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最終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答案

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父母、老師、孩子,都是不同的,陳默的《孩子,你怎麼了》,是她做諮詢過程中的問題集中解答,其中有父母的提問,有老師的提問,也有孩子的提問。多看看不同群體的提問,多一種視角瞭解孩子。

陳默老師,是兒童心理教育的專家,長期從事相關教學與諮詢工作。

孩子的問題,最終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答案

問題種類

針對《孩子,你怎麼了》裡的各種提問,陳默老師做出的相應解答,會發現造成孩子的問題行為,追究到背後的根源,大體上有三種情形:

1.留守兒童。孩子小時候,父母因為各種原因,不在身邊,或早或晚,孩子的問題會顯現出來。

2.喪偶式婚姻,媽媽的“育兒獨角戲”,導致孩子與父母的互動出現問題。

3.夫妻關係不和睦,孩子在潛意識中會替代一方,拒絕另一方。

這三種情形,說到底,都是父母與孩子小時候的親子關係沒有建立好。

如何解決?

想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引導孩子到正確的方向,最終要回溯到孩子的家庭生活。

陳默老師說:在這個世界上,變壞的人不是因為缺管教,而是因為缺愛。

給孩子的愛,就像銀行中的存款,只不過這是感情的銀行賬戶,存得多了,孩子的內心豐盈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出現的概率,就會少很多。

留守兒童

《孩子,你怎麼了》中,有一個案例是父母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在孩子5歲時將其全託,父母隔兩個月再去看望。但是孩子長大後,並不聽父母的話,與父母也沒有交流。

除了這個案例,還有一些因為父母的各種原因,不能將孩子留在身邊,給長輩帶,但是平時對孩子的關愛卻不夠,孩子大了之後,就不太理睬父母。

不管是從為孩子的學業考慮,還是父母為了生活所迫,將孩子給長輩帶。作為父母,一定要記得,在平時的聯繫中,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平時多打電話,多視頻;多關心孩子的生活,而不是成績;儘量抽時間,多回去看看。

孩子的問題,最終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答案

喪偶式婚姻

這種現象太常見了,以至於大家都習以為常。曾見過一個班級的閱讀打卡,全班30幾位,只有一位是爸爸陪伴。媽媽一人帶娃的情況下,很容易會造成媽媽的一些怨言。

父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衛·騰紳的《現在我們怎樣做父親》提到父親主要給孩子三種感覺:

有愛,給人安全感,誠實。

這三種感覺,不會憑空在孩子的腦海中建立起來,而是需要在平時的互動中,慢慢薰陶而成。孩子會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父親的付出。

孩子的問題,最終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答案

夫妻關係

有人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看到父母恩愛的樣子。李躍兒在《關鍵期關鍵幫助》中說:

孩子用他的心會看到家長身上的缺陷並去吸收它,這樣家長的缺陷就會成為孩子身上的缺陷。

《孩子,你怎麼了》這本書中,有好幾個家庭父母關係不好,父親的行為有失偏頗——賭博、酗酒等等。雖然媽媽沒有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什麼,但是孩子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孩子覺得這樣的父親不好,就表現出對父親的抗拒。有一位女同學的情況比較極端,上大學的時候,看到男同學靠近,竟恐懼到發抖,這已經影響到她的正常生活。

夫妻關係不好,偽裝沒有用,孩子在你們的互動中,都看得見。有時候只看到一部分,卻以為看到的是全部。

歸根到底,好的夫妻關係,是孩子好的家庭環境的基礎保障。

孩子的問題,最終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答案


養育的重點,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成長而有所調整。陳默老師說:

在家裡,70%的時間做媽媽,30%的時間做老師。

媽媽在陪伴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很容易就失控,引發“家庭大戰”,在家裡,媽媽們記得,我們不是孩子的老師。

好的家長是怎樣的?曾看過一句話:給孩子做保姆的父母,是20分的家長;給孩子做教練的父母,是60分的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的父母,才是100分的家長。

願為人父母,都能往100分,更接近一些。

孩子的問題,最終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