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幻本身就是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誤讀

2015年,是劉慈欣的人生轉折點,這一年,他創作的《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從那時起,他的作品不斷被改編,搬上舞臺和大銀幕,《流浪地球》更是成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時間,劉慈欣成為國內最炙手可熱的作家之一,在剛剛發佈的中國作家榜名單中,劉慈欣以1800萬元的版稅收入突破重圍,登頂第13屆作家榜第一名。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都是他的粉絲,在夏威夷度假時,都隨身攜帶英文版的《三體》。

名和利接踵而至,劉慈欣也被稱作“科幻教父”。寫著超現實科幻作品的“科幻教父”,但劉慈欣卻稱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有意思的是,在很多場合,劉慈欣總會被問到關於生命、道德、宇宙等非常大命題的問題,大家很多時候將科幻作家當作學者一般看待。對此,劉慈欣則表示,自己不過是個編故事的人。

上週,《三體2:黑暗森林》3D科幻舞臺劇在上海揭開了首演序幕。小官也受邀來到劇場,觀看了舞臺劇首演,並對劉慈欣進行了採訪。

劉慈欣:科幻本身就是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誤讀

關於《三體》,關於科幻,關於劉慈欣,這裡面有著怎麼樣有意思的事情呢?來跟小官一起看看吧!

劉慈欣:科幻本身就是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誤讀

科幻本身就是個bug,不懼讀者挑刺

伴隨名和利來的,還有各種質疑的聲音。有人評論說,在科學上劉慈欣一竅不通,他的很多“科幻場景”壓根就是錯誤的,他用他所知道的一些物理名詞,進行了一些無知無畏的想象,這和真正科幻小說有本質的不同,他是一個玄幻作家,不能被稱作科幻作家。

面對網友的質疑聲,劉慈欣說,“科幻就是由一個個bug組成的,在科幻中間挑技術bug是科幻讀者的一個樂趣。”

他認為,讀者挑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在挑刺的過程中,不管是專業人員還是讀者都會漸漸從對科幻小說的不熟悉到熟悉,最終對科幻小說產生興趣。

而有些bug是不得不這麼設置,舉個例子,《三體》中兩個質子之間通過量子糾纏進行遠距離通訊,在科學上這種辦法根本不可能實現。但是,以目前來看,沒法再找別的方式進行遠距離、超光速的方式進行瞬時通訊,現有的bug至少還有量子力學的背景。

對於自己的作品,劉慈欣一向持有非常開放的心態——不但不介意讀者挑刺,也不介意改編不忠實於原著。

一般IP的開發,大家總強調忠實原著,而在劉慈欣看來,既然要對原著進行改編,要是忠於原著那可能就失敗了。

無論是《三體》的舞臺劇製作人,還是此前《流浪地球》的主創團隊,都表示劉慈欣是最好的原著者,他的好在於,他從來不會干涉創作。

《流浪地球》電影呈現出來的,跟原著有著天壤之別。在主創拍攝過程中,劉慈欣很少會去劇組視察,“你一個寫小說的,也不懂電影,但你一個原著作者到了劇組,你說大家是聽你的還是不聽你的呢?”

所以,劉慈欣認為,觀眾對作品誤讀沒關係,整個文學作品欣賞的過程就是一個被誤讀的過程,被誤讀不重要,關鍵是好看,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和震撼,能讓觀眾從你的藝術作品中得到東西,那便是成功的改編。

劉慈欣:科幻本身就是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誤讀

劉慈欣:家人對我的寫作不反對也不關心

此前,劉慈欣的一段採訪被扒了出來,採訪中,劉慈欣稱,像電力系統這種工作,必須按時去上班,堅守崗位,在堅守崗位的時候,就可以在那裡寫作了,相當大一部分寫作時間都是在這個崗位上完成的。劉慈欣還直言,“因為在崗位上寫作,你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

沒想到,劉慈欣的這段採訪還被國資小新點名了,“劉老師,之所以要深化改革,就是因為過去一定程度上存在您說的這種人浮於事的現象。”

