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人只能活在限制以內!


已經存在的一切就是已感知,存在就是在感知,如果感知運動終止,存在就不再存在。存在只對於感知有意義,離開感知運動和感知對象,存在毫無意義,就不會出現存在現象。存在是什麼?存在就是有,有和無必須有對象,對此對象有,對它對象則無,對於有的對象,雙方在感知中互動;對於無的對象,其間沒有任何關係。對於無的對象來說,不是發現和未發現即認識和未認識的問題,是不存在也不會存在。我們不斷從無中感知到有,這些有都是符合感知規則的感知運動,是可能存在的呈現,所以無不等於不存在,無可能是暫時的不存在,也可能是永遠的不存在,永遠不存在即不可能存在的準確定義是非感知。

大道至簡:人只能活在限制以內!

感知的存在狀態為有,非感知的存在狀態卻不是無。非感知是感知的限度和邊界,它不佔有任何時間或空間,時間和空間是專為感知設置的,非感知是感知的相反狀態,而不是另一種感知狀態。人非常容易犯的錯誤是:有是獨立的自在,與觀測者(認識者)無關,有是無對象的有,即對誰都有。人對無的理解也是錯誤的,認為無是無窮無盡的還沒有被認識到的有,有是從無中來的。其實有不是從無中而來,是從感知中來,無則是有可能被感知的有,已有的和未有的事物必須通過感知發生關聯,它們自身不發生關聯。事實上,在已有之中,事物之間的關聯是由於感知運動,物質與物質間的差異和互動反應也是由人的感知引起的,存在的前提、中心和終結都在於人的感知。

感知無處不在,感知就是存在。人與事物的關係並非是人感知到事物的存在,是事物與人都在感知中存在,並且只在感知中存在,再沒有其他任何存在場景和存在的可能。事物和人都是感和運動的產物,人與事物只有一種感知關係,這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邏輯都不同,人與物的關係是唯物與唯心之外的第三種關係。

物質由於感知的限制出現在感知運動中,感知的規則和感知主體的因素決定了物質的屬性,比如水和火是由於感知的規則差異還有人的感知意識介入物質後的感知態。人對不同物質的感知態作出命名,並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感知態的物質進行成分分析並進行數據化的把握。這些物質呈現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與人的感知方式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它們在人的感知方式下顯現水與火的屬性,但在其他的感知方式下將呈現出其他的屬性。物質屬性受感知規則和感知主體方式方法的影響,物態是兩種影響的結果。科學實驗證明物質分解到最後就是能量的運動,是誰造成物質的能量運動?就是感知差造就的,感知差是感知規則形成的,所以,物質的根本來源就是感知運動。

物質在未進入感知運動前是一種離散的能量態,一旦發生感知運動就成為有序的能量態,感知規則就如進行一種頻率選擇,感知的頻率數值決定相關對象呈現出何種屬性。於是,各種物質就在各種頻率中出現了,而各個物質間再發生各種物理的和化學的相關關係。如此,感知運動創造了存在,併為人創造出人類感知的世界。人們最迫切想要知道的是:感知運動始於哪裡?感知規則和感知規律從何而來?從感知邏輯推斷:感知運動的規則與規律來源於非感知,並且只能來源於非感知。如果說感知讓人難以理解,非感知就更讓人無法想象了。首先,非感知並不是認識不到或無法去認識,非感知是感知的界限,如果感知處處都在,那麼非感知也處處均在,因為感知的存在就是由於有非感知作限制,事實上,一切存在都是限制的產物,無限制就會不有存在。是非感知讓感知在一定的範圍和程度上活動,非感知的使命就是限制感知。人是感知體,所以人被非感知限制著也是保護著,感知運動隨感知體作移動,而非感知就如同螺殼保護著螺的身體,因為一旦進入非感知狀態,存在就不再存在了。所以,非感知成了感知的起源和終點,也就是存在的根本界限,這不是指存在的狀態變化,是存在和非存在的區別。因此說,非感知才是一切存在和生命真正的來源。那麼,非感知是什麼?非感知在哪裡?這裡,正是人的邏輯思維的終止處,因為它們是非感知,所以不能被感知,思維和邏輯到非感知為止。這就是人從未找到的宇宙的起點和存在的端點,一切從非感知開始,一切就有了根據。而非感知是什麼?邏輯告訴我們,它永不會出現在感知以內,非感知永不可能用感知來解釋。人會因為這個邏輯關係而惱怒,因為人已經被唯物觀的思維邏輯慣壞了,人一直在找最先的最先,最遠的更遠……事物的無限邏輯構成了人的無理思維,而無理思維又成為了事物存在的無理狀態,這種由無限導致的無理傷害了人的有限性,所以人一直找不到最終的歸宿。

非感知就是一條越不過去的界限,人終於可以心安了,一切從非感知開始,讓我們存在於有限的感知中吧,感知才是人真正的唯一的家園,人從此不再三心二意的妄想無限的存在,守住感知,維護好感知世界,有限的存在讓人從此有理有據,天經地義的幸福生活,再不去妄想感知以外。

大道至簡:人只能活在限制以內!
大道至簡:人只能活在限制以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