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正如同當年唐萬新運籌帷幄德隆帝國一樣,世間多少實業家,想以一己之力,整合、變革整個行業。然而顛撲不破的是,小公司做大事兒註定困難重重。資本市場為你打開了併購整合的成長大道,但有三件事兒A股也無能為力,那就是持續的資金來源、戰略節奏感以及併購整合的能力。

利潤越並越少,耕耘產業真英雄?,還是胡亂併購食惡果?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以蓄電池起家的猛獅科技,在2015年決心向新能源領域轉型,開始了持續3年的併購整合。然而併購後的業績並表不僅沒有讓其淨利潤大幅增長,反而出現了鉅額虧損!這不僅榨乾了其微薄的家底,還讓這家公司幾乎成為了A股最失敗的案例。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通過收購併表,猛獅營收實現了飛躍式上漲然而淨利潤出現了大幅虧損!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做併購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過並表實現利潤的提升,進而實現股價上漲。然而猛獅科技的淨利潤卻越並越少!是產業經營的真英雄?還是併購失敗的難言之殤?

給你一個“槓桿”,沒能撬動地球,卻撬崩了自己的賬戶

薄弱的身板,扛不動野心的大鼎。猛獅科技的家底十分薄弱。從2009-2014年,經營性現金一共才淨流入1.27億元,經營活動能帶來的現金流十分稀少。

從2015年開始,猛獅科技的現金流大變樣。2015-2018Q3,經營性現金淨流入合計-18.23億元,與此同時,投資活動正如火如荼,同期投資性現金淨流入達到-25.8億元。也就是說,在這3年間,猛獅科技淨流出的資金,合計高達44.03億元!

資金何處來?新貸還舊貸。為支撐瘋狂的擴張,猛獅科技必須找到鉅額的現金來源。對於當時市值不足50億的猛獅科技而言,股權融資如杯水車薪,而短期借款成為了最可行的路徑。所謂短期借款,是一年內需要償還的款項。

2015-2018年Q3,猛獅科技共借款72.17億元,同期短期借款合計為60.70億元,佔到了其總借款數的84%!要知道猛獅科技當前的市值也只有42億元!

償債已無力,新貸無處覓。到了2018年,猛獅科技資產負債率高達78.55%,與此相比更為突出的是,公司的流動比率為0.74,速動比率為0.60。什麼概念?就好比我的銀行借款一共有100塊,但是我把一年內能變現的全部家當加到一起只有74塊,而立馬變現的加到一起也只有60塊!一般而言,流動比率大於2、速動比率大於1被認為安全,猛獅科技的償債能力已經見底!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2018年三季度,猛獅科技賬上還有18.79億元的短期借款未予還清,而公司賬上的現金只有2億元,還款壓力巨大。與此同時,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已接近100%,公司償債能力又已見底,以貸養貸走到了盡頭!

以貸養貸,成本幾何?通過以貸養貸的方式動用的這60.70億元的資金,最終給猛獅科技帶來了超過5.59億元的財務費用!這個數字怕是超過了猛獅科技成立以來的淨利潤之和!同時,當無法償債的消息不脛而走後,銀行果斷抽貸、凍結資產,使得猛獅科技的資金鍊迅速崩盤,運營資金的匱乏,又使得各業務板塊陷入僵局,業績大幅下滑,公司鉅額虧損,最終導致了股價的斷崖式下跌!

有志者,事竟成,三百遊勇要吞吳

許多上市公司老業務已到天花板,但他們不甘心就此金盆洗手,於是要尋求新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二次創業”。而猛獅科技正是在“二次創業”中走向了無邊苦海。

猛獅科技以摩托車鉛蓄電池起家,1997年在留學歸來的陳樂伍的帶領下走向海外,一路披荊斬棘,終於在2012年成功上市。隨著鉛酸電池行業進入下行週期,陳樂伍決定進行戰略轉型。2013-2015年,新能源車銷量從1.8萬輛增長到33.1萬輛,2年增長20倍。陳樂伍認定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良好前景,確立了“2.3.5.1”戰略,一言以蔽之,發育高端電池、新能源車、清潔電力三大業務。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猛獅科技想要抓住清潔電力、高端電池、新能源車三大市場

三大業務在2015年均有機會。2015-2018年,鋰電市場高速增長,寧德時代抓住這一機遇,鋰電業務收入由50億元做到了170億元;新能源車銷量從33萬輛增長到78萬輛,翻了2.4倍,名不見經傳的江鈴汽車用四年時間把市佔率做到了7%;而我國光伏裝機量由15GW增長到了53GW,智慧能源正勢如破竹。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三個市場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

