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古代的稱呼和婚娶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中國文明發展的進程,儘管其中的大意到如今依然如故,但內涵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我們從“舅、甥、媳、婚、姻、娶、嫁”這幾個字的造字方法,一起來看看古代的婚娶生活、男女地位的懸殊和稱謂有趣的變化。

“舅”是傳統調解人

舅,形聲字。從男,從臼,臼亦聲。臼,金文像在形石器的內壁上嵌有齒狀槽紋,用以增加舂磨時磨擦力。造字本義:名詞,舂磨穀殼的帶齒紋石器。“臼”意引申為“承受打擊之物”。“臼”與“男”聯合起來表示“總是承受搗擊的男人”。本義:親屬爭吵時的傳統調解人、中間人。特指:舅父,指母之兄或弟。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説文解字》:臼,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米也。意思是:臼,舂具。古代人掘地為臼,後來人們挖鑿木石為臼。象形。臼中之物,是米。

《說文解字》:母之兄弟為舅,妻之父為外舅。

《說文解字》注:父之昆弟稱父。母之昆弟不得稱父。故稱舅。凡同姓可稱父。凡異姓不可稱父。故舅之也。今俗人言舅父者、非也。

“甥”本義是同輩人

甥,形聲字。從男,生聲。本義:姐妹的兒子。

《說文解字》: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

《釋名》:舅謂姊妹之子曰甥。甥亦生也。出配他男而生,故其制字男傍作生也。

姊妹出嫁別的男人而生的孩子,所以“生男”為甥。而且古代重男輕女,所以甥僅指男孩,女孩稱為“甥女”。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其實“甥”最初並非指姊妹的孩子,而是同輩人。《爾雅·釋親》(比《釋名》更早的字典)中的解釋範圍很廣,可以理解為“一切因妻子、母親等關係(婚姻關係)而產生的同輩男性親戚”,比如舅舅的兒子、妻子的兄弟、姐妹的丈夫。

《爾雅·釋親》:古代為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的通稱,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妻之兄弟為甥,姊妹之夫為甥。

也有傳說認為,甥字乃玉皇大帝所創,這事要說起來和二郎神楊戩有些關係,天地間本來沒有‘甥’,後來玉帝為了方便稱呼楊戩,才命造字的仙官造出這個‘甥’字,從此以後,男人稱呼姐姐或妹妹的兒子叫‘外甥’,女兒叫‘外甥女’。

“媳”為生育而娶的婦人

今天所稱的媳婦最初叫於宋金之時,媳婦本作"息婦,《說文》,《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及金人韓道昭《五音集韻》都沒有媳字的解說,所以"媳"字為後來人們所稱呼的俗字。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息"有子之義,故人稱子婦為"息婦",文字類化作用,息婦為女性,故加女旁作"媳婦"。“息”有“繁殖、生育”的意思——衍生出“為生育而娶的婦人”。

“婚”意思是女子出嫁

“婚”本義是女子出嫁到男人家。古時女子出嫁要在黃昏時候進行,是遠古搶婚的遺風。因昏夜光線不明,要靠耳聽動靜。故甲骨文借“聞”作“婚”字,寫作(甲骨文)。像一人側耳細聽的形狀。金文字形變化較大。寫作(金文1)、(金文2)、(金文3)、(金文4)。除保留了“耳”形外,增加了“爵”和“女”的字符。後期金文寫作(金文5)。用“昏”作聲符,攴“(手持器械形)則準確地反映了搶婚的要素。小篆規範筆畫後寫作(小篆)。隸書據此寫作(隸書)。隸變後楷書寫作“婚”。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說文解字》: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意思是:婚,女子出嫁。古代禮法認為,娶妻應該選拔黃昏時分,因為女人屬陰,所以叫“婚”。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姻”是女子嫁給可依靠的婆家

姻,金文(因,依靠)+(女),造字本義:動詞,女子嫁給可依靠的婆家。在女性不獨立的封建社會,婚嫁被看成尋找一生依靠的機會。籀文(女)+(淵,源),強調依靠。篆文調整金文的左右順序。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說文解字》: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意思是:姻,女婿的家。是女人依靠的對象,所以叫“姻”。

“娶”是搶婦為妻

會意兼形聲字。“娶”是男子迎接女子過門成親。甲骨文“娶”所從的“女”在“取”旁左邊,《說文解字》篆文在“取”旁下部。“娶”字的甲骨文與“聞”字相同,是一女子側耳聽聲的形狀。一說古時娶親在黃昏進行,因光線不好,須靠聽覺。上邊的“取”字本是古時作戰割取敵人左耳以報戰功並引申獲得,提拿,接取等義。在此應僅做接取,獲得解釋。與下邊的“女”字合成“接取女子”義。同時也是“從女,取聲”的形聲字。小篆在規範筆畫時“耳”字已失形。隸書(漢《孟孝琚碑》)將小篆的(小篆取)寫作(隸書取),(隸書女)寫作“女”。從而脫離了古文字形。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說文解字》:娶,取婦也。意思是:娶,搶婦為妻。

“嫁”表示女子成家

嫁,嫁意思是:女子結婚,跟“娶”相對。篆文(女)+(家,新婚之家),表示女子成家。造字本義:動詞,婚齡女子離開父母家,到自己新婚的家。

古人男女不平等,藏在“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字裡

《說文解字》:嫁,女適人也。意思是:嫁,女子從自家出來到婆家去跟新婚丈夫共同生活。

嫁是女子去男子家,女子無家,以男之家為家。故有“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的古語。女子結婚就是歸家,《詩經》所謂“之子于歸”,即指此。所以家、嫁音近義同。為什麼古代社會婚姻由武力搶奪,演變而為和平出嫁。原有它的歷史過程以及受經濟關係的影響。據美國社會學家摩爾根著《古代社會》一書說,人類婚姻初為群婚制,次為夥伴婚制,再次為對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群婚制是男到女方去住,中國先秦時代傳說中的舜到娥皇女英家去住,就是具體例子。夥伴制是兄弟共妻或姐妹共夫,《詩經》有諸父諸母之詠,就其表徵。此時期,經濟關係表現為家族財產權一般全歸女子所有,或者男女各有。到對偶婚制產生時,女子已不再擁有財產權,它全歸男子。因家從宀豭省聲,即家下的豕。豕為私有財產開始之一,它又為古代社會家畜的代表。當時打獵,是男人;飼養家畜,也是男人;擁有獵物和家畜,自然也是男人。家畜在氏族社會末期,是財產的主要內容。女子無財產經濟權,自然無家,以男子的家為家,所以出嫁即歸家,家嫁音近義同,源於此因。

今天看來,“舅、甥、媳、婚、姻、娶、嫁”這七個大意自古迄今如此,但是內涵已變,尤其是涉及男女關係方面可謂是今非昔比。當然,我們對古人也不必過多的指責,因為人類文明都是由野蠻到講秩序,有奴役到解放的過程。平時我們使用漢字覺得稀疏平常,通過分析,中華文明的點滴變遷都能從漢字中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