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兒女以後覺得自己的父母並不是那麼辛苦

有句話叫“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句話說得沒錯。父母生我們,養我們著實辛苦。但是那個時期,我們的父母更多的是侷限於孩子吃飽穿暖的初級階段,至於其他精神和心靈上的溝通對於我們的父母來說要求有點高了。

在信息社會不是很發達的八九十年代裡,如果父母不是一個愛看書,愛讀報的人,那麼他們的信息量和知識水平是很有限的。那個時候,父母能給予孩子的知識面也是很可憐的。

現如今,許多80、90後已經為人父母,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傾注更多的心思。現在養育兒女的理念早已不是讓他吃飽穿暖,做完作業,書包一扔,出去瘋玩的時代了。

我們這些年輕一代的父母,更多的是要在孩子身上花心思。金錢的投入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身上花時間花精力,瞭解他,懂得他。

有時,大家可能也會產生一種錯覺。如果讓現在已經為人父母的自己去養育當初兒時的自己,一定會比父母當時做得好。因為我們懂得更多育兒和教育的理念和觀念,也更願意為了孩子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20年前,能和孩子促膝談心的父母鳳毛菱角,能夠陪伴孩子十年如一日地去上興趣班的父母也不是很多。80後這一代在社會上沒有一個很好聽的名聲,除了有時代背景的因素,也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因因。鋼琴家郎朗現在能站在世界矚目的舞臺上,除了他自己不懈的努力,更離不開郎朗父母的信念和堅持。

有一本書叫《朗讀手冊》,相信很多家長朋友再熟悉不過了。這本書是一位外國父親寫的。《朗讀手冊》是在60年代問世的,書中的很多理論放到現在,每一條都值得學習和借鑑。

“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就是一個為孩子傾注心思和心血的好父親,他的兒子見證了父親從白手起家到最後功成名就的過程,如今鄭淵潔老師的公子也已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

文藝女星徐靜蕾也曾多次在採訪中提及自己的父親,她還展示出當年父親為自己規劃學習的那些厚厚的一摞筆記。大家都知道,徐靜蕾寫得一手好字,這些特長都是在她兒時積累下來的,同樣離不開徐靜蕾父親的細心教導。

女人好強也許會在感情的世界裡吃些苦頭,但是一個好強的母親,她的兒女以後一定不會差。父母的要求就是孩子們的要求,如果你是一個佛系父母,那麼很可惜你的兒女也很難有什麼成績。

人生在世不努力一把,很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