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

cjdjyhggg



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鄧艾諸葛緒為西路和中路軍,進攻沓中屯田的姜維。鍾會引軍十餘萬,進攻漢中方向。姜維直接繞過鄧艾諸葛緒的防守,馳援漢中,與鍾會在劍閣相持。鄧艾突然想出奇謀,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得到司馬昭允許後,鄧艾率軍穿越無人區,翻越摩天嶺,攻克江油。劉禪驚慌失措急令諸葛瞻父子迎敵,但不幸的是諸葛瞻中了鄧艾誘敵之計,父子在綿竹地區被斬殺。


劉禪束手無策,聽取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投降曹魏,蜀漢滅亡。然而有人便產生疑問,諸葛亮曾收服南蠻,七擒孟獲,為何在蜀漢即將滅亡的時候,孟獲不率兵救援。個人認為,孟獲部落不救援有著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觀點僅供參考。


首先南蠻各部落分散,生產力落後,無力對抗曹魏。孟獲並非南蠻的首領,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時候,就有很多部落,相互之間雖然有協作的關係,但並無統一的指揮。即使孟獲部落想支援,其他部落也未必同意。況且南蠻生產力落後,衣食住行都是問題,有的甚至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再加上當地人煙稀少,很難組織有力的支援。再者說,北方鐵騎訓練有素,作戰勇猛,又有得力的戰將。南方部落也有自知之明,他們不是曹魏的對手。蜀漢在益州失去民心,益州百姓、官吏大多都不願成為蜀漢的犧牲品,又何況是南方部落呢。


其次劉禪因懼怕曹魏,聽取譙周的建議投降,並沒有跟南方部落有協商。鄧艾斬殺諸葛瞻父子以後,威聲大震,劉禪已經有心無力。召集群臣商議的時候,蜀漢官員以投降派居多,蜀漢連年北伐,戰爭不斷,很多人已經不願再戰,劉禪無奈之下只能投降,以此保全百姓。劉禪在投降之前,並沒有讓南方部落前來救援,孟獲部落有豈能擅作主張,前來支援蜀漢,畢竟他們不知道蜀漢的真實情況,盲目率軍支援很有可能全軍覆沒。

而譙周的一席話更是道出了南方部落不救援的原因。譙周認為,南蠻都是反覆無常之人,況且平日裡蜀漢並沒有給南蠻什麼恩惠,加上諸葛亮七擒孟獲,南蠻部落也死傷頗多,故而南方部落幾乎不可能支援。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多官議曰:“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不如早棄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險峻,可以自守,就借蠻兵,再來克復未遲。”光祿大夫譙周曰:“不可。南蠻久反覆之人,平昔無惠,今若投之,必造大禍。”


最後諸葛亮雖然平定南蠻,對該地區並無治理,天長日久對蜀漢早已生疏。諸葛亮七擒孟獲,以武力對其威懾,致使諸葛亮在時,南方一切平靜。但諸葛亮並沒有在該處設置官吏、部署軍隊,而是依然讓南蠻自己治理。諸葛亮也曾考慮到,留下官兵,衣食住行都是問題,畢竟當地經濟發展落後,況且蜀軍北伐兵力已經捉襟現肘。如果只留下官吏,南蠻又反覆無常,很有可能殺掉官吏,釀成大禍,這是演義中的說法。


諸葛亮死後,南蠻雖然也經常進貢,但已經對蜀漢不再畏懼,部落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已經不在受制於蜀漢。在蜀漢危機的關頭,他們更不會捨命去救了。再加上蜀漢滅亡的太快,太突然,即便是想救也趕不上,當時確實有一處藩王前去救援,只是走到半路,蜀漢已經投降。看來蜀漢滅亡,也是天數。

你是如何看待孟獲不救援蜀漢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應當是指263年的司馬昭伐蜀,那一年,孟獲早就去世了,何談救蜀漢。

孟獲是南中一支少數民族,彝族的首領,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的那一年,跟隨益州豪族雍闓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漢,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兵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並俘虜了孟獲,諸葛亮為了爭取南中地區的民心,沒有殺孟獲,而是赦免了他,之後,孟獲終生不再反叛蜀漢。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38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三路大軍伐蜀,由鍾會為主帥,魏軍攻入漢中,蜀漢大將軍姜維從沓中虛晃一槍,退守劍閣,將魏軍全部擋在劍閣,進退不得,由於補給困難,而又無法攻克,鍾會已有退兵打算,但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偷渡到成都,經過700餘里的無人區,出現在成都腹地。

主戰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這個時代蜀漢已到了即將滅亡之際。

這人時候來看一下當時蜀漢國內的軍力分佈情況:

漢中地區的諸葛亮時代興建的漢城與樂城,仍在堅守,沒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鍾會軍包圍。