劉慈欣:科幻本身就是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誤讀

對於國資委微博點名一事,劉慈欣在後續媒體採訪中表示,寫小說是業餘時間寫,上班時間肯定寫不了。另外,他還透露了目前科幻小說作家的現狀,只能業餘時間寫,國內科幻小說市場很小,養不活專職作家。

其實,不單是科幻小說作家,其他主流文學也有同樣情況,除非寫成像劉慈欣這樣的暢銷書作家,但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作家靠寫作是沒法生活的。

別看劉慈欣現在寫出了頭,此前其實也蟄伏多年。從“科幻夢”到斬獲“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60後劉慈欣走了近30年。1979年,16歲的劉慈欣就開始嘗試科幻創作,直到20年後,他的作品才正式發表,期間他不斷地投稿,不斷的被退稿。但他依舊堅持寫作,樂此不疲。

之後劉慈欣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畢業後,就留在山西娘子關電廠任工程師,做工程師的這幾年裡,他忙裡偷閒的繼續寫作,創作出了《宇宙坍塌》和《微觀盡頭》。但直到2006年發表的《三體》系列第一部,才讓更多人知道了劉慈欣,讓他成了國內科幻小說界的大咖。

“不務正業”了這麼多年,家人倒從來沒有說過劉慈欣什麼。反正作家的工作是最安靜的,在電腦前甚至沒人知道你在幹什麼,不像球迷或是釣魚迷那麼折騰,耽誤時間嘛,你不寫作也有別的事情耽誤時間。

“我家人對我的寫作,第一是不反對,第二也不關心。”劉慈欣說。

劉慈欣:科幻本身就是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誤讀

希望寫一部跟《三體》題材不同的作品,中國科幻電影體系需要完善

劉慈欣無疑是推動中國科幻前進的重要人物,以前,國內的科幻文學都是靠外國作品輸入,《三體》的成功,讓中國的科幻小說開始被介紹到西方國家,這是中國科幻小說里程碑式的跨越,意義重大,中國科幻終於走到了聚光燈下。

比起國外已經成熟的科幻寫作環境,在國內,科幻卻是個非常小眾且冷門的領域,受眾太少,國內的大部分科幻作者都是業餘的,這是一個門檻極高的圈子,能真正寫好一部小說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更何況還要懂科技,並具有超乎尋常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三體》卻把科幻小說這一冷門小眾的領域,推向了大眾的視野,不僅要拍成電影,還要上映舞臺劇,劉慈欣希望能帶動人們對科幻的更多關注。

劉慈欣:科幻本身就是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誤讀

國外科幻環境的成熟,後起之星的中國科幻,不可避免的會拿來和國外的科幻作比較。對此劉慈欣解釋說,他沒有必要把整個科幻想象跟中國科幻聯繫起來,因為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是不一樣的。

西方的科幻小說有濃重的基督教文化背景,而在中國的科幻小說中是沒有這個背景的。中華文化中沒有科學幻想的因素,即使有些因素很像,但他的思維方式也不是科幻的。因為他是一箇中國人,在他對科幻的想象中,總會下意識地直接或者間接地把中華哲學和中華文化中的因素表現出來,所以中國科幻肯定與西方有很大差別。

劉慈欣《三體1》舞臺劇一經問世就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對於《三體2》觀眾有了更高期待,而劉慈欣對此卻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不管是電影、小說還是舞臺劇,第二部都要比第一部難。“我能想到唯一三部保持同一水準的,就是《教父》,所以創作要有平和的心態。”劉慈欣表示。

下一部《三體3》,劉慈欣希望去寫一個跟《三體》不一樣的題材,它可以包括現在很先進的技術領域,如生物學、信息學,亦或是人工智能

,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地去寫、去想。

《流浪地球》的大火,給中國科幻電影開了個好頭,很多科幻題材項目正在籌備中,但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劉慈欣則表示中國科幻電影還是起步的狀態,“目前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電影本身的藝術創作,而是有一個更基礎的工作,那就是建立起好萊塢那種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如果沒有這個完善的工業體系,以後的科幻電影也很難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