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一辈子


1

看见鲜艳的花朵,心情便会愉悦一些,不由自主地移步欣赏,甚至靠前闻一闻。此时此刻,你想象的肯定是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奇妙。你肯定不会去想,花下面是什么,人总会潜意识地避开一些你所不愿意看到或者不愿意联想的东西。

想到了一句话,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意思无非就是将丑陋和美好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下面是什么,是泥土,是落叶,是肥料,是无数个默默无名的自然生物造就了花的鲜艳。当然,也许还有牛粪。或者,从这个角度来说,鲜花就是插在牛粪上的,只是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我们知道,蒲公英的播种借力于风。但是,它的最终归宿还是大地。在空气中,在风中,蒲公英只是飘荡的尘埃,有了土壤和水源,它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好比鲜花,没有肥料,没有土壤,它就不会存在。这么说来,作为肥料的牛粪本就应该和鲜花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牛粪这些看起来极为丑陋的地下潜伏者,是鲜花赖以生存的基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丑陋与美好是因为对比,这是内心的一种真实反映。喜欢鲜花而不喜欢牛粪,喜欢美好而不喜欢丑陋,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反映了。孔夫子都曾说过,食色,性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只看中了表面而轻视了内在,并且把这当作再正常不过的公理了。

只不过这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反映,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的世界观判断,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久了,我们也就习以为然了。

假装一辈子

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肯定听过这首民歌。巍峨的阴山下,茫茫的大草原,天高云淡,牛羊成群,何其壮观!但是,你肯定不知道的是作者是谁。

这首流传千古的《敕勒川》作者是我国古代敕勒族的名将斛律金,他生活在南北朝北魏(北魏后分成了东魏和西魏,斛律金为东魏人)时期。斛律金的高祖是敕勒有名的部落首领倍侯利。《魏书》记载说:“倍侯利质直,勇健过人,奋戈陷阵,有异于众,北方人畏之。”斛律金的祖父、父亲都在北魏政府中任很高的官职,屡立战功。斛律金性格耿直,善于骑射,长于用兵。曾被北魏政府任命为“第二领民酋长”,号称“雁臣”。他在一次作战中,为了鼓舞士气,而创作了这首《敕勒歌》。

一下子介绍了斛律金家族那么多事,我们发现,他出生在一个少数民族的军人世家,这个家族除了会砍人以外,好像啥也不会。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只会数人头的家族,却出现了一首《敕勒歌》,这也是斛律金唯一的作品。

初看起来,这不符合一般的认识逻辑。外表粗犷,拿着大刀的汉子,他能写出一首鼓舞军心,代代流传的歌曲。但是,我们若置身于时代,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就可以理解了。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是他最想迸发出来的情感,这与混混出身的汉高祖写出《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外表与文字的反差,不会让人觉得突兀,相反,觉得欣喜。这种孤篇的文章在我国文学史上并不罕见,特别是唐诗里面,有很多佚名诗和少女诗,并没有著名作者,但他们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也正是无数个有名的和默默无名的古人,让我国的古代文化放射出璀璨光辉。

假装一辈子

3

有一个人,他有权有势,他的外甥写了一首好诗给他看,他羡慕不已,为了占有这首诗的署名权,他把外甥杀了,是杀了,真的杀了。作为朝廷高官,为了讨好他的上司,他去给他们倒夜壶,甚至帮他们代笔写情诗。他为了得宠,竟然专门给他的女上司写诗,自己要去当男宠,其中有这么两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赤裸裸的表白啊,可惜他的女上司嫌弃他口臭,不要这个男宠。

当你读完他的故事,是不是要感叹:这就是人渣啊。一些人渣看了恐怕也要感叹:简直比人渣还要人渣啊。他的外甥叫刘希夷,这首诗叫《有所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两句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的男上司是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女上司是武则天。而他,就是宋之问。

宋之问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当然不是因为他的人品败坏,而是因为他在格律诗上的建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我们来看宋之问这首诗,感情真挚,思乡情切,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这首诗也能称得上是上品。他的最大功劳还在于对律诗的发展上,他和沈佺期一起上承王、杨,总结六朝以来声律方面创作的经验,把四声分为平仄,约句准篇,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确立了律诗形式。至此,中国诗歌史上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换言之,没有了沈宋的功劳,唐代的格律诗将不会或者是延后出现,这对唐诗的发展将是灾难性的损失。

钱钟书曾说,阮大铖阿附奸党,严嵩陷害忠良,可他们的诗作,或仿陶渊明,或自称“晚节冰霜”,文与人、言与行完全脱节。我们可以说宋之问人品败坏,道德沦丧,但是我们又得赞扬他对唐诗的开创性功劳。人品与文品分属道德和美学两个不同体系,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学批评也不是道德评判,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观点阅读文学作品,但是又不能将文学作品完全往人品上靠。

虽然表里不一,但是我们还得有功说功,有过说过。

假装一辈子

4

不管在什么时候,别人问我的偶像是谁,我永远的回答是:李白。在小鲜肉当道,尽是美女的年代,这种回答有些故显清高或是故作玄虚,但是,我始终觉得,有些东西是千年,哪怕万年都不会改变的,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别离的幽怨,对故乡的思念等。

年轻一些的时候,喜欢李白,主要是因为他的江湖狭义和豪迈洒脱。“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这是一幅典型的侠客肖像画,高度概括了侠客的不图名利、重视义气的高尚人格。我们都知道李白是“诗仙”,其实李白还是一位侠客,“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

什么与剑更相配?李白说: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在李白的诗中,到处都有酒的影子。见到好朋友,咱高兴,喝;遇到烦心事了,咱喝,解愁。酒会让乐观的人忘记忧愁,彰显豪迈,也会让悲观的人一蹶不振,自甘堕落。李白借助酒气将他的才华尽情释放,铸就了整个唐朝都无法攀比的诗歌高峰。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赞美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贺知章也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穿越历史时空,我们仿佛都能看到李白豪迈奔放的影子,他的性格在他的诗中都有了集中体现,文如其人,文如其品。

假装一辈子

5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理论。人格面具本来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该理论认为,人们外在所表现出都是与自己内在不一样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周围的人接受自己。

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因为在人格面具和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这其实就是表里如一的问题,最接近表里如一的就是李白了。其实,在现实中真正做到表里如一是很难的,因为是要付出代价的,李白最终也是赐金放还。正如人格面具理论所提出的,之所以会形成表里不一,目的就是让外在的人接受自己。为了家庭团结,为了工作顺利,为了减少麻烦,很多时候我们都违背了自己内心的初衷。

假装一辈子

6

遵从内心,自然是极其美好的事了。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为过多的外界因素会给我们施加压力,造成影响,毕竟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人,而不是封闭的自我。以此来看,表里不一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举止,并不存在人格分裂。

爱一个人三天五天,那求的只是一时激情。爱一个三载五载,那说明曾经还是付出过感情的。倘若爱的是一辈子,那么即使是假装的,也自然变成真的。如果你想对一个人好,哪怕有时自己并不想对他太多付出,但是为了讨好,为了维持这种关系,你可以假装殷勤。一次两次,三次五次,然后一辈子,这样就白头偕老,比翼双飞了。假装爱一辈子不也是挺好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注重的是结果,是表象,至于内心会产生哪些波动,又有谁会太在意呢?有着光鲜的外表就好,何必去问心灵的龌龊。人这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自己觉得活着开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