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濰河:縣西五十里,出莒州西北王屋山(水經雲出瑯琊箕縣濰山,許慎,呂忱雲箕屋山,淮南子云覆舟山,蓋一山數名耳)東北流二百六十餘里至諸城縣巴山西北入縣境,北至賈家莊入安邱界,又北逕濰縣昌邑縣界入於海,齊乘雲漢志濰或作淮,故俗亦名淮河,舊志八景之七曰:淮沙落雁。

渠河:縣西南六十五里,出諸城縣魯山北流至彭王入縣境,又北至北張落入濰,舊志雲洪武間開濬(開浚:亦作“開濬”。1.開掘疏浚。《朱子語類》卷四一:“且仁譬之水,公則譬之溝渠,要流通此水,須開浚溝渠,然後水方流行也。”《元典章·戶部九·勸農》:“各處官司常加曉諭,相地開濬,使水歸,毋令互相渰沒。”)以殺濰河誤。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浯河:縣西七十里,水出峿山,一名巨平山,東北流逕景芝東,又北入濰。

荊河:縣西南五十里,《齊乘》雲:水出荊山逕平昌故城臺,下合雹泉入浯,《三齊記》:昔人堰浯入荊溉稻田萬頃。

五龍河:縣西南二十里,出諸城九龍埠,受官莊河,趙家河諸水至陸家塋入縣境,逕呼家莊,郭家集,坊嶺,康家莊等村,凡行百餘里入膠萊河。

按:此河沖決無常,土人名自在河,大為民害,縣境自皮狐窩以下,河流舊系迤東折北入柺子河,乾隆八年從皮狐窩直北決流,故老有云系古河道者,而坊坊以北八十餘村力言不便,議者謂於皮狐窩決口築攔水大壩百餘丈,仍令東北行其塞口至柺子河,應濬深者二千五百二十七丈,柺子河至入膠萊河口長八千八百二十丈(內一千五百九十九丈屬昌邑)稍加疏通可無壅閼(壅 yōng 堵塞:壅塞,壅滯,壅蔽。閼 (閼) è遏制,閼塞,閼積。)誠目前之急務哉。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紅繡河:出諸城縣馬家莊西北流至楊家屯入縣境,又東北至半壁店子,名店子河,以水道迂折又名柺子河,又東北入五龍河。

秀水河:縣西南三十里,出朱公北流為柳溝河。

拒城河:縣南三十里,《水經注》謂之拒艾水出黔陬縣西南拒艾山,即《齊記》所謂黔艾山也,東北流逕拒縣故城西,王莽之秩國也,世謂之王城,又謂是水為洋洋水,《漢書.地理志》琅琊有櫃縣,注云根艾水東入海。

按:拒櫃音同,根拒形近,二書必有一誤,姑兩存之,又《齊乘》根艾作相艾或魯豕(魯魚豕亥,成語,指書籍在刻印過程中的錯誤。)之訛也。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膠河:縣東十里,《水經》雲:出黔陬膠山《齊乘》雲:今膠州膠西縣縣西南鐵橛山也,《通志》雲:出膠州五弩山,《膠州新志》雲:鐵橛山有滴水,岸泉甚微,無所謂膠源者,山西北二十五里為鹵山,古所謂五弩山也,為膠水逕會之處,亦非發源之地。雍正九年,州牧王維訪膠源,泝流而上西南至望蕩山,在鐵橛山東北五里許,西巖下層石數片,眾泉湧出,土人名八突泉,沿岸散洳,西行十五里墨德水入之,又北合鹵水過龜山圻左名膠河口,勢漸盛,膠河源當以望蕩山為斷,北流逕塔橋兩鄉至談疃鋪入縣境,又北逕王吳,大呂,伏家莊,官莊入百脈湖,又北逕楚家溝入膠萊河,凡行縣境九十五里。

按:《齊乘》膠水北逕高密縣東北入都濼,都濼在百脈湖東,蓋明以前故道也,康熙中,知縣姜之琦築堤於於疃,令西北流,由是舊河左右無覆水患,東北居民廠鹹歌樂土,逮今六十餘載堤岸潰敗,乾隆七年,復由於疃東北流入張奴河,合流入都濼桑麻之區,倏成巨浸,士民亟議堵築而工費浩繁,非民力所能任也,附識備忝。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張奴河:縣東二十五里,一名“墨水”,水側有張奴店,土人呼為張魯,出膠州西北流至紫(芝)蘭莊入縣境,又北逕張魯寺劉家莊入都濼,又北入膠萊北河。

