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是有效的閱讀?

蘇楓櫻


不請自來、乾貨分享、絕不私藏 ~

我是明哥,前麥肯錫戰略諮詢顧問,埃森哲管理諮詢顧問,13年職場經歷,一個喜歡用思維導圖架構PPT的老司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成為職場精英。

核心觀點

閱讀有4個層次:

  • 基礎閱讀:你能理解這個句子說什麼?

  • 檢視閱讀:你能理解這本書在談什麼?

  • 分析閱讀:你自己是如何理解這本書?

  • 主題閱讀:本主題這些書觀點不同在?


今天重點分享“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的11條規則:

1、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越好

2、使用一個句子,或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3、將書中的重點章節列舉出來,說明本書整體的架構

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確定問題的組成主次或先後

5、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6、將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7、從最重要句子關聯中設法架構本書的邏輯

8、找出作者的解答,哪些解決了哪些沒解決

9、不瞭解內容就沒有批評權

10、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規則2示例:

規則4:

規則5:劃重點

規則7:找邏輯

最後,做筆記:

  •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劃線

  • 2、在畫地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條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次,或是某一段很重要,劃底線太長,便在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符合—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的十來個最重要申明或段落。

  •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觀點不同的地方。

  •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你也可以把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寫在書頁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論點 的發展順序。書的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


the end。


關注【思維導圖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維導圖、PPT、職場技巧幹貨,希望你的每次來訪都有所收穫,感謝您的點贊、轉發、助您早日升職加薪!


思維導圖PPT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看書非常快的人,大約三天能看完一本書,一年能看完100多本。在我身邊的人群中,我已經算是看書比較快的人了。但是看到這位塗夢珊老師,一年居然能讀300本書,差不多是一天一本。我覺得這個速度真是讓人歎為觀止。因為大家都知道閱讀小說是非常快的,一天讀兩本都有可能,但是閱讀資料書籍或者是提升類的書籍是非常的困難的,因為其中有很多的知識點。塗夢珊老師看的大部分都是這兩類的書籍,依舊能這麼快,這讓我非常的驚訝。

塗夢珊老師是知名的聲音教練,喜馬拉雅閱讀法的明星老師。原來是會計出身,但是憑藉對於閱讀的熱愛變成了知識付費平臺的明星老師。所以我非常的好奇,她究竟是怎樣能讓自己又快又好的讀完各種書籍的呢。

這本《如何練就閱讀力》開始就讓我非常的驚訝。我以前看書都是比較隨性的,或者是看一些平臺的推薦,或者是一些朋友的推薦,或者是自己喜歡的作者的書。但是塗慧珊告訴我,看書就應該非常有目的的去看。比如說你需要什麼書就去看什麼書。沒有目的性的閱讀,很容易被別人的觀點牽著鼻子走這點。這一點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算是比較受灌頂的一個點吧。有了閱讀的目的,就好像有了一根定海神針一樣,你所需要的知識,你所閱讀的東西,其中對你有用的部分就會被這根定海神針吸引過來,結果就是閱讀就會變得更加的高效了。


這本書裡關於學習的內容有很多,比如說富蘭克林如何成為一個寫作水平很高的人。他會先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文章收集起來,做完筆記之後再寫同樣的主題,比較後,發現自己的缺點,接著不斷的改進,直到超越原作者。這一點也讓我覺得學到了,鎖定特定的弱點,想辦法克服,然後在持續的加以改善,這就是我們平常的人,為什麼不停的學習,累積數量的學習,但是依舊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針對性的刻意練習。


很多人學習方法時間夠了,數量夠了,但是質量或者效率總是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其實還是因為自己方法沒有找對,或者說沒有根本就沒有去想過要去找方法,所以作者提供給我們的不光是如何閱讀一本書,而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如何練就閱讀力》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比如說課堂不是用來接收新知識的,而是用來向老師提出問題的。這算是對於學習方式的一種總結吧。


塗夢珊老師還教了我們如何記憶的方法。比如說讀完一本書,我覺得它的內容太抽象,很難理解的時候,會自己到大腦裡面去搜尋和這本書內容相關的電影或者圖畫來匹配,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記憶方式。


