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前段時間,西安一家幼兒園為了幫助小朋友更好地樹立規則意識;

建起了一座幼兒專用停車場,專供孩子們停放自己的滑板車。

這一舉措,獲得了家長們一致好評。

家長們認為,幼兒園這項措施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們的規則意識,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東西應該放在固定的位置;

還能夠順帶幫助他們養成早起的好習慣,起晚了就搶不到車位了。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我還發現,最近很多地方的幼兒園都在採取類似的措施,為的就是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亂放的規則感。

要說規則感,那可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東西。

有人認為,規則,就代表束縛,有了束縛,就會不自由。

蒙臺梭利不是說了嗎?愛孩子就是四個字:愛和自由。

不是說要給孩子自由嗎?建立規則感,還怎麼給他自由?

很多人誤解了自由與規則之間的關係。

自由與規則,其實是一對孿生兄弟,規則與秩序,就像高速公路旁邊的兩條護欄,表面限制了自由,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自由。

試想一下,如果跨海大橋兩旁沒有護欄,你敢開過去嗎?

如果馬路上沒有紅綠燈,你還會覺得開車是件很安全的事嗎?

沒有了限制,連安全感都沒有,又談何自由呢?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只有規則意識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更好地融入社會環境。

將來,他們獨自步入社會時,我們才不用擔心他們會寸步難行。

1、規則感弱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傷害

不久前就發生了好幾次因為不遵守規則和秩序而導致孩子受傷的事故。

一位媽媽帶著4歲兒子在野生動物園玩耍。

孩子看見遊客圍觀狼群,一時好奇,竟然把手伸進了鐵網下沿。

孩子的興奮吸引了狼群,一匹狼趁其不備,一口咬住了他的手。

孩子媽媽嚇得差點魂飛魄散。

萬幸的是,小男孩被人及時救了出來,但他右手大拇指的手筋已經被咬斷了。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還有另一位媽媽,她的行為同樣讓人揪心。

上個月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因為遊客太多,女兒看不到大熊貓。

一位媽媽竟然讓小女孩坐在熊貓飼養池的欄杆上。

一不小心,女孩竟然掉進了飼養池中。

幸虧有人及時將女孩拉了起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要知道,熊貓可是猛禽,外表呆萌,殺傷力與狗熊不相上下。

如果這個小女孩有什麼意外,可就不是咬傷一根手指那麼簡單了。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這位爸爸也不讓人省心。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則視頻,視頻中的駕駛員居然是一個年僅4歲的小男孩。

他坐在駕駛位,像模像樣地握著方向盤開車,副駕上坐著他年僅兩歲的妹妹。

視頻中還能聽到兩個孩子爸爸媽媽不時傳出的說話聲。

視頻傳出後,警方找到了視頻中小男孩的爸爸媽媽。

男孩爸爸辯解說孩子當時是坐在自己大腿上的,因為當時車少,就萌生了讓孩子體驗駕駛的想法。

爸爸認為,反正路上也沒有什麼車,沒有什麼人,即使讓小孩子開一下車也沒有關係的。

在民警的教育要求下,這位爸爸寫了一封公開道歉信。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表面上看,這件事有驚無險。

但細想想,萬一兩個孩子認為,爸爸的舉動代表著父母同意他們開車,私自拿車鑰匙玩耍並發動汽車,會有什麼後果呢?

父母若是平時不捨得給孩子立規矩,孩子撒撒嬌、哭鬧一番,就立刻滿足孩子需求的話,孩子難以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秩序感。

表面上是讓孩子開心了一陣子,實際上,會讓孩子在踏入新的環境後面臨更多的危險。

規則感的缺失,讓孩子時刻處在危險之中。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2、更強的規則感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

前幾天逛簡書,看見一位爸爸曬自己兒子的規則感。

吃完午飯閒來無事,把孩子到了一家玩具店,孩子先是被積木吸引。

後來看見許多可以騎的小車之後,孩子就一發不可收拾,一輛又一輛地拿起來騎。

在拿出大概五、六輛小車之後,孩子在店裡高興地玩著,把這些小車開到了不同的地方。

因為沒有什麼客人,店員也沒有制止孩子。

孩子玩累了之後,做出了一個令人感到驚喜的舉動。

他把拿出來的幾輛小車依次放回原處,走之前還給店員阿姨做了飛吻和拜拜。

這是生活中一件簡單的小事,但從這件小事中也能看出,孩子是一個很有規則感的人。

3、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父親的作用尤其重要

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在他的散文集《你不知道的自己》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小男孩十分頑皮,在學校總是和別人打架,老師多次與家長交涉,但都沒有效果。

