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出遊時總想著帶寶寶一起,如果自己玩總覺得很空蕩不安心,什麼心理?

戀愛大全


謝謝老師,一個總帶孩子旅遊之人,定是有遠見之人。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

旅遊可讓孩子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瞭解自然。可培養孩子毅力,可提高孩子應變能力,可增強孩子體魄。

孩子的成才成功之路,不僅僅在掌握多少書本知識,社會實踐,應變能力,眼界開闊不可或缺。

大凡能常帶孩子旅遊的家長,一定有較高的智慧,一定有較高的眼界,一定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三所齋主人


雖說帶孩子出遊會比較辛苦,但是隻要假期一來,我們還是會樂此不疲地計劃帶著寶寶出去玩,生怕錯過了一次帶寶寶成長和體驗的寶貴機會。



有人會覺得帶比較小的孩子出門,孩子太小還不明白什麼,而且帶出去也容易出現安全問題,或者孩子水土不服,容易生病等問題,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親子出遊的收穫與快樂讓我覺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會是一家人都非常難忘的珍貴的記憶。

我和老公去雲南的時候孩子還只有一歲多,考慮到種種因素,沒有帶她去,雖然旅途中也很快樂,但是我堅定地認為等孩子大了,我會帶著她再去一次。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特別渴望去海邊,在我們這裡能看到一個比較大的水庫都可以讓她興奮很久,我下定決心和老公帶著孩子去了沿海城市,帶著她去海灘邊玩沙子、捉螃蟹、游泳,在海洋館裡出了看到各種海洋動物,還看到了她夢寐以求的美人魚表演,現在孩子四歲多,還能清楚地回憶起在海邊玩耍的快樂,並且經常驕傲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看到關於海洋的繪本時,會聯想到自己在海邊玩耍的記憶,我相信這會成為她一生難忘的記憶。

作為父母,可能更多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孩子的快樂之上,能讓孩子有所收穫,多多創造一家人共同難忘的寶貴記憶,也只有親子出遊更容易做到吧。


樂育媽咪


謝謝信任

有了孩子,出遊時總想帶寶寶一起去,如果自己玩總覺得很空蕩不安心,什麼心理?

我覺得你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兒,也是一個好媽媽。因為心理美,你一定也是一個極美麗的女子。

有了自己的孩子,女子的心就會變得異常地美,也會變得異常地軟。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孩子,

不想離開孩子成長的任何一天,甚至每一刻每一秒。

有了孩子,女子的心裡到處都是軟軟的,軟得能看到清瑩美麗的水滴兒。

我的孩子小時候,我也是這樣的。自從孩子蹣跚來到我身邊,我一場電影都沒有看過,別的老師都去看電視了,我們幾個帶孩子的都沒有去,特別珍惜這僅有的不多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機會(老師晚上是要備課的,不能和孩子們在一起)。

過後想來,我的當初是多麼地好啊。

我希望我到老年遇到更好的我!

姑娘,你做得非常棒!帶著孩子們一起去旅行罷,你增加了快樂。你的寶寶增長了見識,也同時增加了歡樂!我覺得寶寶的童年如果是快樂的,那他們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多年以後,你一定會迎接到更美更好更棒的那個你自己!

祝你一切都好!

祝你的寶寶健康快樂!

祝你們長命百歲!

🙏🙏🙏🙏🙏🙏🙏🙏🙏


龍王廟9595


有了孩子,出遊時總想帶著寶寶一起,如果自己玩總覺得很空蕩不安心。這基本所以寶媽共有的心態。

母親,是女人最偉大的職業,雖然她看不到什麼成效,她是用心和血在餵養她的孩子,所以才有那麼多文人志士寫出那麼多歌頌母親的文章,這些都是他們的親身經歷。

所以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後,在任何時候都是想的孩子,這是這份牽掛,讓母親很多時候更加依賴孩子了。

只有等孩子慢慢長大,媽媽們開始有自己的時間,多多關注自己的興趣,這種情況才會慢慢的減少。


婧睿小豬


我是安妮巴頓 分享遊聞趣事

有了孩子後心態肯定會發生變化。沒孩子前自己是個孩子,習慣了被關心!有了孩子後變成了去關心!一字之差心態差之千里!

“被關心”時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己吃好,玩好就是最大的快樂和追求。

但是“去關心”就不一樣了,你的心裡住著另一個人——孩子!他佔據了你的💕,而你自己被擠到角落!於是你無論幹什麼都被這個“外來入侵者”控制,心裡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其次才是自己,甚至沒有自己,默默付出還不求回報,關鍵問題是對方可能還不領情,並沒有感覺到你的付出!

這就是父母偉大的愛💕,永遠都是長輩愛孩子遠大於反之!人之常情,天性所為吧!

所以你才會在旅行中時刻想著孩子,難得的自己出去“躲清淨”反而更加魂不守舍!





安妮巴頓


在依戀的習性學理論中,鮑爾比把嬰兒依戀分為了四個階段:

1、前依戀階段(大概在0-6周): 還未產生依戀,不介意留著陌生人身邊。

2、“正在形成依戀”階段(大約6周開始到8個月):能認出熟悉的養育者,並且對熟悉的人與陌生的人做出有區別的反應。

3、明確的依戀階段(6-8個月之間開始,一直延續到18-24個月之間):這個階段會出現分離焦慮,即,在看護者離開的時候寶寶會焦慮不安,不過孩子的個性、氣質會影響分離焦慮的出現和程度。分離焦慮最嚴重的時期為6-15個月的時候。

4、雙向關係的形成(大約在18-24個月之後):嬰兒已經開始逐漸理解父母的離開和返回是怎麼回事,有時會和父母溝通去了解情況。

所以從依戀習性學理論出發,對於1歲的孩子來說,依戀的情況主要取決於孩子的氣質,也就是說,有些孩子可能沒有分離焦慮,而另一些有可能正處在分離焦慮較為嚴重的時期。

依戀是兩個人情感的連接,母親對於孩子也是有依戀的,這個是相互的,如果分開會產生分離焦慮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


我以前沒孩子的時候和朋友聊天還肯定的說我要把孩子放在家裡,自己出去玩,現在有了孩子之後感覺整個人都變了,出去一會就想回家,下班就往家跑,偶爾下班聚會也會整個人都顯得焦慮,我出去玩的話不管再累也要帶著寶寶,覺得帶著寶寶心就完整了,沒有寶寶在身邊就會有空落落的感覺。


盛夏邂逅74107351


我很想帶小孩出去旅遊,因為可以跟他聊天,還可以帶他去動物園、遊樂場玩,動物園可以讓他見識各種品種的動物,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遊樂場可以讓他玩各種遊樂器,讓他體驗各種樂趣。還可以讓他品嚐各種各樣美味的美食這樣對他學習也有幫助。可是我心有力而餘不足,他爸、爺爺不讓我帶他去縣城玩。


鶻鵃27


那就是母愛啊,還有什麼好質疑的。我現在每天上班都想著我的娃,擔心他在家好不好,吃得怎麼樣,有沒有摔跤之類的。只要我回家,娃都是跟我在一起的,這就是當母親的本性吧!從娃生下來到現在,我從沒有超過一天一夜不在他身邊的,因為離開太久我放心不下。


繁華落盡情猶在


兒是孃的心頭肉啊,話說愛你就像愛自己,只會比愛自己更甚啊,世上有什麼最好的都恨不得捧給娃,怕飢,怕寒,須臾難離,娃就是你的開心果,娃也是你的來氣源,大家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