我之前讀的書只限於小說或者自己喜歡的一些散文,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塗夢珊老師告訴我說一定要購買30本原來你一定不會讀的書,要做到平均每週要讀一本舒適區之外的書。這樣不僅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發現更遼闊的一些閱讀,還能發現自己的潛能。

讀書是可以增長一個人的閱歷和知識面,但是如果只讀自己喜歡的書,那麼這個增長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很會看書的人,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只是在自己的小範圍之內打圈圈。這本《如何練就閱讀力》教會了我很多關於閱讀的知識,等我慢慢的通過實踐來消化吧。


xtt119119


一般我的閱讀分為三步驟

1、確定目標,多少頁?獲取什麼內容?解決什麼問題?因需要而異。

2、確定時間限制,通過閱讀關聯詞和關鍵詞來快速搜尋所需要的知識。

3、歸納總結,反思是否還有遺漏?是否還有沒注意到的東西?跟上次學習相比,有什麼進步的呢?繪製出思維框架導圖,方便複習和運用。

總之,歸納為一句話,設定目標,在有限的時間和閱讀範圍,儘快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並揮之思維導讀,方便運用和交叉組合創新,做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你學會了嗎?


閱讀是離不開記憶。


你覺得記憶力的核心是什麼?


世間萬物,無論是大到一個星系還是小到一個原子。其本質是一個系統。而框架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間有機聯繫的簡單化體現。不僅僅體現每一個構成的個體元素,而且體現了系統各構成元素之間的有機聯繫。聯繫就是規律。我們的記憶也分為理解記憶和光速思維記憶。理解記憶我們都懂,下面我們來學習光速思維記憶。

速思維法的原理框架圖

【而光速記憶就是把握框架體系規律的重要方法,一旦掌握方法,可以實現光速思考,經過一定訓練的思想,效果極其恐怖】因為文字沒有色彩,沒有圖,所以專門製作了思維框架導圖,方便大家快速學習。

聯想的基本六種方法。想6類概念理解:

三大基本記憶方法舉例子:


你學會了嗎?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在下面留言哦


感謝@今日頭條和@頭條問答聯盟邀請。


光速思維創始人兼CEO


總有書友問,讀了那麼多書,依然記不住書中的內容,怎麼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

《這樣讀書就夠了》的書中告訴我們:

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只發生在把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反思之後。

如果出於學以致用的目的,也不必寫索引、列大綱,記筆記。

1.你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有相當多是你不需要學習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在讀《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時,只精讀了其中我需要的一、兩章,寫出了《想把30塊的書,讀出3萬塊培訓費的效果,這個方法值得一試》,就是隻學習了我自己需要的知識。

你不需要通讀全書,讀的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2.致力於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知識的整理與記憶。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傢俱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得把這本書變成你的一部分才行。

在海爾工作十幾年,應用最多的莫過於“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將每項工作的目標落實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圍,大到一臺設備,小到一塊玻璃都有人負責,每天下班前要根據目標對工作完成的情況“日清”,而“日清”的結果又與獎罰激勵掛鉤,這樣便形成了目標、日清、激勵三者間的閉環優化和良性循環。

這種挽救瀕臨倒閉、開不出工資集體小廠的有效方法也不是張瑞敏先生的原創,而是從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中其中一段“細細琢磨”,聯繫海爾的企業實際創立了“日清”工作法。

讀書選擇學習內容,首先考慮是否“用得上”,判斷學習效果的衡量標準也是“是否用上了”。

3.拆為己用,讓讀書容易、輕鬆、有效

魯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像張瑞敏一樣能夠學以致用,像劉一秒們一樣把經典商業圖書中的思想理論方法工具,用前顯易懂的語言轉述出來。

《這樣讀書就夠了》指出,做到這樣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第二步: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三步:以後我怎樣應用。

運用這三步進行的拆為己用的閱讀,不太關心看不懂的和記不住的問題,只關心能不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帶來行為改變。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閱讀完一本書或書中的片段,有“然後”和“沒然後”的區別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將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媛姐說職場


我認為最有效的閱讀是,有目的的閱讀,有輸出的閱讀,同時要掌握閱讀選擇和閱讀技巧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一些朋友,老師向你推薦書籍,包括我們在很多讀書平臺上也會有很多書評供你參考,豆瓣等平臺還有讀書筆記等等,甚至你自己也可以在上面寫一些書評,筆記等等,我們可以從中得出的是:


1-這本書好多人讀過,說明有一定的讀者市場,那麼你要不要讀呢?