北邊的姜維起先在劍閣,後來退守到東邊的郪縣,仍有萬精兵,可救援成都。

東邊的右將軍閻宇鎮守永安,而羅憲鎮守江州,共有精失近萬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邊的郫縣還有汶山郡,都在蜀漢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邊雖有很多少數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於蜀漢,並不算做是蜀漢的直系,蜀漢在強盛時,命令這些少數民族武裝救援也許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將滅亡之時,這些人 肯定是不會來救援的,他們對蜀漢並沒有多少忠心。說到孟獲,這個時候早就去世了,離諸葛亮徵南中已經過了38年,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邊只有蜀漢的翊軍將軍霍弋統率南中諸郡,計有精兵數萬人,而且霍弋也向後主劉禪請示出兵救援成都。



那麼這個時候的成都是什麼樣子呢?

首先是成都被鄧艾率軍包圍,鄧艾軍到成都城下時,僅有2萬餘人,而成都蜀漢朝堂之上關於是降是戰還是逃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主張逃往南中,有人主張投靠東吳,有人主張堅持抵抗,但更多的人主張立即投降,後主劉禪在投降派大儒譙周的忽悠下,決定棄城投降,並且拒絕了蜀漢各方援軍的救援。

不是不救啊,是劉禪下令不要救成都,是因為後主決定要投降了,於是蜀漢滅亡 ,滅亡於劉禪之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263年,曹魏大將鄧艾趁姜維大軍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的時機,兵行險招,率部下士卒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克服崇山峻嶺和重重險阻,挺進到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帶領張飛子尚書張遵、黃權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侄羽林右部督李球率領成都駐軍迎敵,前鋒被鄧艾打敗,退守綿竹,一場決戰後大敗,全軍覆沒,魏軍直逼成都。


這時,劉禪派人四出求援,益州本土派光祿大夫譙周勸劉禪出降,當時兵圍成都,城內兵力不足難以守禦,群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逃奔南中,一派主張逃往東吳,以圖再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皇帝寄居他國而得以成功的例子,且投奔東吳,以現在的形勢看,只有魏國吞併東吳,絕不可能出現吳國吞併魏國的可能,到時東吳滅亡,一同被俘,豈不是比現在投降還不如?如果要逃往南中,就應該提前計劃,現在兵臨城下,往南走追兵近在咫尺,跟隨的人難保沒有異心,那時禍生肘腋,悔之何及?劉禪便聽從譙周的話,出城投降。


從譙周的一席話可以看出,南中距離成都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而成都兵力空虛,主力已被諸葛瞻打光,很難堅守待援。(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其時劉禪派人到永安向閻宇求救,永安原有五千兵,因東吳孫綝掌政,大臣們不滿,暗中向蜀漢求助,才讓閻宇帶五千兵在那以備不時之需,接到詔命後,閻宇立即啟程,帶了三千軍士望成都出發,留下二千兵給羅憲守永安。從這裡也可看出成都空虛到何種程度,守不到南中兵到。

南中在劉備敗退入永安時,已經密謀叛亂,有割據的事實,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闓趁劉備在永安病逝之機,殺死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舉兵號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漢。越巂牂柯先後響應。諸葛亮因新主繼位有更重要的內政外敵處理,二年後才出兵南中平叛,採用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方略,七擒七縱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孟獲,南中得以平定,還吸引當地民眾組建了一支蜀漢勁旅無當飛軍“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支軍隊先後由王平、張嶷統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晉春秋》記載孟獲後來升為御史中丞,跟隨到成都任職,此戰後南中雖沒有大的亂事,但四郡民眾並非完全心服,諸葛亮的不留兵策略也正是看到南中難以治理才做出的決定,不必在蠻荒之地消耗兵力,平亂十年後,叟夷又多次造反,殺了太守龔祿、焦璜,後任的太守也不敢到郡治上任,駐在邊境,汶山的羌族也曾反叛,南中並不安靜,除了路途遙遠的原因,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依靠南中兵前來解圍是不可能的。


南方鵬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閉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

二、無兵可調: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並未真心歸蜀: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還有部落數次作亂,殺害太守,諸葛亮只許派將軍馬忠前去監視。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又怎會以身冒險,去得罪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祝君閱讀愉悅!


