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半城郊型經濟”書寫新時代“應變”記

“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是習近平35年前為正定如何走好“半城郊型”經濟發展之路總結的“二十字經”。如今,塔元莊人對“二十字經”的理解轉化為行動:“城市需要啥,咱們就種啥;城市需要啥,咱們就加工啥;城市想要的變了,咱也得變。”如今,沿著這條不丟城,不誤鄉,利城富鄉的路子,塔元莊正在書寫新時代的“應變”記。

35年過去,塔元莊村在“半城郊型”經濟發展之路的指引下,一方面立足本地地理位置優勢,依託城市、服務城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將水果、蔬菜送上了市民的餐桌;另一方面立足本地資源和條件,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形成合理的生產和經營結構,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富裕起來的塔元莊村,作為正定堅持“半城郊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牢牢把握著“半城郊型”經濟發展模式的精髓。時代在變,城市需求、消費喜好在變,可“二十字經”蘊含的道理沒變。如今,塔元莊村在大力發展農業示範園的同時,將發展焦點更多地放在了特色旅遊上,塔元莊人增收致富再加碼,農民的糧袋子、錢袋子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塔元莊村書寫的新時代“應變”記,為“半城郊型”經濟做了“代言”,也給農村經濟功能定位和發展路徑做出了好的引領。它以細膩鮮活的方式,一步一個腳印,為農村改革發展立傳、為當代中國農民立傳,為共同富裕的實現立傳。

當前,中國正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城鄉一體,避免其他國家城市化進程中所走過的彎路,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鎮化之路,古城與新城齊飛,城市與鄉村相融,生活和文明相伴,走向新的輝煌。

發展“半城郊型”經濟,這一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的戰略思考,成了打破封閉僵化思想桎梏的“開山斧”,劈出了正定改革開放的新局面。讓更多的鄉村迴歸並超越鄉土中國,真正實現農業發展、農村變樣、農民受惠,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終建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的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實現鄉村振興,“半城郊型”經濟,值得牢牢把握。

製作團隊

編審丨周宏彩

校對丨孫澤月 李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