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董事長劉暢:豬價上漲走勢明顯,今明兩年走高

新希望董事長劉暢:豬價上漲走勢明顯,今明兩年走高

4月25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000876,SZ,以下簡稱新希望)在成都召開了2018年度股東大會以及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會上,新希望董事長劉暢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看好未來的豬價表現。

談及新希望的併購策略,劉暢表示,併購是一種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手段,但併購不是必然的,可遇不可求,新希望更多的是以自身創新為主。

更多依靠內生性增長

對於新希望的投資者而言,近期的日子可謂是妙不可言。包括新希望在內的A股生豬概念股持續飆紅,使得投資者們的持股市值大幅提升。資金熱衷“炒豬”,源於市場預期新一輪豬週期或正在開啟以及近期生豬價格的良好表現。特別是4月下旬以來,生豬和豬肉價格更是重拾漲勢。

對於今年的豬價,近年加大養豬投入和規模的新希望抱有信心。劉暢表示,經歷過去年的低迷和多方面的問題,豬肉價格上漲走勢肯定是比較明顯的,今年到明年大概率保持上漲的趨勢。

新希望進入養豬行業的時間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公司自2016年起加大對養豬業務的投入,到2018年度,公司生豬銷售量達255萬頭,同比增長49%。在2018年年報中,公司表示要在2022年衝擊2500萬頭生豬出欄。

短短4年時間,從250萬到2500萬,這種跨越實現難度很大。截至2018年底,新希望在全國實現與儲備了約2500萬頭的產能佈局。以生豬出欄數估算,公司可以排在全國養豬上市公司前4位的位置。

對於“傳統”主營飼料和肉禽業務,新希望也有更高的期望。按照新希望2018年年報發佈的規劃,到2022年,公司飼料要突破2500萬噸銷量,家禽要衝擊10億隻屠宰量。

計劃出來了,如何實現?在2018年年報中,新希望多次提到了“併購”。公司表示要通過內生增長和併購,力爭成為國內飼料銷量率先突破2000萬噸的飼料企業;公司還稱要通過併購擴張等方式,成為中國領先的餐飲畜禽蛋白標準化食材服務商和消費升級需求首選的肉蛋白食品企業;公司也稱在尋找在豬屠宰業務上合作與併購機會。

併購是否將成為新希望做大的優先選項?

劉暢表示,按照新希望的規劃,只是將併購作為一種增強公司實力的手段,但是這種手段並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公司還是以自身的創新、結構調整、擴張增長為主。併購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不能為了併購而併購。

“在飼料業務上,公司本質上希望自身內延性增長,通過優化產品,打造產品力;通過自身精益化管理,使飼料自身競爭能力增強,佔領更多市場份額。至於生豬養殖2500萬頭,也是經過了詳細的部署”劉暢表示。在劉暢看來,養豬需要土地、人才、資金三個核心資源,而新希望均已有相應的儲備。

看重食品業務

在新希望四項主營業務中,食品業務體量排在第三的位置。2018年度,新希望實現營收691億元,其中食品業務實現營收54億元,佔比約7.9%。

劉暢認為,食品業務可能成為新希望未來的一個增長“爆點”。其認為,新希望適合做食品,未來食品一定會是公司非常大的一個板塊。

新希望的食品業務包括畜屠宰、肉製品深加工、中央廚房等細分領域。屠宰作為一種典型的製造加工業,在國內已有長期發展,市場趨於成熟。且由於下游的肉食消費需求增長放緩,屠宰產能有所過剩。肉製品深加工和中央廚房是屠宰的下游環節,代表著從簡單的宰殺分割,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調理、加工環節的延伸。相比屠宰環節,肉製品深加工和中央廚房產品具有更高的毛利率,增長空間也更為明顯。

對於做大食品板塊,劉暢稱不排除兼併、收購,但其仍然強調,兼併收購只是手段之一,新希望歷史上也有過兼併和收購,但公司並不靠純粹的資本擴張增強自己的實力,公司更專注於打造自己的能力。

劉暢指出,對於食品業務,新希望目前給了一些虧損的預算,畢竟這項業務可能還在0到1的階段。新希望希望通過去試錯,去找準客戶,找準產品定位和價位。“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怎樣去定位,怎樣去做,需要時間,”劉暢表示,長期來講,新希望對於食品抱有很大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希望的中長期戰略目標中,“做深海外”有一席之地。在海外佈局上,新希望也持續邁步。2018年度,公司海外市場飼料銷量超過220萬噸,創歷史新高。

就在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首次舉辦“一帶一路”企業家大會。大會簽約環節,新希望集團與越南清化省政府、平福省政府、平定省政府現場簽署總投資額為11.47億元人民幣的優質養豬項目合作協議。項目建成後,將每年最多為越南提供93萬頭的生豬,而越南也成為新希望在海外開展生豬養殖業務的首個國家。這三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將於2021年底完工。

據記者瞭解,去越南養豬項目此次簽約雖為新希望集團,未來具體實施將由上市公司新希望來完成。

對於去國外養豬,劉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會按照自身具備的能力,在海外進行差異化的佈局。“我這段時間在東南亞走了一圈,每個地方的發展程度不一樣。無法完全照搬國內的經驗,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