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人幹活那麼少卻過得很舒服?

清風吹來fly


為什麼歐美國家看起來很輕鬆還過得很好呢?這個問題要分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歷史上來說,歐美國家曾長期對外殖民掠奪,甚至到了現在還有很多國家有海外接管地,這種殖民活動加速了資本積累,使得歐美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化,像美國等一些新生國家雖然殖民地很少,甚至本身就是殖民地,但它上面的人是歐洲去的,帶有現代技術,而此時亞非拉附屬物西方,受到掠奪,即便後來獨立,想要追上西方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歐美國家直到現在還是比大多數國家在科技和資本上佔據優勢。


另外一點就是與東亞、南亞、東南亞一些地方相比,歐美國家普遍人均資源豐富的多,就拿美國來說,它的人口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卻有著比中國豐富的多的可耕種土地、水資源等等,而亞洲一些地方人均資源就少的多,競爭壓力也大的多,壓力一大肯定就沒這麼舒服了。


還有就是權利不均衡的問題。先說技術標準問題,現在大多數技術標準,貿易標準是歐美人定的,所以肯定會對自己有利,從而使自己的品牌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石油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要想買石油就必須要先向美國賣出貨物,儲備美元,這樣美國就可以拿幾分錢的紙換取其他國家的貨物,進行全球範圍內的剪羊毛。

在對待生活與工作的思想和態度上也很不同,東亞文化鼓勵勤奮工作,喜歡儲蓄,即便是日本、韓國這種後生發達國家,雖然是發達國家,但在員工工作時間上要比歐美多的多(當然卡塔爾等海灣國家工作時間還要少)。而歐美盛興的是消費主義,企圖用消費拉動生產,福利制度發達,很多國家的救濟金甚至多於很多勤奮工人工作的工資,政府為了維持福利制度,四處借錢,具有高赤字,政黨為了贏的選舉也只能維持著高福利。


在文化方面,歐美人主導了近代以來的世界文化,現代電子產品,電器大都發明於歐美,現代人的服飾打扮,大多數也是從西方服裝演變過來的,比如重要場合要穿的是西裝,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也比其他國家的餐館多的多,甚至喝牛奶的習慣也不是東亞人本來就有的。在這種攻勢下,人們也更願去歐美留學,各國的人才很大一部分都流失到了歐美,而歐美因此又剪了其他國家的人才羊毛,當然我國近幾年的留學回國率已經提高了很多。也是因為很多人對歐美文化的信仰,很多歐美國家的奢侈品也受到了吹捧,而這種奢侈品也是利潤極高的。


文史叢讀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最新數據美國平均工資是43460美元,平均每小時工資是20.9美元。根據英國政府的最新數據英國平均工資31000英鎊(約合27.12萬元人民幣),而男性則為37500英鎊(約合32.8萬元人民幣),而多數歐美人都只是幹足八小時就休息了,很少出現象中國人那樣的加班加點的情況,日子過得很舒適。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歐美人收入高,但物價卻是相當低廉的。在美國,豬肉價格1.99美元/磅,牛肉3.49美元/磅,可以說物價還是很低的,在德國普通咖啡館,價格基本上在1-2歐元之間。一升牛奶最便宜的就0.18歐元,常見的也僅僅0.5歐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也就是1.2元和3.4元。

可能有人會問,歐美人幹活那麼少,為啥還過得這麼舒服呢?事實上,也並非所有歐美人的日子都過得富足,即使在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也存在著大批的流浪漢與失業者,窮人無論在任何地方的日子都不好過。但是,歐美人幹活相對較少,獲得收入較多這倒是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歐美人的人工成本相當昂貴。像中國外賣小哥跑一次只賺2-3元人民幣,歐美人是不屑去幹的。美國搬家,你叫人抬個桌子就要收50美元,在紐約坐一次類似於國內人力三輪車一樣的交通工具觀光,居然要收取200美元。無論是工地上的建築工人還是掃大街的清潔工人,月薪都可能高過白領,甚至加州地鐵站的清潔工的工資高過了飛行員。

第二,歐美國家的農業已經實現了全部現代化,而中國的農業還處在各自為戰的局面。美國農民佔總人口的3%,卻能養活全美國人不算,還能出口大量農產品,掌控著全球農產品價格。而荷蘭農業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和洋蔥出口國,全球第二大蔬菜出口國。生產能力和效率極高,成為歐美人手中的貨幣非常值錢,而農產品多得不值錢。

