚們商量籌錢的渠道,畢竟李鴻章此時是江蘇的巡撫,還是有很多辦法的,很快就和屬下們制定了幾條籌錢之道,效果很好。

李鴻章怎麼給淮軍籌集軍費?攔路收錢,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第一條,憑空加稅,攔路收錢。李鴻章首先盯上的就是活躍在江蘇境內的商人們,雖然說關稅收入是大頭,但這些商人們也都是一條條肥魚,於是李鴻章開始和他們搞釐捐,在各大城市的要道口設立關卡,凡是過往的商隊按貨物的價值收取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四的稅,稱為釐捐。

這種釐捐不是一次性的,只要通過就要交,不管你是出去還是進入,有的商隊要往返於各個城市間,就要多交好幾次。這個釐捐並不是李鴻章首先想出來的,早在1853年就有人提出來了。

但因為淮軍的急速擴張,單獨一個釐捐並不能滿足軍費的缺口,於是李鴻章把目光轉向田地,他規定“下屬各州縣每畝租米六鬥,二斗報捐軍米”謂之田捐。,一冬天就收集了二十餘萬軍費。

李鴻章發現從百姓身上搜刮錢來的太容易了,思路就變的活泛起來,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寫道“滬捐入春大減,咋議加捐糖、油、豆餅及房市各項”可以看出,老百姓要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李鴻章怎麼給淮軍籌集軍費?攔路收錢,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第二條,破城搶寶,佔為己有。通過前邊的各種雜七雜八的稅收,李鴻章很快的把淮軍武裝了起來,配備了最先進的武器,有著充足的軍餉激勵人心,打個勝仗就會容易很多。

淮軍日後在同太平軍的作戰期間勇猛異常,連克數地,每次攻破城池,總要搜刮一番,把大頭佔為己有,剩下的象徵性的給朝廷上報一點。

在攻破忠王李秀成據點蘇州的時候,“蘇城搜獲賊米四萬石,稻十餘萬石,各項軍實約四五十萬”,這只是李鴻章記錄下來的,可以想想沒有記下來的比這更多。

這也是當時普遍的做法,清廷又沒有多餘的錢給這些團練發軍餉,只能靠自己去搶了,這也能最大程度的調動戰士們的積極性,曾國荃在攻破南京的時候,胃口比李鴻章的要大的多了。

李鴻章怎麼給淮軍籌集軍費?攔路收錢,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第三條,和洋人借錢。在李鴻章一點點積攢軍費的時候,作為友軍的洋槍隊卻過的異常滋潤,躺著收錢,李鴻章就想著從洋人身上扣點好處來。

但洋人也不是傻子,不會被李鴻章的三言兩語給忽悠了,李鴻章預料到了洋人的貪婪,早就給朝廷寫奏摺要批准和洋人借錢,並把一些官府的收入當做抵押。

通過這樣方法借錢是需要利息的,但李鴻章完全不在乎,又不是他還錢,一切有官府兜底,到時候誰是江蘇巡撫,就讓誰頭疼去吧,只要現階段有錢讓他把淮軍發展起來就行,這才是他最大的立身之本。

李鴻章怎麼給淮軍籌集軍費?攔路收錢,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

通過以上三種方法,李鴻章迅速的把淮軍建立起來,因為錢很充足,所以戰鬥力也很高,屢戰屢勝給李鴻章積攢了很多的功勳,成為了他升官的資本。

李鴻章怎麼給淮軍籌集軍費?攔路收錢,買個餅子都要多交稅,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李鴻章的為人原則,實用為主,只要能把事情辦成,根本不在乎罵名。

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雖然李鴻章加重了他們的負擔,但敢怒不敢言,一方面因為李鴻章是巡撫手握重兵,另一方面也因他們遭受太平軍和流寇的襲擾苦不堪言,李鴻章來了以後給他們提供了安穩的生活環境,要錢還是要命,這是一個很容易做出的選擇,而對於長期遭受壓迫封建統治的老百姓來說,只要能活下去,多加點稅又算得了什麼呢?

(資料來源《李文忠公(鴻章)朋僚函稿》卷三卷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