最後大家都認為應該去看心理醫生了。

於是,曾奇峰詳細地瞭解了這個家庭的情況。

這是一個五口之家,除了爸爸媽媽和孩子之外,還有外公外婆。

平時爸爸忙於工作,外公喜歡和別人下棋,都很少管孩子,孩子的事情,主要是媽媽和外婆在操心。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經過一番討論觀察,他得出結論:

這個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由於父親缺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自己言行的邊界在哪裡,但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總是喜歡不停地探索。

如果這時候,沒有一個人及時給他喊停,及時劃一條清晰的邊界,孩子就會一直不停地試探下去。

曾奇峰建議這位爸爸每天多花一到兩個小時陪陪孩子。

爸爸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情緒明顯穩定了許多,能夠做到遵守紀律,不再是老師心中的問題學生了。

現代心理學認為,父親對孩子的社會性功能影響深遠。

社會性能力,就是泛指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否知道自己的邊界,也尊重別人的邊界,不會輕易冒犯別人,能夠遵守社會活動中的規則,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

也就是說,規則感主要是從父親身上習得的。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知乎上曾有一篇高贊帖說:一個正常的,健康的父親,正是你內心規則感的來源,讓一個人學會遵守規則,這正是父親最重要的功能。

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當然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示範。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自己既是孩子的規則設定者,也是規則破壞者。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在江蘇鎮江的一個遊樂場中發生的事。

兩個小女孩為了爭搶遊樂設施而互相推拉。

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其中一名女孩的爸爸竟突然把另一個女孩拎起來重重地摔在一邊。

被摔女孩的媽媽看見十分生氣,過來找他理論。

沒想到,對方女孩的爸爸再一次把媽媽也狠狠地抱摔在地上。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曾經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孩子之間起矛盾,家長本應該教育引導。

但這位寶爸卻不分青紅皂白大打出手,不僅沒能在孩子心裡種下“規則”的種子,讓孩子學會謙讓禮節,還給孩子做出一個非常惡劣的示範。

喜歡模仿父母行為的孩子會認為,在公共場合也可以為了佔小便宜而大打出手。

4、把握孩子秩序敏感期,事半功倍

除了充分發揮寶爸的作用之外,抓住孩子短暫的秩序敏感期也可以事半功倍。

秩序敏感期,最早是由蒙臺梭利提出,一般出現在2到4歲。

這個時候的孩子對秩序有一種匪夷所思的執著。

喜歡把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順序不對的事情就要重來;

不合心意的事情就要重新做,喜歡的事情就要重複做。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曾經在《蒙臺梭利與兒童教育》這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例子:

媽媽抱著孩子出去玩,玩得有點熱了,媽媽就把外套脫了。

誰知,她再去抱孩子的時候,孩子就不停的哭,而且怎麼哄都哭。

神奇的是,最後媽媽穿上外套,孩子就不哭了。

秩序敏感期,其實是父母培養遵守規則的黃金時期。

孩子會對秩序和規則表現出不合理、甚至近乎偏執的要求。

但是,只要沒有傷害他人,傷害自己,就不要強行打破孩子內心的秩序。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更加理解孩子,溫和地維護孩子內心的秩序,孩子才能感到安全和快樂。

不僅如此,還可以試著給他建立相應的外部規則。

比如,和孩子約定每次逛街只買一個玩具,吃飯前要洗手,睡前要刷牙等等。

優秀的父母,原來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俄羅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地心靈。”

規則和秩序的建立,不是靠對抗,也不是靠順從;

而是父母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以及溫和的堅持。

5、明確的外部協議

前段時間,一位外國母親與孩子簽訂手機使用合同,就是父母為孩子立規矩的良好典範。

和大多數母親一樣,這位媽媽也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沉迷於手機。

但她沒有粗暴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也沒有與孩子一番鬥智鬥力之後乾脆放任不管;

而是用與孩子簽訂一份手機使用合同的方式,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使用手機。

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願望。

同時,又設定清晰的規則,讓孩子在合理的框架內,學會自我管理和擔當。

我們為孩子建起一道愛的籬笆,在有限制和原則的自由之中,孩子會學會自律和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