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語花香就是金山銀山 保山山村百花嶺的“鳥人經濟”致富路

“今天真是太幸運了,居然看到兩隻白鶺鴒在車前跳舞。”4月的高黎貢山春寒早已褪盡,漫山翠綠,兩位來自新疆的觀鳥者一路討論著,在鳥導葛寶智的帶領下回到民宿。沒過多久,一個外國觀鳥團的大巴緩緩駛入農家樂大院,車上有來自瑞典、英國、美國、加拿大等不同國家的10餘名鳥類愛好者。

百花嶺村位於保山市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境內的高黎貢山東麓,海拔1400米左右,出芒寬鄉政府所在地後,沿保山方向行駛約35公里,是一個綜合性生態旅遊區。

觀鳥聖地百花嶺 去年旅遊者超5萬人次

百花嶺,這個美麗的名字來源於這裡的生態環:一到春天,漫山遍野開滿鮮花,整個山野鳥語花香,令人流連忘返。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各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一萬的人會聚集到此,這裡集溫泉、瀑布、河流為一體,四周被山林環抱,鳥類區系複雜,迄今共記錄了343種鳥類,約佔雲南省記錄鳥類總種數的43.3%,它又被譽為“中國的五星級觀鳥聖地”、“中國觀鳥的金三角地帶”、“飆鳥的最好地帶”。

鸟语花香就是金山银山 保山山村百花岭的“鸟人经济”致富路

前往鳥塘的路上 記者甘凌菲/攝

“這是第二次來百花嶺,觀鳥節的時候也來過,但那時人太多了,所以現在先過來玩。”新疆來的觀鳥者說。從2016年起,百花嶺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高黎貢山國際觀鳥節,鳥網會員、鳥類攝影大師、鳥類保護者齊聚。2018年,這裡接待的觀鳥旅遊者超過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500萬元。百花嶺觀鳥已經成為國際性節目,名片享譽國內走向世界。

葛寶智拿著當天做鳥導的500元收入笑著說:“現在來我們這裡玩很方便,吃住行一體,遊客到了之後在民宿休息一會兒,走幾步路就可以到餐館吃點小炒和野菜,要去山裡我們會開車把他們送到鳥塘,還能為他們講解。如果遊客在山裡待很長時間,他們可以提前訂餐,我們再送過去。”說話同時,他的家人正忙碌著為遊客倒茶、擺碗盤、炒菜、上菜。

如今,做鳥導已成為百花嶺大部分年輕人的副業,像葛寶智這樣的鳥導當地還有60多名。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百花嶺觀鳥產業鏈逐漸成熟,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然而過去,這裡只是個背靠大山、默默無聞的小村。

30年前的賭約變現實 大批觀鳥者紛至沓來

“一人脫貧不是脫貧,只有整個村子發展起來,大家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百花嶺村委會主任董建強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過去村子的貧窮和現在的富足他都看在眼裡。過去,當地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種植水稻和玉米,大家只能解決溫飽,經濟卻上不去,一年每畝地收入大約2000元。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們入山砍伐、採摘、打獵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因此也形成了靠山吃山的思想。

“以前我一天能打100多隻鳥,可準了。”候體國說,從村民口中的“鳥瘋子”到經驗豐富的“百花嶺老侯”,77號鳥塘的塘主候體國既是當年帶領大家進山打鳥的人,也是現在號召大家護鳥、建鳥塘的帶頭人。那時,因為他對山路熟悉,經常能在山間發現鳥,很多人都跟著他進山打鳥回來吃。

鸟语花香就是金山银山 保山山村百花岭的“鸟人经济”致富路

暗綠繡眼鳥 紅脅繡眼鳥 葛寶智/攝

說起百花嶺觀鳥產業的發展還要追溯到1989年11月的一天,候體國在山林裡拿起彈弓準備打鳥,遇見一對來觀鳥的臺灣夫妻,夫妻倆提出如果他能幫助找到畫冊上的鳥,將作為報酬支付給他一筆相應的費用,那一天他們共看到了160種鳥。臨走前,夫妻倆與候體國打賭,只要他不再打鳥,未來將會有世界各地的人到此,有掙不完的錢。

沒過多久,一個賭約變成現實,臺灣夫妻走後將鳥群信息發佈在網上,最初是外國的專家拿著望遠鏡來科考,到後來,又有許多國內的鳥類專家來觀鳥,尤其是近年來除了科考研究外,大批拍鳥愛好者也慕名而來。

2009年第一個鳥塘建起 “野拍”變定點拍攝

為了能夠快速辨別尋找畫冊上對應的鳥,候體國開啟了他不斷探尋的腳步,“我是1988年結婚的,為了觀察鳥,不顧老婆反對,一個月翻一次高黎貢山。”剛開始,只有候體國一個人帶著觀鳥者滿山尋找鳥的蹤跡,後來,在他的指導下,村裡的年輕人也帶人進山,如今他已經有了20個徒弟。

在一次進山的途中,候體國和觀鳥者們見到幾隻鳥在水塘邊洗澡,拍攝之餘有人建議候體國效仿泰國和哥斯達黎加建設一個鳥塘。經濟限制,他只能依據遊客們的描述和圖片資料進行搭建。2009年,百花嶺建起了第一個鳥塘,為外來拍鳥愛好者提供觀鳥服務,每個機位收費20元。

從過去的“野拍”到定點拍攝,既提高了拍攝質量,也省去了在山林裡盲目尋找浪費的時間,外來拍鳥人數逐漸增多。看到收益後,村民們紛紛效仿候體國,過去村裡小賣店櫃檯上常放著的彈弓沒有了,一個個鳥塘如雨後春筍般冒了起來,鳥塘旁用遮陰網搭了個大棚,可以容納多個拍鳥愛好者一起拍攝。現在每個機位收費50—100元不等,旺季村民一天收入最高能達到4000元。