通常我們可以瞭解到的是一些書評的信息,也許這個人覺得跟這個作者很有共鳴,從書中找到了對自己有用的部分,但是自己要想一想,是否自己對這類題材感興趣,通過這些書評能否觸動到你。如果有的話,說明你和作者之間有一定的共同點,那麼是可以選擇作為可讀的清單的。


2-選擇好的出版社以及看出版書籍的版次

接下來,要選擇經典的書來看,很多人看的時候不加選擇,比如一些國內青年的書,一些不出名的出版社出版的,然後你發現這類書籍很多,都是一些文藝青年的無關痛癢的申訴也好,自我呢喃也好。當然也許你覺得有同感,看看無妨,但是其實沒有從深層次去了解以及破解背後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選擇經典而且出版版次多的書,是一種安全的選擇。


3-你選擇好了一本書,那麼開始閱讀了。

這時候,你需要掌握這個書的骨架以及重點,通常一本書裡面只有20%的重點,這個也可以從書的目錄以及作者的序中找到梗概。

讀到一些地方,覺得比較晦澀的,其實也可以放過,讀到一本書中有用的地方,記得標註或者寫下自己的感悟,如果你寫東西,這些都可以作為素材。

推薦一些閱讀技巧的書籍。

在根源上我們要總結失敗的讀書體驗,並將以總結,提升自我的閱讀體驗,使得讀書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捷徑。

4-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我,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生活質量。

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總結出,如何提升自我,提高工作效率呢,其實就是將書本中的東西轉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同時運用在生活中而已。如說你看了一個美食家的菜譜覺得不錯,想要實際在生活中自己也試驗一下。那麼重點就是你要自己去做菜,體驗,那麼這個做的技巧實際演練之後才成為你的,而且中間會有一些失敗的例子,你要總結原因,最後成功,那麼這就是一個學習成功的例子,否則你看了那麼多美食菜譜,基本上是沒有用的。

再比如,你學了項目管理,質量管理的相關課程,你要想辦法怎麼去轉變實際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以及研究你遇到的生活物品的方方面面。這樣我們才能跟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融合密切,而不是停留在書本。


所謂一心讀聖賢書的年代,當今社會已經不適用。

有效閱讀,有質量的閱讀,輸出總結,運用是關鍵。讀書真的讀好才是有用的。


SUFASHION


首先明確問題的目標,這個有效是隻那種有效。是從閱讀中學到技能和知識嗎?

還是讓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呢?

或者是泛泛瞭解,知道了本書的內容,標示我已經度過本書了呢?

第一,目標明確以提升個人技能,學習本領。

如果是為了學習某項技能,這一類的閱讀要以每天額定的閱讀量來要求自己,比如看多少文章,學多少技巧,要用數字來約定自己,給自己培養出習慣。
用量變來實現質變。比如學習如何運用新媒體。

這種技能的學習閱讀,平臺分享的只是可能比書更有效,若這時候你靠買書來閱讀學習,那麼成效會很慢,而且知識也很陳舊。

新媒體的知識是每天變化的,而出書著書這個過程很慢,等你買到一本學新媒體的書,估計這項技術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可能都不太適合當下運營環境了。
這時候的閱讀不如各平臺分享的知識乾貨來的快和有效。讀一些網站或者新媒體平臺上分享的好的帖子,學習的成效可能更快。

無論是書本知識,電子媒體,網絡的知識,文字描述的都能稱為閱讀。一邊學一邊做筆記,甚至馬上學以致用,都是閱讀立竿見影的效果。

第二,目標明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閱歷,豐富個人內涵,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種閱讀就得沉下心來,一點點的循序漸進了。一口吃不出個胖子,一本書也讀不出個氣自華。
唯有積累,底蘊才可豐厚。
還記得第三屆《詩詞大會》總冠軍,被譽為詩詞屆的掃地僧的雷海為嗎?