第三,歐美國家掌握高端製造業,賺取超額利潤,使發展中國家望塵莫及。歐美國家企業可以賺得暴利,而我們只能靠像富士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解決就業問題,差距怎會不大?在高端製造業,荷蘭的光刻機世界聞名,一億一臺還不許還價,賣給你都算是給你面子。此外,美國蘋果手機年年漲價,中國代工廠只賺一個零頭,而蘋果手機在華賺取的利潤就佔手機價格的60%以上。

第四,歐美國家一直想少花力氣,多賺錢,日子要過得舒服,那只有在科技方面多投入。所以,歐美國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很多,這些國家的戰略意圖是,通過各領域的技術積累,逐步形成技術壟斷,剩下要做的就是躺著賺發展中國家的錢了。我們中國卻高科技研發投入不太重視,排名前五十的公司只有華為一家,而韓國三量的研發費用以134億歐元,位居世界第一。

歐美人幹活的確幹得少,遠不及中國人勤奮,但是他們的日子過得很滋潤,這主要是歐美人勞動力價格高,比咱這邊收入高。同時,歐美在農產品、高端製造業都是高度發達,所以,歐美國家物價低,民眾的收入就高。更可怕的是,歐美國家為了長期佔據技術領先優勢,每年在科技領域投入鉅額支出。他們就獲得了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能力,而我們只能做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工作,收入待遇當然就差啦。


不執著財經


年前去了一次澳洲,就拿澳州說吧,它是英聯邦國家,政治法律人文都是歐美化的。

澳洲70%以上的人年人均收入在40000至70000澳元之間,就是說,一個工薪人員,只要工作,就差不多這收入,也即所謂的中產。一澳元約合人民幣4.9元。

澳州超市裡的水果疏菜肉類和奶製品,價格極其低廉,100澳幣一個4口人的家庭吃一週足夠。

酸奶,墨爾本正常價2.99元/6個,有時間能買到2.99元/12個。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是不是比國內便宜好多。

更氣人的是,他們的食品絕對安全,超市買來直接吃,洗都不帶洗的。酸奶從冰箱拿出來,是果凍凝膠狀,絕對沒有三聚氫胺,喝得我還沒過年就胖了三斤。

但你如果認為澳洲人有錢,是款,就錯了,他們真沒錢,他們人均存款不到千元據說。

澳洲的大街上,跑的車以豐田佔絕對多數,汽車零關稅進口,價格不高,街上見到很多豐田雅力士,豐田最便宜的兩廂小轎車。他們街面流動的汽車檔次,絕對不比國內二線城市高,我覺得,至少不如我們大青島。近年,寶馬儼然成了青島的街車,開個雅力士都不好意思出門。

但人家就是活得舒服自在。

澳洲每週四發薪。週四到週末過三四天好日子,週一勒緊褲帶上班。年末季末數數剩幾個銅板,攜家帶口出去旅遊。絕對不剩錢,絕對不多掙錢,因為多掙錢多交稅,多交的稅會用來養懶人。

不剩錢是因為他們沒有危機感。社會福利從搖籃到墳墓。孩子出生有牛奶金,幼兒園到高中全免費,大學貸款,等你工作了,薪水達到平均值以上再還。房子,只要你想買,肯定買得起。醫療全免費。他們要做的,就是忙裡偷閒地乾點工作,拿到不多不少的收入,夠日常生活。

沒有任何精神壓力,沒有喘不過氣來的競爭,不用為孩子操心前途和買房置地。孩子18歲掃地出門,以後做白領也好藍領也罷,全憑自願。

他們最常想的決不是怎麼賺錢,而是如何把自己擺弄得舒服更舒服。

人生下來是享受生活的,這話在澳洲這種高福利國家,得到了很好的闡釋。


潘衛霞律師


關鍵是技術領先,從而控制技術標準,榨取中國之類發展中國家的利潤,有的技術甚至對發展中國家敲骨吸髓的程度。成本100元的技術,如果中國不掌握又急需的話,歐美賣給你可以一萬元,賺9900多元,一旦中國掌握,立馬白菜價。所以美國為什麼拼命打壓華為5G技術,不用華為技術標準,因5G前景非常廣闊,華為又擁有一部分領先技術標準。毆美日掌控世界大部分尖端技術標準,比如飛機適航標準,發動機排放標準,各類數十萬種技術標準也包括品牌被西方壟斷,給西方帶來滾滾利潤,吸全世界的血供養西方。只有擁有人類發展石油能源的阿拉伯小國才能短暫比富。