小康河:縣城外水,自縣西張家(吉)村,委

折繞城南東行與城西馮家莊東流一水會於城東北隅,北過九龍口,為散水。

墨水河:縣西三十五里,俗傳孔子埋書處。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新開河:縣東北四十里,即膠萊河,元宣慰使樂實開,明嘉隆中屢開不果,萬曆三十九年複議開濬,忝政馮敏功奏曰:膠河僅衣帶水,餘悉高嶺大阜,且地皆碙(náo 古同“硇”,硇砂)石,山水奔瀑,工難竟卽(即:就;接近;靠近。)竟矣,海水挾淖沙而入,必復淤。時張居正柄國,不聽,督促撫按開數尺,果皆碙石黑沙,難施畚插(畚插是一種挖運泥土的用具。)費帑金十二萬迄無成功,乃止。國朝雍正三年,以尚書朱軾言,命內閣學士何國宗同巡撫陳世倌勘議,覆稱:明人議開新河之說有二,一則通潮以資出入,一則蓄洩(洩)以濟輓運(wǎn yùn,釋義是運輸,明 沈德符《野獲編·內監·內臣何文鼎》:“且請修濬大通橋以東石閘河道,令漕舟直至橋下,以省挽運之勞。”)惟是南海口潮水止及陳村閘,北海口潮水止及新河閘,中有二百餘里,隔不相通,欲引數尺,隨長隨落之水,恐不能濟分水嶺,地當水脊白河來源既徵膠河五龍張魯等河水源稍盛,中有百脈湖,地勢卑窪,一河一湖,別無泉源輸注,欲以濟二百八十餘里之運道,勢必不能,事遂寢。

按:元明議開新河皆以濟漕,其說迂遠,而無當於實用,惟以密邑利害揆之,則目前之疏濬尤有不容緩者,新河自吳家口閘經分水嶺至窩鋪閘三十里,多淺塞,分水嶺居河之北,平度白沙河由此入運,舊東西分流,東由東北入海,西由西北入海,今嶺以東涸為平陸者幾(同幾,差不多,大約之意!)三里,故水盡向西流,不復東注。自窩鋪閘歷王幹壩至亭口閘二十五里,淺塞過半。王幹壩為膠水由於疃口入運之道,伏秋水發,渲洩不及,於疃以北田廬必致漂沒。自亭口閘歷大成,楊召至周家閘三十里淺塞,亦多大成西至楊召,即五龍河入運之道。倘上游水大直注新河將分水嶺西流入海之水橫截為二,一廽(hui亦作“廻”。亦作“逥”,掉轉,返回,曲折,迂迴之意。)流東向,一與五龍河水夾衝而北,其廽流者害在平度,夾衝者平高均害。相其勢,而利導之,密水患其庶有瘳(chōu 字從疒從翏。“翏”意為鳥飛跑了、“疒”表示疾病,兩者合起來表示疾病飛跑了。本義:疾病消失了。)哉!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高陽河:縣西二十里,出昌邑縣境行十里入五龍河,雍正十三年,知縣王文鼎新開。

魚池河:縣西六十里,出昌邑縣境行六里由南斜溝入五龍河,雍正十三年,知縣王文鼎新疏。

界河:縣西三十里,出諸城,縣境行六十里入

魚池河,雍正十三年,知縣王文鼎新疏。

皂水河:縣西五里,天旱不竭,舊志雲水可染布成皂,故名。

二立泉:縣北七十里,膠萊河灘中,立春日泉水東流,立秋日泉水西流,俱入膠萊河。

戰鼓灣:縣西二里,相傳夜聞其中有鼓鼙(pi是中國古代軍隊中用的小鼓,漢以後亦名騎鼓;古代樂隊也用。)聲。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龍潭:縣東北十五里,夜中聲蕭蕭然,水氣所蒸,澤潤一方,相傳龍躍於此,禱雨立應,舊志八景之三曰:龍潭夜雨。

九穴泊:縣西北二十五里,有陂澤,澤有九瀦(zhu意為水聚集的地方)清波盪漾,文禽游泳,舊志八景之八曰:九穴棲鴛。

按:九穴泊故址在坊嶺東北角,康家莊西南三里,許今為五龍河經流之地,無復舊觀。

百脈湖:縣北十里,五龍、膠河諸水盡匯入此,周百餘里,佃漁薪蒸,闔(.he 全;總共:~家。~城。)邑賴之,又名西濼。

按:《萊州府志》都濼外又有都泊,在縣東北二十里,內產菱藕,上接新河,東流入海,土人相傳都濼在膠河西半里許,今名“小鹿灣”。都泊在河東三里許,膠河、張奴河二水匯流其中,下由新河入海。考《水經注》膠水北逕膠陽縣東,又東北左會張奴水,東北為澤,水渚百許裡,謂之夷安潭潭之澤,週四十里。《齊乘》亦云:膠水、張奴水同注澤中。則土人所指都泊正古所謂都濼,而河西之小鹿灣或即府志所云都泊與。又舊志八景之二曰:東浦荷香在縣東北三十里,亦即在都濼中。

又按:都濼跨膠州、高密、平度州之境,舊為澤渚,自膠河西徙,但存張奴一水流,狹地涸漸,可耕墾。

前明萬曆七年,知縣黃紀賢治,邀鄰近富民開墾,陞科(升科 shēng kē釋義:1、登科,及第;2、徵收賦稅。)自是汙(同“汙”。)萊之賦,埒(指矮牆、田埂、堤防等:河~。)於桑田,民有逋賦之累,官受惰徵之罰,官民交病,其弊已久。今膠河復迎東流,向之汙萊更成巨浸,田無耕墾之期,賦無詰除之法,而百脈湖南半淤成高阜百有餘頃,現為豪民佔種,誠詳明上憲東西,那移新淤之田扺衝沒(罰沒)之額,官民兩便,計無善於此者,倘慮異日膠河西徙復歸百脈湖,則東渚屯水患既去,又可清釐原田,無事扺補,此經久無弊之策,長民者所當,亟為頒請也!

乾隆版《高密縣誌》裡的高密河湖水系源流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