候體國常說,“是鳥讓大家得到了收入,改變了村裡的面貌,過去帶大家打鳥,現在要帶大家愛鳥,要用心、用生命去愛護它們”。看見鳥為村裡切實帶來的經濟變化後,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愛鳥護鳥的隊伍中,不僅撤下了防止鳥偷食莊稼的粘網,甚至會在莊稼、水果成熟的季節,為鳥主動留出少量食物。

鸟语花香就是金山银山 保山山村百花岭的“鸟人经济”致富路

山裡的鳥塘 記者甘凌菲/攝

全村共同建立合作社 觀鳥經濟產業鏈逐漸形成

在觀鳥經濟形成之初,百花嶺的配套設施還不完善,全村只有候體國一家能騰出7間客房給觀鳥者入住,而更多的拍鳥愛好者只能往返幾十公里再回到鎮上的賓館。看到這一現象後,百花嶺村委會主任董建強到潞江鎮申請了19個宅基地指標,分給當地有條件的村民進行民宿改造。目前,全村共有21家民宿,可同時接納遊客700多人。

為了防止村民之間產生惡性競爭,2014年4月16日董建強又聯合全村及自然村集體成立了隆陽區越騰古道農業旅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也有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第一批只有162戶加入。”董建強說,合作社不僅對當地鳥塘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售票機制,同時還採用山林、資金、土地、房屋建設按戶入股分紅的形式,形成人人參與,共同致富的局面,激發大家對生態的保護意識,做到經濟、生態兩大效益有機統一。

同時,在合作社的引導下,村民們逐漸用橘子、咖啡等經濟作物替代了過去的水稻和玉米,不僅收入提高了,大家還改變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狀態,做起副業,為外來觀鳥者提供交通接送、揹包上山、送飯、鳥導、場地租賃等服務,一條生態經濟產業鏈逐漸成熟。

村民上下一心 積極參與經濟產業鏈建設

“過去我在一個小額貸款公司上班,工資每個月幾千塊,但常常加班,現在家裡做鳥導和住宿所有收入每年大概有幾十萬。”候體國的女婿葛寶智說。葛寶智和妻子結婚後,2015年左右回到百花嶺定居,做鳥導已經有3年的時間。從開始的一竅不通到滔滔不絕地為觀鳥者講解鳥類趣味知識,他適應得很快。

除了帶觀鳥者去看鳥,葛寶智自己也很喜歡攝影,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會聊上幾句攝影知識。在他看來,鳥導是一個充滿樂趣的職業,不僅能接觸到各類人群,也會接觸更多大自然的美好。葛寶智除了做鳥導還在不斷探索拓展這條產業鏈,在他家的民宿裡,常常會不定期舉辦自然教育、營地教育等,他希望能將大自然的世界分享給更多的人。

鸟语花香就是金山银山 保山山村百花岭的“鸟人经济”致富路

金色林鴝(照鏡子版) 葛寶智/攝

楊成吳是百花嶺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和很多村民一樣,在前來拍鳥旅遊的人增多以後,他也在自家開起了民宿。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的成員。

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是中國第一個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成立於1995年12月8日。在楊成吳的記憶中,過去人們不僅沒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甚至導致老百姓與保護區的關係都十分緊張,工作難以開展,保護區工作人員入山甚至要繞著躲著走。現在,很多村民的思想觀念轉變了,開始對森林有了感情。

思想轉變 從靠山吃山到保住現有資源永遠利用

這其中一位,就是護林員劉紹純。曾經劉紹純,也和村裡很多人一樣砍伐木料去換錢。他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農閒之餘就上山伐木,“小的做房梁,30塊一棵,大的做柱子,150塊一棵。比較貴的是木荷樹,直徑40cm可以賣300塊錢左右。”劉紹純說,而一棵直徑40cm的木荷樹大概生長週期為40年。

一棵幾十年的老樹幾分鐘就能被放倒,守護一棵樹則需要更長的時間。2005年,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將劉紹純招收為護林員,14年來,他一直巡護著這片家門前的大山,巡山的路段多在海拔1500米至3300米,30公里左右。每個月他需要和其他護林員們輪流進山住上8天,夜晚在偷盜者常出沒的路段設卡攔截。

“我們護林隊的主要任務是防止偷採盜伐和森林山火。”回憶起幾年來上山值守的經歷,劉紹純還心有餘悸。2015年的一天,劉紹純在巡山過程中,一隊人和幾個持槍的盜獵者撞個正著,對峙幾秒後盜獵者掉頭就跑,護林員們見狀拿起砍刀便追了上去,可惜最終還是讓犯罪分子逃脫了。除了要與攜帶武器的盜獵者搏鬥,高黎貢山叢林密佈,偶爾有野豬和黑熊出沒,護林員們需要非常小心。

身份的轉變也為劉紹純帶來了思想上的轉變,一方面是在巡山過程中對森林逐漸有了感情,另一方面則是旅遊業的發展給當地經濟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他開始發現過去用砍樹賺錢得不償失,“靠山吃山不能只是一次性索取,要保住現有資源永遠利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現在高黎貢山的森林覆蓋率達69.6%,林木綠化率79.3%。

從“獵鳥人”變成“護鳥人”,從“伐木者”變成“護林員”……如今,村民們思想轉變了,大家在護鳥和護林的過程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分享生態紅利的同時不斷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主動拓展脫貧致富道路。百花嶺作為高黎貢山一道靚麗的風景,大大提升了高黎貢山整體的旅遊品牌知名度,未來這張滇西南乃至世界級的生態名片,也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被傳遞到更廣、更遠的地方。

(昆明信息港 甘凌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