他的滿腹詩書可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積累起來的。那是年深日久,17年漂泊的精神寄託。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劍啊。

如果此刻你讀書的目標跟他一樣,就是為了腹有詩書,滿腹經綸,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的話。唯有一日日的沉澱和天長地久的打磨了。

第三,明確目標,以讀書為談資。

我們不排除在閱讀中,有此類,讀書就是為了有談資,為了顯得自己知識深淵廣博。如果是這種情況,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

讀書總是要有一個終極目標的,具體是什麼目標,那是自己說了算,任何人無干。這種目的可以,多聽書,現在各路聽書工具很多,也很方便。

聽別人的拆解,也是收穫,主要是聽書快,節約時間,還能一心多用。

當然各有利弊,聽書是快,但是忘得也快,畢竟是拾人牙慧,能被自己吸收的知識更少了一層。

如果僅僅是為了瞭解和知道,那是無妨,如果想要學習,還是得以自我閱讀本書自己提煉書中的精髓為主,這樣,書中的知識才是你自己的所得。

否則不過是嚼了一遍別人吃過的饅頭,索然無味而已。

跟我們一起,清新 唯美 有格調的讀書和生活!

更多精彩或諮詢歡迎關注“漫品清格愛讀書”,和我一起每年讀300本書,在成長的路上讓靈魂賦香!


漫品清格愛讀書


我們要小心的,是「終極智慧」型知識。


有很多朋友來向我諮詢關於讀書的問題,我最怕一種問題,就是朋友來問說,章魚老師,讀什麼樣的書可以增長智慧?我發現很多朋友會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什麼幻想呢?很多人明明是因為生活或是工作中的具體問題而讓自己無比焦慮,偏偏在讀書時總要尋求「終極智慧」,總希望能找到一本書或是一套書,讀完就能得到一攬子的解決方法。 這樣的誤區,我稱之為「仙丹式閱讀」。 他們把讀書當做修仙,希望找到一顆仙丹,吃完就可以飛昇,遠離世間的紅塵俗事。 從此以後,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輕鬆應對。仙丹式閱讀最大的危害,是會把我們的閱讀推向一個自我矛盾的窘境。


一方面我們面對著工作、生活、學習中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是傷口,一直在流血,一直在刺痛我們,讓我們無法忽略,只能越來越焦慮。另一方面,我們在追求虛無縹緲的終極智慧,過程可能也很艱辛,眾裡尋他千百度,衣帶漸寬終不悔,花了不少金錢,投入不少時間,付出不少心力。


問題在於,我們的付出和我們期望的收穫之間無法構成因果,所以我們努力再努力,最後發現那些要解決的問題依然擺在那裡,我們自身的狀態並沒有發生變化。這種南轅北轍的結果,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挫敗感。這個時候,自我矛盾就會變成自我懷疑,我們就開始想,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力有問題?是不是自己的記憶力有問題?又或者,這種失望和挫敗感,會讓我們開始懷疑閱讀,最終走向讀書無用論的境地。那麼,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藥方來治療「仙丹式閱讀」呢?


最好的藥方,就是放棄一勞永逸的幻想,從自己目前面臨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主動的選擇要閱讀的書籍。你可能會問,這樣的視野會不會太狹隘呢?畢竟我希望通過閱讀構建更完整全面的知識管理體系。但是你要知道,個人知識管理目前最通行的定義是:「既有邏輯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整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


<strong>大家往往把關注點放在一整套上,可惜忽略了更重要的關鍵詞「問題」。如果你不能從自身的問題出發,哪又何談構建知識管理體系呢?所以,從自身最真切的需要出發,最想解決的問題,最想提升的技能,最想了解的領域,主動的去以此來選擇你要閱讀的書籍,主動的進行自我教育,這樣才能更好的藉助閱讀的力量來為自己服務,同時你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閱讀給你帶來的改變,這樣你才能更加相信閱讀、依賴閱讀、更有動力閱讀。


在公眾號「章魚讀書」回覆「100本」,獲得每年精讀100本書的高效方法。


陳章魚


我一直相信磨刀不誤砍柴工,要精通任何一個領域,都要先去摸索行業的潛在規律,重點解決核心問題。這樣一來,做其他相關的事情時腦子裡就有了大的框架,不會因為短暫的困難而止步不前或放棄,而是站在縱觀全局的高度,去高效系統地吸收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識,並快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網絡,真正內化成自身智慧的一部分。