美麗青春您真痘


一、三國時期,孟獲等南方部落所在區域被稱為“南中”,大致相當於川南和雲貴地區,這裡地形複雜、民族眾多。劉備入川后。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在這裡設立“庲降都督”實行羈縻統治,但控制力並不牢固。劉備死後,這裡的部落豪帥在東吳的煽動下發起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征南中,討伐孟獲、雍闓等人。諸葛亮各個擊破,並對孟獲七擒七縱,平定了叛亂。平定南中後,蜀漢獲取了豐富的物資和人力資源,並繼續讓孟獲管理南中地區。

二、諸葛亮在世時,南中地區還較為安定,但也僅限於“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局面。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治日漸黑暗,對南中的壓榨日益增加,這裡的部落首領、少數民族時常發起叛亂,使蜀漢不得不在此地不斷增兵,進行鎮壓。南中地區反而成了蜀漢需要增兵嚴密防範的地區,就別說讓孟獲等人救援了。



三、蜀漢滅亡時,曾有人建議劉禪逃亡南中,但被譙周駁回。譙周說,一來,如果要逃亡南中需要早做準備,現在倉促出行,恐遭不測。二來,南中地區在諸葛亮的征伐下才勉強投降,我們對他們的剝削又不輕,所以人心不定,一定會叛亂。三來,即便我們去了南中,曹魏也不會罷休,會繼續追擊我們。四來,我們到了南中,所需費用巨大,南中無法承受。五來,我們在南中根基不穩,南逃等於去了另外一個國家,那些部落首領說不定會攻擊我們而投降曹魏。所以,南中是萬萬去不得的。



其實蜀漢對南中的控制其實很薄弱,那些首領對蜀漢也沒有什麼歸屬感,蜀漢還得增兵嚴防,至於讓他們救援就更談不上了。

最終劉禪接受了譙周的意見,放棄南逃,而投降曹魏。


石頭說歷史


據路邊史載:孟獲自歸降擔任蜀漢高官之後,對蜀漢幼帝和諸葛先生真誠拜服,五體投地。故而終諸葛亮之世,直到蜀後主劉禪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業業,造福鄉梓,有大功於南方彝族與其他各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相互之間的大融合。

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一經答應,就要做到,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數年後蜀漢後主阿斗降魏;

再後,晉武帝司馬炎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了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阿斗。

孟獲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並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決不答應的。

孟獲之所以在蜀亡國之時沒出兵解圍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當時的形勢發展太快,孟獲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時,蜀漢已降了。孟獲的力量連蜀國也打不過,就更打不過魏國了,只好作罷。

2 當時蜀國內部鬥爭太激烈了。蜀國因為是外來的軍事政權,也就是軍閥。在當時如果想統治好一個地方,就需要和當地的氏族聯手。而劉備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進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劉備的出身太低,不願意與他合作。劉備就一直壓制四川氏族勢力。到了後期,四川本土勢力在蜀國內部任職者很多,並直接促成了蜀漢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時,也派人告訴了孟獲,警告他不要亂來。

3 根據上邊的史實,大家就能發現孟獲始終對蜀漢劉家是忠誠的,在蜀國滅亡後,還很關心阿斗。作為一個力量不強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這些了。


新知傳習閣


誠邀,如題。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其實這兩個原因很重要

其一,時間不允許

其實曹魏伐蜀時,也並沒有想到這次能夠如此順理的拿下蜀漢,因為姜維很難纏,蜀漢又有山川之險要,事實上如果不是鄧艾率領奇兵抄小路圍困了成都,鍾會那十八萬大軍是衝不過有姜維把手的劍閣的。說這個的原因就在於當蜀漢得到曹魏進攻的消息時,可能並沒有料想到後果如此嚴重,所以就沒有傳令南中蠻族出兵作戰,當鄧艾大軍圍城的時候,估計又來不及了,

其二,南中蠻族也不會同意

蜀漢控制南中採用的是羈靡制度,南中各地長官由蠻族世襲,他們不識王化,可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說白了蠻族部落僅僅依附於蜀漢,不是作為蜀漢政權的郡縣體制中一部分,再者南中部落林立,即使孟獲即便心念諸葛亮恩情,但他並不是南蠻部落首領,想要出動軍隊救援,就必須聯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動軍隊。當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刻,因為部落太多,各個首領為了自己的利益,底子不可能都贊同出動軍隊拯救。總之,南中的蠻族不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名義上的宗主,你說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先說下蜀國滅亡。鄧艾從陰平走小路,用奇兵襲擊蜀國的心腹地區,並在綿竹擊敗了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兒子)的部隊,劉禪採納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蜀國宣告滅亡。

蜀漢即將滅亡之際為什麼南方部落不帶兵解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南方地區並非真心歸降

建興三年的時候,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區。蜀漢軍隊中的物資都由南中提供。那麼此時必會增加南中地區的百姓壓力,激化矛盾,時間一長必反。果不其然,建興十一年,南中劉胄反叛,馬忠前去平叛。此時,諸葛亮活著時(建興十二年去世的),南中尚且都敢反叛,諸葛亮死後,南中會真心歸降嗎?

