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科創板”受熱捧 創投急尋公司標的

“我們在找‘Pre-科創板’標的,價格好談。”在近期一場科創板相關活動上,有上市公司投資部門負責人表示。

隨著科創板相關工作穩步推進,創投機構對於相關標的的渴望也逐步釋放,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多家科創板申報企業在申報前半年內接受了投資機構“突擊”入股,且估值走高趨勢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企業大多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對高風險偏好機構具有較強吸引力,同時市場機構對科創板開板後的估值溢價抱有較高期待,導致所謂科創板申報企業申報前最後一輪融資估值走高。不過,科創板引入保薦機構跟投機制後,有望引導保薦機構合理審慎定價,成為科創板企業定價的“壓艙石”。

機構熱捧Pre-科創板標的

企業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前,往往願意在1年甚至更短時間內進行最後一輪融資,這輪融資在一級市場被稱為“Pre-IPO”輪。由於一、二級市場之間存在較大的流動性溢價,國內機構往往對“Pre-IPO”標的保持較大熱情。科創板推出之後,市場也產生對所謂“Pre-科創板”標的的追捧。

一些科創板申報企業的招股說明書透露了機構們的“熱情”。以上海的明星企業瀾起科技為例。招股說明書顯示,瀾起科技在2018年2月11日完成了一次增資,珠海融英等6方主體出資8.34億元獲得公司16.243%股權,投後估值約為51億元。

2018年11月23日,瀾起科技完成申報前最後一輪融資,Intel Capital以1.75億美元的價格認購公司101683250股新增股份,SVIC No.28 Investment以1945.28萬美元的價格認購公司11298150股新增股份。以當時的匯率估算,該輪融資後瀾起科技的投後估值約為118億元人民幣,9個月左右公司估值增加近1.3倍。

“申報科創板的企業很多都是高新產業龍頭,本身就是投資機構的‘心頭好’,再加上科創板概念,估值走高很正常。”上海本地一家上市公司董秘表示。該董秘負責上市公司投資業務,目前也在積極尋找可以投資的“Pre-科創板”標的。

券商跟投或將“壓實”定價

“Pre-科創板”標的估值已經部分出現“泡沫化”傾向。

前述上市公司董秘表示,不久前所在上市公司參與了一家擬申報科創板的大數據企業的最後一輪融資。在科創板預期下,該大數據企業報價遠超此前市場公認水平,但仍有大量機構追捧,所在上市公司因為標的估值過高不得不放棄。

隨著“Pre-科創板”標的估值走高,一些市場人士也越來越擔心“估值泡沫”蔓延到科創板本身。

科創板同步推出的保薦機構跟投制度有望成為科創板企業估值的“壓艙石”。“券商機構跟投加長期鎖定的配售方式,對發行人和承銷商的高定價衝動形成抑制作用,引導其合理審慎定價。”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新股策略組高級分析師彭文玉表示。

彭文玉認為,跟投加長期鎖定的配售方式,一方面要求機構在篩選項目時應該更加謹慎,注重挑選質地“過硬”的優質企業,不僅因為審核上風險更小,發行成功的概率也會更大。另一方面要求保薦機構及所在公司需在發行前做好充分的協調準備工作,包括公司內部需要協調保薦與保薦子公司的利益分配、確定好相關子公司跟投規模等事項。

同時,科創板還增加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參與網下詢價等安排。國金證券投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更加註重長期持有、關注公司基本面、重視分紅,價值投資理念相對比較成熟,參與網下詢價可以更好引導價值投資,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止科創板企業估值過高的效果。”

機構投研能力等尚待加強

保薦機構如果想真正成為科創板企業定價的“壓艙石”,加強投研能力成為重中之重。

“現有科創板制度對券商投行的執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既包括資源整合能力,也包括投研定價服務能力。”彭文玉說,“保薦機構需要在上市當年和上市後三年內的持續督導環節,對其所保薦的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核心競爭力變化情況、研發支出變化及研發進展等進行持續跟蹤,並在每年的半年報和年報中進行披露,這也對保薦機構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上述國金證券投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現有科創板制度框架下,推動科創板估值定價合理化,對券商投行而言,需要努力提升公司對行業的理解,提升研究定價能力;嚴格篩選項目,強化IPO項目質量,避免保薦一些“垃圾股”上市;另類投資子公司在參與跟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研究和決策,對企業進行估值定價,在合規的前提下,可為投行的定價提供參考。

此外,彭文玉認為,科創板估值定價的合理化,關鍵在於保障參與首發定價博弈的各方主體能夠相對自主地作出估值判斷的同時,形成利益相互制約的博弈格局。應該通過制度的完善,使承銷商、保薦機構、發行人與投資者等參與主體形成利益上的制衡,比如引入保薦機構和發行人跟投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抑制發行人和券商的高定價衝動。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