今年打算讀很多書並且高效吸收,那麼,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進一步提高讀書速度和學習效率。為此,我在每個模塊都選擇了幾本經典書籍,想通過主題閱讀掌握內在規律,結合自身現狀,磨合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高效閱讀和吸收的方法。《王者速讀法》是我所選書籍的其中一本,其中不少觀點和方法對現階段的我來說非常有用,在此分享出來。

1.利用有限的時間吸收更多知識

自從變得自律以後,尤其覺得時間的寶貴,每一個小時對我來說都極其重要且短暫。作者在書中提到30分鐘閱讀一本書,乍一看覺得很離譜,但是細細讀下去,還是有那麼些道理在的。
首先,我們要端正一個心態:主體是自己,書是僕人。王者速讀法的核心是王的時間有限,必須根據自身需要發掘書的價值,用20%的時間獲得80%的理解。也就是說,首先要丟掉“非精讀不行”的一根筋的想法,要勇於捨棄書中八成不重要的內容,而不是逐字逐句一個字不落的讀。我們常常過分尊重僕人的時間,反而丟失了自己的時間。

2.如何用30分鐘讀透一本書

第一階段:用5分鐘預覽
搞清楚這本書的目的,明確自己想從這本書中獲得怎樣的信息,為此讀哪些地方就可以了,什麼地方應該多加用心地讀。通過預覽封面、內封、目錄、通覽標題和圖標、瞭解書的構成、洞悉作者的意圖等,對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位於哪一部分要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階段:5分鐘瀏覽書中所有的圖片
用翻開書本的前2秒檢查所有書頁,對一些比較重要的圖片做好標記。要知道,大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得多。瀏覽圖片的方法巧妙利用了人們與生俱來的右腦的能力,即捕捉文字本身的整體印象,不加修飾地去理解。其中要注意兩類關鍵詞,一類是叢書中反覆出現的關鍵詞,一類是自身擁有的,自己之前意識不到的關鍵詞。這一階段的目的是預估哪裡可能比較重要。
第三階段:剩餘的20分鐘用跳讀法閱讀
作者所說的跳讀法並不是挑著讀,而是說要勇於捨棄八成,在通讀全書的過程中有輕有重,有價值的地方就細讀,沒價值的地方就跳過。就像茫茫海面上飛翔的鳥兒,邊滑翔邊眺望著海面,一旦發現魚的蹤跡就俯衝下去。讀書也一樣,要從高處著眼,看到關鍵詞出現的地方,能夠意識到“這裡比較重要”,就放慢速度詳加閱讀。如此反覆進行。
最後,確認一下自己得到了什麼。可以通過回憶、寫隨筆、日記、讀後感,或者跟誰聊聊的方式自行加工,這樣快速輸出,才能真正理解透徹。如果讀完書很快忘記了也沒關係,一方面,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以在9小時內稍作複習;另一方面,把書擺在書架上,不時翻一翻回顧一下,確認這本書講了什麼。要記得:書是僕人,可以再次召見。

3.成為知識的王者

讀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創造性地靈活運用才是終極目的。因此,如何提煉書中精華尤其重要。識別好書、有目的性地讀、堅持快速輸出,從而進入高速知識傳輸的良性循環才是通往王者之路。
有時候,我們常常覺得抓不住重點,閱讀速度也提不上去,因此很容易就放棄。首先要明確,速度法的本質是提高效率,而不是盲目提升速度反而偏離了“獲取知識”的初衷;其次,大腦的潛能是無限的,閱讀方式也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去強化的,要在不斷練習中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沒有一定程度的知識積累,關鍵詞是不會自動浮現的。也就是說,隨著堅持閱讀和輸出,所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體系化,自己的理解能力、把握重點的能力、深度思考能力都會逐漸提升。因此,要對自己有點耐心,有點信心。
主體性地讀書,主體性地輸出,進而把握主體性的人生,成為真正的知識的王者。

田辰西


2018年又將迎來尾聲,估計不少人又要盤點自己這一年都做了哪些事,收穫了哪些成就。

如果實在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那就扳著手指頭數一數讀了幾本書。

對!如果讀的書還不少,就能得到一種自我安慰——嗯,還不錯,雖然我這一年沒有太大的成就事件,但至少我感覺自己在讀書方面沒有懈怠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先後加入了3個讀書會,下載了5個讀書類APP,掃碼入了多個讀書群。感覺自己挺努力的。一會兒聽聽“說書”,一會兒看看群裡發佈的“今日讀書”,蠻新鮮也蠻興奮。


可後來,我發現上班的路上只能聽一種聲音,聽了“得到”,就聽不了“有書”;微信群也是,顧得了“共讀”,就顧不了“分享”。下班後同樣如此。


原來,人的時間精力太有限了,要做到“一心多用”,難於上青天!