是歲,南夷劉胄反,將軍馬忠破平之。後主傳。

距離遠,來不及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形容南中地區為不毛之地。此地區距離成都距離較遠,而且在偏遠地區,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便,所以縱使南方地區有心想救,時間上也來不及。有心無力。

蜀漢氣數已盡,劉禪已有投降之心

蜀國本來就是小國,諸葛亮文武兼備,諸葛亮在世時不能興復漢室,在其死後。姜維窮兵黷武,蜀國早已疲憊不堪,百姓生活貧困,營養不良。此時的蜀國早已沒有了統一全國的可能,與其苦苦支撐,不如早降,讓百姓與自己都得到解脫。所以,劉禪聽取了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劉禪已經打算投降了,那麼還會去向南方部落求援嗎?

你認為南方部落不帶兵解圍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補充。


遨遊文史世界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秦朝統一後對南方的擴張)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沒有辦法深入。雖然當年楚國曾經遠征夜郎國,並在滇國建立了統治,但由於力量不足,很快被當地人同化,從而和中原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華夏力量才再一次進入這裡,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國也敢與漢朝為敵,所以當地人是很難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當中原地區衰落後,當地也會成功翻盤。

(漢武帝時期首次將西南地區納入本土)

究其原因,西南地區的氣候環境是中原人難以克服的,所以不能對這裡持續施加影響力。

西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中原人身穿鎧甲到這裡作戰的時候,冬天還好,到了夏天就難以忍受了,導致疫病蔓延,還沒等打仗就損失慘重。而當地茂密的森林和十萬大山,讓擅長兵團作戰的正規軍很難展開兵力與當地人作戰。當地人往往利用這一地理優勢與正規軍開戰游擊戰,神出鬼沒讓人防不勝防。

(當地山川密佈河網縱橫,不利於中原軍隊作戰)

即便勉強徵服這裡,對當地進行有效開發也非常困難,由於雨熱同期,樹木生長快速。古代捉急的生產力水平想要開墾出一片土地遠比中原困難。降雨又會將失去草木保護的土地養分重走,把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變得極為貧瘠,導致饑荒蔓延,單位土地承載能力下降。

所以,中原政權對西南地區的大開發效果一直不好。當地人難以接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也就很沒歸屬感了。當地人時叛時降,都快成傳統了。

當地人口稀少,難以組織大規模軍隊

不過,由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西南地區的生產力極為落後,大多部落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極為原始,單位產出極低。很多部落還在過採集遊獵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1平方公里養不了幾個人,也難以組織起大規模軍隊和中原王朝抗衡。

就拿諸葛亮遠征孟獲來說,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不足半年,也沒有消耗多少糧食,所以討伐孟獲之後諸葛亮就能馬上準備北伐戰爭。

那麼,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西南部落沒有出兵勤王呢。

原因就是,第一,當地人對蜀漢沒有歸屬感,不會關心蜀漢政權的存亡。第二,當地部落勢力弱小,即便想北上勤王,也沒那個實力。

以上


歷史風暴


多數人受《三國演義》小說、評書的影像,總覺得諸葛亮對南蠻部落極好,對孟獲等人極好,孟獲等人也感恩戴德等等。

事實上,根本沒那麼簡單!

以孟獲為首的南蠻部落,在劉備去世不久,立刻發動叛亂,諸葛亮不得不親自統率大軍征伐。那時候交通十分不便,諸葛亮為了收服人心,確實也施行過一些仁政。不過,南蠻部落與蜀漢政權既非同族,又非共同利益體,自然不會甘心被蜀漢政權驅策。

尤其是蜀漢大軍北伐時,從南蠻徵召了大量士兵,比如威名赫赫的無當飛軍,就是南蠻人組建。蜀漢政權又是招兵,又是徵糧,自然引起南蠻各部的不滿。

果然就在諸葛亮撤軍、兵發祁山的那一年,南蠻部落就開始叛亂。

《三國志》雲:明年,亮出祁山,忠詣亮所,經營戎事。軍還,督將軍張嶷等討汶山郡叛羌。又云: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徵庲降都督張翼還,以忠代翼。忠遂斬胄,平南土。數年後,建寧郡殺太守正昂,縛太守張裔於吳,故都督常駐平夷縣。至忠,乃移治味縣,處民夷之間。

總之,南蠻幾個郡風波不斷,根本就沒有甘心臣服。

因此,蜀漢滅亡之時,有人建議朝南中退避,卻被劉禪等人拒絕。南蠻各部根本不值得信任。搞不好逃去南中,那些蠻人將劉禪擒獲,獻給魏軍,到時候反倒不美。

小說講究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講究弘揚正能量。歷史卻並非這麼簡單。王八活千年的事情屢有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