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表揚我

求求你,表揚我

求求你,表揚我

把時間線拉回到一週之前,先圍觀一個女孩別緻的婦女節禮物:女孩的男朋友花錢給她定製了“誇獎服務”,她被拉進一個莫名其妙的微信群,被群裡一群陌生人天花亂墜地讚美了三分鐘。三分鐘一過,女孩被無情踢出群聊,服務結束。

真是如夢幻泡影的三分鐘。

這位男朋友很頑皮,“代誇獎”的生意也很頑皮。要我說,偶爾來一下,也算給生活加點料。只是,有些事,還是親力親為更有溫度和誠意。讚美女朋友也要請人代勞,讓人感覺挺膈應,你咋不僱人替你約會呢?

這個無厘頭的“愛情故事”廣為傳播之後,年輕人私下裡的無聊小遊戲突然就走紅了。大學生們拉起一個個“誇誇群”,樂此不疲地展開誇獎與求誇獎活動。這些天看了不少高校聊天截圖,四個字、四個字的褒義詞如此密集地蹦出來,場面還是很壯觀的。最後我發現,這活脫脫是一個個接哽大賽嘛,最誇張的時候,只需要幾個問號、幾個表情包,就能借題發揮,編出一串溢出屏幕之外的讚美之詞,跟自動生成電腦病毒似的。

也有不那麼誇張的。比如,有個同學自行車丟了,在“誇誇群”裡,他被贊“優雅”,因為丟了車都不急不躁,而且,為了找車四處奔波,一定鍛鍊了身體。好吧,其實還是挺誇張的。專家說,這符合積極心理學的原理。換成大白話,大概就是“想開點,挺好的”。專家分析得很科學,但請允許我再笑五秒鐘。

年輕人真會玩,傻氣沖天的遊戲,都能玩得波瀾壯闊。

浮誇歸浮誇,但絲毫不惹人厭煩。大學生之間鬧著玩就不說了,即便是付費服務,名副其實的“商業互吹”,也不過是圖個樂嘛。說白了,大家相互之間幾乎沒有利益瓜葛,雖然多半不走心,但和官場、生意場、塑料朋友圈裡各懷心事、各取所需的油膩互捧相比,那可純潔多了。

幾乎一夜爆紅的互誇遊戲,其實在豆瓣上已經悄悄流行了好幾年了。豆瓣有好幾個互誇小組,規模最大的“相互表揚小組”,組員超過十萬,“求表揚”的帖子,從2014年至今,滿滿排了將近一千頁。別看微信群裡如火如荼,玩兒法其實是別人剩下的。

不瞞你說,這些小組重新定義了“表揚”。根據我的不完全觀察,“求表揚”大致分兩類。一類求的確實是表揚,都沒啥感天動地的事蹟,比如學生認真學習了一上午,比如“發現自己不自卑了”。擱到“世俗”的評價體系裡,這些當然都是好事兒,但不值一提,拿出來“顯擺”似乎顯得很幼稚。還有一類,與其說是“求表揚”,不如說是“求安慰”、“求鼓勵”。和學生丟自行車這樣不痛不癢的小煩惱相比,那些遭遇裡,不乏實打實的悲傷。有人傾訴抑鬱症的經歷,有人吐槽職場失意、生活坎坷。成年人的那點不容易,多翻幾頁,幾乎就能窺視個夠。

跟帖的網友們,有時候像《深夜食堂》的掌櫃大叔一樣,傾聽隻言片語的傾訴,不追問,只淡淡回應幾句,表示安慰。更多時候不走深沉路線,直接耍起貧嘴。有個單身母親吐槽前夫“消失到外太空去了”,自己要兼顧工作和孩子,壓力很大。網友的安慰獨樹一幟,“好厲害,你是太空人的前妻”。看著特別不著調對吧?可是很奇怪,沉重感在戲謔的言語間,彷彿被輕盈地紓解了。

三言兩語講述自己的糟心事,末了加一句“求表揚”,這樣怪誕的語言邏輯結構,也算是面對生活磨難時,一種優雅體面的姿態吧。

什麼該被表揚、什麼值得表揚,這些能有多重要呢?甚至尋求“表揚”者能不能真的得到安慰,也是次要的。“相互表揚”小組這樣的存在,更隱秘、更關鍵的意義,是反思那些幾乎被異化為道德枷鎖的“美德”:凡事都要隱忍、要謙卑、要捨己奉獻。

這樣的反思其實也不僅僅存在於虛擬空間。比如前天,海寧一個醫院向發高燒仍堅持工作的醫生周偉光下發了“強制休息通知單”。周醫生自願帶病工作?那也不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老實回家歇著去。

擱在以往某些情境裡,帶病忘我工作,或者堅守工作崗位、不顧病重老母之類,正是表揚稿裡大書特書的“事蹟”。奉獻精神當然很偉大,可明明是辛酸,卻被刻意拔高與謳歌,這樣的“表揚”,缺乏對人的體恤,充滿大而無當的譫妄。

有違人道的“奉獻精神”被糾偏,“互誇群”、“互相表揚小組”火熱,都指向同一種時代精神:關懷個人。互誇群組裡那些言辭是很混不吝,可換個思路,這不就是用誇張的修辭,把一個人點亮再點亮嘛。

當然,既然是讚美,就不可避免要糾結是否真心這個問題。還用問麼?彼此不熟悉甚至不認識的人,能有多深厚的真情呢?只有簡短的描述,你對你要“表揚”的人,又能有多少了解呢?可即便“情”是虛的,“意”也是真的。陌生人之間相互取暖,充滿善意又保持距離感,彼此鼓勵、彼此治癒,這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精神避風港,虛擬卻又珍貴。

豆瓣有個互誇小組的介紹是:給我一杯清水,我就善良了起來。所謂“互誇”,其實也是守護善意吧。

求求你,表揚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