更重要的是,我想問自己,“讀”了很多書,我的閱讀力提高了嗎?


跟著多讀,也許對某些人是有效,可我天資愚鈍啊。

每天像趕火車一樣,一本,一本,又一本,從數量來看的確很可觀,累加起來也算得上是“讀物等身”。可吸收轉化成為自身養分的是多少?

<strong>

我突然領悟:大量閱讀不等於高閱讀力。正如你可以去愛,但不等於你一定有愛的能力。

那麼,我要的不是大量閱讀,而是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閱讀力,可以讓自己在信息浪潮湧來的時候不至於被我的同桌甩出好幾條街。


01 什麼是閱讀力?


是不是讀書速度快,就是閱讀力強?不是!

是不是認識的字越多,就等於閱讀力強?也不是!


全國政協委員、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前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寧先生著有《閱讀力》一書。


該書通過對人類閱讀歷史、閱讀社會、閱讀目的的梳理,對各種閱讀活動和閱讀現象進行辯證分析,指出“閱讀力的培養實際是對人們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在閱讀史上首次提出了“閱讀力”這一概念。


一個閱讀者,對於閱讀的歷史、閱讀的內涵及其文化意義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又能掌握閱讀的科學方法,其閱讀力才可能得到較大提高。閱讀力,其實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個人是如此,一個社會更是如此。

<strong>

同樣讀《三國演義》,易中天老師能品出文化與人性,而我讀出的卻只是打鬥故事和江湖義氣;


同樣讀《圍城》,有人懂得了如何在“圍城之中”經營好人生,有人只是讀出自己就是個“不討厭但是無用”之人;


同樣讀《世界的凜冬》,有人覺得這是“最嚴謹的故事,最好讀的歷史”,有人看出人物雷同、敘事刻板。


原因在哪?


每個人的人生閱歷、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不一樣。對,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閱讀的目的除了消遣,還要提升,或者進化。更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力不同。


有人說,這是個光速成長的時代。對於學習者這多半是被逼的!因為每天都有海量的文章,海量的圖書,海量的信息撲面而來。


好的閱讀力,意味著能選擇,能鑑別,能抓取重要信息,能提煉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養分,形成自己的觀點,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句話,好的閱讀力和思維力正相關,和閱讀數量並非直接相關。


正如你每天都在水裡泡著,可是不去練習正確的游泳動作,最終還是不具備游泳的能力。

02 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那麼需要閱讀力?


去過xx姐xx補習班的,都知道有一個鐵打的流程——先讀書,再領資料,最後才能寫文章(書評、講書稿)。


那些“跳著走”的人,最後都折回來重新學習閱讀,他們都明白了這絕不是搞什麼形式,更不是死板。這是自然“生長過程”,如同我們無法跨越兒童時代直接進入青壯年一樣。


我記得在大學時,我的室友是個“書呆子”。平常大夥都笑他“死讀書”。可後來,我們漸漸明白,人家那叫把握好人生的最關鍵能力的第一關。


因為他閱讀力強,所以一個學期下來,他讀的書最多,他寫的文章最好,他的知識面最廣。每次演講和徵文比賽,他都遙遙領先。後來他成為我們系第一個成功創業的人。


當我們抱著電視電影,欣賞武打片,嘲笑他死讀書的時候,他已經通過閱讀為今後的日子提前做了好多準備。這就是看不見的差距。


人與人的階層分化,多數時候都是由這些看不見的差距疊加造成的。


好多偉人、名人,一生中多數時間都花在了閱讀上。《圍城》作者錢鍾書,在去國外留學的途中,為打發海上行程的時光,居然一頁一頁讀起了字典。讀書之樂,讀書之用,又豈止是“鍾書”二字能解釋的。