品牌吸血也是一種標準,同樣成份的一瓶香水,法國意大利的品牌可賣一千歐,中國的品牌賣一百歐。同質材質量的安踏鞋和阿迪達斯價格相差二三倍。

西方制訂的貿易規則首先保障西方,如果對它們有損害,契約就作廢,比如當年簽定的中國入世三十年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家,西方所有簽字國私下認為中國發展太快,影響它們繼續吸血,於是集體拒絕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那份當年的契約作廢。


上了洋當啦


這事我不能說的太露骨了,只能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吧。

首先每個國家的資源是不一樣的,有的國家人少資源多,有的國家人多資源少,而且分配不均,控制在極少數人的手裡,由他們說了算。

就好比有100個麵包,兩個人分的話,每人50個,十個人分的話,每人10個,可是在有的國家,就不是這種分法,而是這樣分的:100個麵包,極少數人分了80個,大多數人才分了20個,而在這20個麵包當中,仍然分配不均,有些人只嚐了一口,有的只在旁邊聞了聞味道,那這又牽扯到一個公平的問題。

另一方面,生產與勞動力的關係,社會越進步,科技越發達,需要的勞力就越少,好多都被“機器人”代替了,也就是說,以前100個人乾的活,現在10個人就可以幹了,多出來那部分該下崗的下崗,然後另謀職業。有好多人選擇了開超市、開飯館、開旅館、開理髮店、賣早點、擺地攤……。可是,當同一種營生做的人太多了,比方某一條街幾乎全是開旅館的,開飯店的,供需關係又被打破了,失去了平衡,買的沒有賣的多,最後造成了每家都賺不多少錢,還得從早到晚陪伴著,不得已好多關門大吉,貼出來店鋪轉讓的字樣,這是供需關係不平衡造成的。

有一些中東國家,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由於地緣優勢,盛產石油,生來就富的流油,再加上人口也少。甚至在有的歐美髮達國家,即使你沒有工作宅在家裡,照樣能獲得各種福利,每月能領到上千美元,儘管薪水比上班族會少一些,但也吃喝不愁衣食無憂了,這是地緣優勢帶來的好處。自小生在窮山僻壤的,要想過上富裕的生活,其艱難程度會大大提高。

幹同樣的活,出同樣的力,付出和所得,每個國家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在解放前的西藏農奴,19世紀的黑奴,為主子沒日沒夜超負荷的勞作,只是因為沒完成任務,輕則鞭子抽,木棍打,重則剜掉雙眼,砍掉雙臂,受盡非人折磨,連飯都吃不飽,他們的勞動成果被誰剝削去了?還不是地主資本家嗎?他們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而奴隸們恰恰相反,付出最大的代價,獲得最小的利益,活著只為填飽肚子皮。

如果把國家比作小家,現在有些土豪的孩子,尤其那些輪流當首富的土豪們,他們的孩子生來起點就高,生來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即使什麼也不幹,照樣住豪宅,開豪車,這是天生的優勢帶來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出生是個技術活,這種技術是要憑運氣的。唉,不說了,有人喊我去搬磚了。


海島鵝卵石


如果你以幹活乾的少,來衡量這個日子過的舒服還是不舒服的話,整體來講,歐美的人他確實舒服一點。

但是我也接觸到相當一部分外國人,尤其是德國那邊的,他們認為那些人不舒服,為什麼呢?享受著國家的福利,然後呢,長著個大肚子,肥肥胖胖的,全世界去旅遊,其實,很多病痛。