2015年競爭已十分激烈。鋰電池市場,比亞迪、寧德時代(CATL)兩家企業就佔據了一半的份額。在清潔電力領域,A股近20家上市公司以光伏為核心主業,圍繞著整個產業鏈展開殊死較量;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汽車品牌正如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瘋狂向電動車轉型,造車新勢力像雨後春筍一般孤注一擲,國外品牌伺機而行、蠢蠢欲動,電動車領域絕無可能輕輕鬆鬆勝出。

殊死較量的背後,是資金與速度的競爭,是各廠家在研發與生產上不遺餘力的投入。寧德時代為建立24條鋰電池產線,分三年投入99億元;而為保持技術領先,在研發上三年總計投入42億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長安汽車預計在8年內累計投入1000億元,上汽汽車預計在3年內投入200億元,而奇瑞汽車2017年投入了40億元...

進入容易,勝出難!2017、2018年,隨著產業政策的變化,三大產業都進入了大浪淘沙的階段!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被冠以“過剩產能”的名字,被清出市場。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我國鋰動力電池市場高度集中,龍頭企業大幅擴產,行業總產能已經過剩

想要三個都抓住,卻撒了一地的胡椒麵。猛獅科技規劃了一個極美的藍圖,希望建立起一個橫跨三大產業,整合三大產業鏈,以鋰電為核心,形成三產協同的新能源帝國。然而,換個視角就能明白,這件事情的本質是,全無產業基礎的猛獅科技,希望以資本的手段,併購整合三大產業的全產業鏈!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猛獅科技收購邏輯看起來很美,橫跨三大產業,且各環節相互協同

也就是說,猛獅科技這家6年才淨流入了1.27億現金的企業,要同時和A股幾十家上市公司搶飯碗,幹三大行業的全產業鏈業務!而且在這三大產業上,猛獅科技幾乎均無基礎!結果大家已經知道了,猛獅科技在任何一個產業上都沒有發育出競爭力,最終在新能源產業政策收緊的背景下,業績慘淡,草草收場。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我國光伏市場的競爭已十分激烈,三十家上市公司圍繞著產業鏈各環節展開纏鬥!

買的一手蔫花兒?還是別有暗香來?

猛獅科技的併購標的,選的都不太好。猛獅科技在幾年內開展了數十次併購,其中最主要的共有7家併購標的。這7家標的中,除了華力特電氣和達喀爾汽車租賃公司是利潤擔當外,其餘企業幾乎均在虧錢!到了2017年,“造車新勢力”台州臺鷹出現鉅額虧損,兩家“現金牛”企業增長乏力,其餘標的盈虧相抵,導致猛獅科技淨利潤整體虧損1.72億元。到了2018年,由於資金鍊斷裂,再加上各併購標的本身質地有限,在各公司淨利潤鉅額虧損的同時,還直接導致了高達5.7億元的商譽減值!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猛獅科技併購的這些企業,業績表現普遍不如人意

猛獅科技也並不具備整合能力。“蛇吞象”是資本市場的常事兒,但背後帶來的問題是,你就是條小蛇,業績靠人家大象的,就要看人家的臉色。此時,如果你不具備整合能力,無法對其賦能、對其展開有效管控,你就沒有話語權,最終只能聽人擺佈,成為被併購企業股東實現財富自由的“工具”。

而縱覽猛獅科技核心管理團隊及董事,無一人具備資本運作的相關背景。也就是說,猛獅科技的管理層結構,根本無法對併購成長模式形成支撐!不說別的,2016年2月收購的酒泉潤科,連續兩年未完成業績承諾,當猛獅科技要依合同索要補償時,酒泉潤科董事長等業績承諾人堅決拒絕。其中隱情按下不表,但已足見猛獅科技管控之孱弱。

併購之殤 | 猛獅科技:為什麼猛不起來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經歷過股價的瘋狂,也經歷了潮水的褪去,此時猛獅科技實控人陳樂伍,內心仍有一絲不甘。一份2018年5月的融資計劃書顯示,由陳樂伍作為大股東的浙江永正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進行募資,計劃在2021年上市。看到了鋰業的機會,卻未能踏準鋰業的節奏,正如同赴美造車的賈躍亭,另起爐灶的陳樂伍不知還能否再次在江湖中掀起波瀾。

如果你有幸看到本文就趕緊關注吧

羅盤君會接地氣的說一些投資問題,增加成功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