每年讀50本紙質書的比爾·蓋茨,曾用一段精彩的話總結成功,其實人生來都一樣,成功源自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該乾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人和人的生命曲線是很不同的,突破人生侷限的最好辦法是讀書。


王健林讀《失去的二十年》,重讀多次。他說,這個書我讀過,為什麼重新翻呢?......這個書出了15年,我等於又重新讀了一遍。因為我們兩個國家太近了,中國會不會陷入將來的滯脹,看看近鄰有沒有答案。


馬雲說,我覺得這麼多年來最近我看的,重複看,不斷看的書,孔子的《論語》,《道德經》,佛家的佛經,這三樣東西是我受益最深的,這些是真正人類的智慧,我覺得人類2000多年來,智慧有了巨大的變化,書層出不窮,但是人的本性並沒有改變,人性本身沒有改變,知識讓我們這些人對外部世界越來越瞭解,現在我們眼睛看到另外的星球,但是我們對內心世界並不瞭解。


時代的成功者,他們各有各的成功,但有一點卻極為相似:讀書,或者求得人生侷限的突破;或者求得困境突圍的答案;或者求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獲得智慧。

他們都有足夠強大的閱讀力。


03 我們如何提高閱讀力?


查理芒格說,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才能有效進步。同理,只有掌握了閱讀的的方法才能高效閱讀。


每天一本書,每週一本書,或者每個月一本書,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如何每天讀一本書,如何每週讀一本書,又如何每個月讀一本書。


每天一本書,這是速讀。速讀的正確方法是什麼?每個月或者每年讀一本書,這是精讀,精讀的正確姿勢又是什麼?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我們讀書學習變得越來越便捷和容易。


各種各樣的讀書會和學習平臺,如同雨後春筍,一個接一個不斷冒出來。一個月一本書,一週一本書。這樣的“快讀”,帶給我們很多快樂和充實感。


如同飢餓久了,看見食物就狼吞虎嚥,很過癮,很解飢。


不過,要是細嚼慢嚥,好好品味,食物的色香味我們才能一一享受,其營養才能全面吸收,長成我們的血肉,豐潤我們的生命。


吃多了洋快餐,也需要好好攝入五穀雜糧,才能維護脾胃的正常功能,讓身體真正強健。


不為了追逐而追逐,不為了炫耀而加速。


把讀書當作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有時,慢就是快。


本打算在結尾給出一些如何提高閱讀力的建議。轉念一想,要閱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本身就是一種提高。這樣,豈不是更好?


餘老詩家庭教育觀



有個成語叫“開卷有益”,也就是說讀書必有所得,但是這前提是開卷的方法是正確的,就是說如果我們的讀書方法不對,或者說對書的理解吸收不夠,那麼閱讀的結果就不能保證我們有益了,或者有益也只是一點。郭沫若老先生有一首關於讀書的詩“蠶食桑而吐絲,蜂採花而釀蜜。牛吃草而出奶, 樹吸壤而生漆。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融宇宙之萬有,憑嘔心之創作。”,詩裡簡單明瞭的指出了他對讀書的看法,閱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消化吸收。那怎麼消化吸收一本書呢?日本作家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就分享了他對如何將書有效地理解吸收為己用的方法。


日本作家大巖俊之,Role Job法人,研討會培訓指導。2010年獨立創業以後,身兼數職,擔任職業諮詢師、培訓講師和讀書研討會,開展大量關於讀書法“緩速讀書”、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講座活動。但在此之前,大巖俊之從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銷售職業,前前後後一共做了15年的工薪族。但是為了實現他的創業目標,學生時期也是不愛閱讀的他開始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在學習總結前人經驗的同時,他也學會了不少實用的、好用的讀書方法。


《實用性閱讀指南》介紹了大巖俊之在創業時閱讀大量書籍所總結下來的閱讀技巧,書的大致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怎樣有效閱讀”“如何記住所讀”和“要如何行動起來的方法”。大巖俊之在講解方法的時候穿插如何運用這些方法的經歷,向我們講解了如何將讀書變成一件有效率的事情,怎麼做筆記,怎麼運用思維導圖幫助我們記住讀過的知識,最後以他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名講師”為例子一步一步跟我們如何解說如何操作的問題,在書的最後一章還介紹了他個人運用讀書步驟的閱讀的實例。
下面是我個人總結的關於閱讀的三個重點,