那麼我有個德國的朋友,叫,Mark,他是德國雷更斯堡人。

他說,德國真正聰明的人,真正懂得舒服的人是不會去政府上班的,也不會去過那種享受社會福利的生活的。

真正聰明的人,真正懂得過日子人,都去創業了。

比如他自己就是整了一個團隊,去專門研發那種膠水,就是給工業生產用的那種膠水,非常專業。

他覺得做這個事情才有價值,自己才是真正的舒服。

然後,像德國這邊的話,政府,它也很支持你創業。

因為我自己也是搞互聯網創業嗎,教別人創業的,所以有時有些交流。

他就說德國總理默克爾,你不要看她是總理,她很多外出的,這個錢都是自己掏的。

這就是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說,這個中國這邊的政府邀請他們來訪問啦,他可能要去回去跟那個議會呀,什麼彙報一下,以獲得批准,因為那是花納稅人的錢,人家他那錢是真正的來自於這個財政的,所以,總統也一樣。

反而他們自己創業的人,因為他的精力專注在研發產品跟做市場上,他的經濟反而比那些在政府上班的人寬鬆很多很多,他想去哪裡玩就去哪裡了。

他覺得這樣才舒適。

所以這個看你怎麼去理解吧。

你包括在國內也是一樣,我們接觸很多人,他都是覺得自己在創業,在打拼這個才有意思,然後他想去玩了,自己是老闆,到外面去玩半個月,三個星期呀,隨時安排,這些錢財,他也不太很在乎。

但是,如果你是打工的,你是上班的,你是拿國家工資的,你時間就受到了限制,同意嘛,然後,你拿到了社會的福利,即使在國外,它也是有限的,其實你說舒適的話,未必。這個只是表面的東西,只是我們在外圍看到的東西。



陳笑奇說創業


不是崇洋媚外,不是為了貶低我們國人。

天下間沒有與生俱來的福利。凡是想高福利,都是建立在高產出的基礎上的。

就像一個企業我們國內社會一樣,你如果有技術,有能力,待遇就會相對於其它處於生產關節低級分工的收入高。那麼同樣你的家庭成員也因為你能賺到多的享受好的生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成長為一個市場。歐美洲人能夠生活愜意,工資很高,物價低廉,是因為他們掌握核心科技。產品的發明如計算機,手機芯片,人工智能,波音飛機,軍火都是人家原創設計,製造。擁有世界大多數的科技人才及金融人才。歐美站在在市場的高端。這些高大上的企業,人才為國家帶來的財富是巨大的。甚至數十倍於發展中國家。那麼他們的財政處理高額收入的時候,憑什麼不能讓它的人民享受高福利。如果在歐美這樣的國家人民不能享受高福利,那麼錢去哪了?除非政府很腐敗,都貪汙了。

所以我們國家的高級知識分子,及高技術企業還需要大力加油去發展。去賺全球人的錢啦。而不應該整天去搞高房價去賺國內人民的錢。導致剛需的人生活困難。早買房的人剝削遲買房的人。不要讓有多房年輕人被廢掉不學習成為人才。不要讓沒房的人整天為了房子苦惱失去科研進步。阻礙了國家的前進與復興


孫美義1585


我生活在加拿大。我感覺這邊的本地人確實平均月收入3000加幣但是普遍很愜意。主要原因是教育,醫療,失業和退休福利的完善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所以他們的存款都很少很少,除去房貸車貸地稅水電衣食等開銷,很多是剩多少用多少。第二我覺得這裡人沒有特別強烈的物質慾望,比如經常看到很有錢的中年人也開著豐田或者本田的suv,老百姓更是如此,他們寧願把高昂的豪車貸款和奢侈品費用省下來旅遊,開party或者滿足一些小物件的收藏癖。經常會聽到他們說:why would I need so much money?而這在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是很難被廣泛認可的價值觀念。也因此西方部分百姓給人留下慵懶和胸無大志的印象。但這無關乎對與錯。只是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人群對於物質的理解有所不同而已。


ChloeMama


1.制度。包扣所有的法律體系,維持的定價體系等。

2.制度。標準化所有的生活細節,讓基本上的事、物都能用時間和價值來衡量。

維持這些狀態的根本原因,是在幾乎所有的領域發展的比大多數國家好。

掌握著產品的研發和定價能力,所以有著高額的利潤來維持這種秩序。

第三世界,只有花更多的錢,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而這種接近發達國家生活的人,在第三世界也僅僅一部分人。所以,根本就談不上,賴以支持有序生活的標準化展開。

