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烈士回家】參軍抗戰犧牲了75年,大伯,你在哪裡!

“看了你們報紙推出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幫烈士回家’的大型報道後,我也想給你們爆個料。”近日,宿遷市宿豫區侍嶺鎮68歲的夏金義老人撥通了揚子晚報的新聞熱線,他說,他朋友的大伯叫李志宏,宿遷市宿豫區侍嶺鎮牌坊村人,1944年參加新四軍,當年秋天在抗戰中犧牲,但犧牲地點不詳,現在朋友想找到他大伯的長眠之地,以了卻他多年的心願。

【帮烈士回家】参军抗战牺牲了75年,大伯,你在哪里!

《烈士英名錄》顯示,李志宏犧牲於1944年。

“奶奶帶著姑姑翻遍戰場,也沒找到伯父”

夏金義的朋友叫李宜康,今年也是68歲,但李宜康早已不住在侍嶺鎮老家,而是在城裡兒子辦的廠子內幫忙做飯照看廠子。由於身體不好,再加上年齡比較大,李宜康沒有手機等通訊工具。

4月26日上午11時許,在熱心人士夏金義的幫助下, 揚子晚報記者駕車輾轉來到宿豫區卓圩街旁一家傢俱廠,在廠內見到了李宜康。此時,李宜康正在忙著給廠裡的工人做午飯。

一提起已犧牲多年的大伯李志宏,李宜康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他讓別人接著做飯,自己在記者的對面坐了下來,往事一下子湧上了他的心頭。“我父親一共兄弟姐妹四人,李志宏是我大伯,我父親排行第二。”李宜康說,從自己自記事以後,常聽奶奶提起在抗戰中犧牲的大伯,從奶奶的敘述中,他也瞭解了大伯去世前後的點滴。

李志宏在1944年參加了新四軍。“聽奶奶說,在大伯穿上軍裝出發前,爺爺就告訴他,‘當兵就要當英雄,不要當孬蛋。’”李宜康聽奶奶說起,大伯參軍後,在徐州那邊打了一仗,後來又在新沂市邵店東打了一仗,後來,部隊到了沭陽廟頭境內又打了一場惡戰。

“當時奶奶聽人說大伯在戰鬥中死了,讓快去找找。”李宜康說,奶奶聽說後,帶著姑姑天沒亮就趕到了廟頭,但此時部隊已經撤走了。於是,奶奶帶著姑姑,在戰場上翻找,找遍了戰場,也沒找到李志宏的屍體。奶奶後來推測說,李志宏很可能跟著部隊一路行軍向東北去了,後來犧牲在了東北抗日戰場上。

侍嶺鎮的史志資料《侍邱備覽》是由蔡祖鐸、周天佑、王安成等幾位退休教師編寫的,書中的“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李志宏生於1924年,1944年參軍,任新四軍4師10旅29團班長,1944年在戰鬥中犧牲。

“奶奶和父親臨去世時都告訴我,不要忘了你伯父”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給李宜康奶奶送來了烈屬證。“證書我後來看到過,上面寫著‘李志宏烈士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但是,讓李宜康遺憾的是,這本烈屬證被他的四弟在搬家時弄不見了。

李宜康爺爺去世得早,在奶奶去世前,每年清明祭掃時,奶奶都會告訴李宜康,“不論怎麼樣,都不要忘了你大伯。”奶奶還告訴李宜康,“以後如果能找到你大伯的屍骨,就把他帶回家吧。”

父親李志青也在病危時把李宜康喊到床前,讓他逢年過節祭掃時,不要忘了給李志宏燒把紙。“父親當時和我說,如果有可能,還是到你大伯的墓前祭掃吧。”

“當時家裡窮,交通不便,怎麼去找啊。”李宜康有兄妹十人,他排行老大。在成年後,他報名參軍在部隊當了七年兵,受過多次嘉獎。如今李宜康已年近七旬,因頭部患疾做過手術,一些事記憶已經模糊,但提起伯父李志宏,他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聲音有些哽咽,眼圈也紅了。

“現在條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要是能找到大伯的安葬地,我想帶著弟弟妹妹等一大家人,去看看他。”李宜康說,要是能找到大伯的安葬地,到大伯的墓前看一看,他就是死了,也西心安了,再也沒有遺憾了。

【帮烈士回家】参军抗战牺牲了75年,大伯,你在哪里!

李宜康和熱心人士夏金義(右)在一起。

熱心人士兩年來已幫烈士親屬找到了七位烈士

向揚子晚報爆料的夏金義是侍嶺鎮當地一位熱心人士,在近兩年來,經過的他的多方奔走,已找到了七名烈士的長眠之地,其中一名烈士的親屬還把烈士帶回了“家”。

夏金義隨身帶著的手提包中放著一本侍嶺鎮史志資料《侍邱備覽》,書中附錄中有《侍嶺籍革命烈士英名錄》。去年,他翻閱這本史志資料發現,有6位侍嶺籍烈士被安葬在上海高橋烈士陵園,他萌生了帶著烈士親屬尋親的念頭。於是,他一一走訪6位烈士的親屬,烈士的親屬得知後,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早已對找到烈士的安葬地早已不抱任何希望了。

在當年的5月15日,夏金義和幾位烈士親屬一起,來到了上海高橋烈士陵園,找到了長眠在這裡69年的6位侍嶺籍烈士,這些烈士是在1949年5月的一次戰鬥中犧牲的。

【帮烈士回家】参军抗战牺牲了75年,大伯,你在哪里!

談起大伯,李宜康的眼睛溼潤了。

而在前年,夏金義更是幫94歲的唐斯才老人找到了長眠在上海川沙烈士陵園的表兄弟朱大川。朱大川的二弟朱大國尚健在,當老人看到烈士英名牆上哥哥的名字時,頓時趴在地上失聲痛哭。當年年底,朱大川烈士的遺骸被安葬在蘇北大戰仁和圩烈士陵園。

除了想幫朋友李宜康找到他犧牲多年的大伯李志宏,夏金義說,他還有個心願,就是幫另外4位侍嶺籍烈士“回家”:1、方孝文,1921年生,苗莊村方莊人,1947年參軍,志願軍26軍88師262團1營班長, 1950年在朝鮮獨秀峰戰鬥中犧牲;2、陸玉珍,1925年生,苗莊村方莊人,1944年參軍,志願軍26軍262團1營營長,1950年在朝鮮獨秀峰戰鬥中犧牲,被追認為二級戰鬥英雄;3、李徵明,1930年生,櫓坊村李圩人,1950年入朝,志願軍24軍70師201團教導員、文化幹事,1951年在朝鮮上甘嶺戰鬥中犧牲;4、王恆建,1926年生,大墩村秦莊人,1947年參軍,志願軍27軍80師238團2連文化幹事,1951年在朝鮮金城戰鬥中犧牲。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