·不要陷入“通讀”的牛角尖,效率式閱讀才是王道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一本書最大的坎就是,自己的心理關,閱讀時總覺得自己要從頭到尾地讀完一本書,要全部理解才行,這無疑讓自己產生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叔本華在《論讀書》裡就曾經說過,要求讀書人記住他所讀過的一切東西,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荒謬。所以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之後記住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那麼我們的閱讀就成功的、有效率的閱讀。如果我們內心總是暗示自己要從頭到尾通讀完全整本書,詳細到書上的註腳,很有可能最後閱讀的結果可能是買了書不讀或者讀到一半就放棄了。在《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裡,大巖俊之就將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提出的“二八定律”運用在閱讀一本書上來,也就是一本書的最重要的20%內容,會佔整本書80%內容,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提煉要點再去進行吸收、理解、記憶。

·還記得那些年老師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嗎?


一提到“如何記住你看過、讀過的書”,很多人都會說記下來、做個筆記。沒辦法,我們不是天才,沒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能力。而做筆記就是幫助我們理解記憶的致勝法寶。我在讀完書之後做的幾點關於做筆記的總結。
做筆記前的準備動作
·在讀的書上用劃線、標記號、註明文字、貼便籤、書頁折角等方法標記重點內容。
由於在書上做筆記是涉及書的乾淨問題,大巖俊之就提出來“不借書”的建議,如果是不屬 於自己的書,就沒辦法在上面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了。
開始製作筆記
·記錄書的基本信息:本書書名 作者 製作筆記的日期 讀書開始日 讀書結束日
·整理書的主要內容:
①直接摘錄一部分內容;書上一定會有些你認為特別重要的部分,或者總結了作者主旨的地方,這是可以直接摘錄下來的,但是要注意,不要一抄就抄個十幾二十行的,至少要控制在3至5行就好了。摘錄的
頁碼也要記錄下來。
②做摘要,分項羅列;

③寫下自己的感想。這一點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閱讀是積極地思考,容易加深對書的理解。
·如何手繪製作思維導圖
我們一般見到的思維導圖都是電腦或者手機的軟件直接生成的,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裡介紹的是自己動手畫出來的思維導圖。個人覺得這個好就好在你可以在一遍做思維導圖一遍整理自己的思維,因為是自己畫的思維分支,所以也會盡可能的簡化,用簡短的言語總結大篇幅的信息。不過無論是手寫還是用電腦製作的思維導圖,最終都是幫助我們記憶,用哪一種就看個人方便和喜好了。下面是關於如何製作大巖俊之的手繪版思維導圖。
1)準備工具:A3以上大小的素色紙張或者素描本、6顏色以上的水性彩筆、一本已讀完的書
2)大巖俊之把思維導圖大致分為四個大方向:書的基本信息,閱讀這本書的目標有哪些,自己看完書後做出的相應解答,最後是自己的總結。
《實用性閱讀指南》裡大巖俊之做的思維導圖

無論是書、筆記還是思維導圖,我

們都別忘了“溫故而知新”,因為再一次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能更清楚地瞭解作者的想法,觸發自己思維的更深處。


·行動才是成功最後的敲門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得來的知識再豐富,但是想要透徹瞭解還是需要我們行動起來,就比如一本教你如何記單詞的文章,作者將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下來,就算方法再怎麼好用你不去實踐,你的單詞量還會是原地踏步。我們的毛主席也曾多次談到,讀書要注重理解和運用,不要死背教條,脫離實際。央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白巖松,他在創辦“東西聯大”的時候給學生們寫的校訓“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想要改變,必須行動”,行動起來才是追求你目標的不二選擇,牛頓只有一個,樹上的蘋果不會自己掉到你的頭上,你要做的就是將獲得的知識方法付之行動。


讀書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書本穿越時間的限制,向我們傳遞了各方智慧。但是到今天,我們很多人很難在工作學習的壓力之下找到合適的方法來獲得知識,但是我們需要的知識量只增不減,實用性閱讀似乎是把讀書變為了一件具有功利性的事情,好像是為了獲得什麼才去讀書,但是我想說,我們讀書本身就為了尋找些什麼,尋找些什麼……


個人為《實用性閱讀指南》做的思維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