越標準,所花的時間就越少,而相對產生的效率卻是越高。

比如:我們把一個城市分成幾條街道?幾條街道分別配幾個保潔?配置幾個垃圾桶?收垃圾的車輛怎麼安排?垃圾分類的狀況怎樣?都可以科學配置,但是需要數據的收集和做對應的分析。這麼計算完成,影響這些數據指標的因素有:隨地亂扔垃圾、垃圾桶突然丟失、垃圾沒有分類、收垃圾車沒去、突然增開新的道路,沒到環衛處備案通知到,以至於沒有對應安排等等。

在知道的路段,配備對應的人員設備,拿取高額的工資,當然效率非常高。而且不但高,這種額定的工作,又會有優秀的人員加入,分析更加有效的操作方法,讓產能更大化甚至到了,可直接接軌自動化垃圾收集清理條件。因為,有著詳細的垃圾年、季度、月、周、日產生的狀態,還有合理的垃圾桶結構和擺放位置,是否適合無人駕駛車輛自動化垃圾收集等等。

我只是拿出環衛工作一小部分,拿出來作為類比。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環衛還有很多阿姨。大部分的所謂環衛正式工,都躲在辦公室裡,怎麼可能理解我說的內容?

我們怎麼可能會有效率?

鑑於此,我們目前只是發達國家,還有少部分人得賺錢工具罷了。而且還是,比較低級效率很低的工具。

要想能改變現狀,我們最有效的方式是:

1.應試教育,速成戰士。用硬文化提升國人整體的教育水平。(慢慢改變教育風格,轉為個人愛好培養)後期

2.複製(山寨)來替代使用,減少國家財富流失。引進技術和合資,學習模仿和研發。慢慢在食品、工具、到工業產業鏈等領域。(空客、波音等還沒有)

3.金融業。我們常說的,投資和股權分紅,貨幣結算割韭菜等等。金融是工業、農業、技術、科技的衍生品,沒有這些實力下,金融就不具備強大殺傷力。

……

貌似想太多了,睡覺了


嚴高山


歐美國家的人工作量低,但是生活水平確實世界最高的,能夠達到這一點,關鍵在於歐美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模式。

豬肉價格1.99美元/磅,牛肉3.49美元/磅,可以說物價還是很低的,因為畢竟美國人花的就是美元。歐美國家的糧食、蔬菜、水果和肉製品的價格都很低,所以歐美國家人的生活水平很高。

為什麼歐美能夠達到較高的生活水平,關鍵在於生產模式,歐美國家由於技術先進,生產力強,所以同樣數量的工人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均GDP高的根本原因。

歐美國家由於發展比較早也比較快,在科學技術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技術越高,生產能力越強。以荷蘭為例,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和洋蔥出口國,全球第二大蔬菜出口國。在全球蔬菜種子貿易當中,有超過1/3的種子來自荷蘭。

荷蘭農業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但出口的農產品佔到了世界總量的9%。荷蘭平均每平方米農用地的出口額為 1.86 美元,單位面積土地創匯率最高,土地生產率為 2 468 美元/公頃,居世界第一位。

雖然荷蘭領土面積狹小,但是因為產業結構合理,生產能力和效率極高,成為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

另外就是高端製造業,荷蘭的光刻機世界聞名,一億一臺還不許還價,賣給你都算是給你面子。

只要獲得技術壟斷,自然財源滾滾,2017年內存條價格瘋長,其他國家無可奈何,只能高價購買,三星賺的盆滿缽滿。沒辦法,你要麼不用,要麼就必須忍受高價,誰讓你自己造不出來。

歐洲國家獲得的諾貝爾獎總量甚至大於美國,尤其是在物理化學以及醫學方面,通過技術積累,逐漸形成技術壟斷,剩下要做的就是躺著賺錢了。

為了形成技術壟斷,世界各國和各大公司競爭激烈,不斷砸錢,其中韓國三星的研發費用居然高達134億歐元,位居世界第一,排名前五十的公司只有華為是中國的。其他公司不是歐美就是日韓,這就明白了為什麼歐美日韓成為發達國家。



歐美國家人能夠享受高品質生活,因為他們的生產能力能夠滿足需要,我們目前還沒有達到這一能力,農業上,還沒有完全普及大規模機械化,效率低下。工業上還沒有完成產業模式升級,廉價勞動力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中國製造2025一定要追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