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欠霍金一個諾貝爾獎!

有關黑洞性質的所有論辯、懷疑、爭吵,一直都是名副其實的理論戰,因為雙方辯手都只能拿到間接證據。

這是科學史上的最令人無語的一件事。在沒有任何直接觀測輔佐的情況下,關於黑洞的數學模型卻完善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我們為啥要耗費人力財力去研究這個——這個所有的證據不過都是算出來的一個東西?”門外漢的問題問了三十年。

答案:因為黑洞它就在那裡。

世界欠霍金一個諾貝爾獎!

在我們所有人頭頂,在幾乎每個大星系的中央,黑洞無聲無息的盤踞、吞噬、輻射。當天體物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可以對黑洞視而不見。

繞不過,除非我們不想讓科學向高階邁進。

科學既不會忽略小到無法體驗的粒子,比如中微子。也不會避開大到超過想象的物體,比如黑洞。

“煤庫裡找黑貓”沒那麼容易。不過現在,一張行星級觀測網鋪就而成。它溫柔,比任何獨立設備都更“瞭解”黑洞;它強大,能達到足夠分辨率來區分光被拉入黑洞時的狀況。拜其成全,從來都無法直接觀察到的黑洞將“眼見為實”。

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物理現象還很可能闡明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間的巨大矛盾——眾所周知,這二位“不和”已久,皆因我們找不到一種既是宏觀又是微觀的東西——而黑洞,恰好兼具大尺度宏觀物體形態和小尺度微觀量子理論的特性。

天地間奇事多,莎翁這句話用來描述宇宙再好不過。當我們的探測技術越來越卓越,卻依然不會覺得宇宙謎題正在消減,反而會發現它更多的無法理解之處。

而黑洞,是充滿謎題的深淵。它作為“未知”的化身,某種程度上也試探了人性恐懼的底線。

世界欠霍金一個諾貝爾獎!

相比猛獸蟲蛇,“不確定性”有史以來都是人類最大的膽怯。但是,從敢於夜半走出棲身的山洞,到坐上火箭奔向30萬公里外的月球,所謂進步,都是在挑戰每一個“未知環境”中取得的。

人類不過是“生活在一顆普通恆星的行星上的高級猴子”,現在卻敢於擺出地球口徑的望遠鏡,窺探這個宇宙最大的秘密。

沒法不激動。只是很遺憾,打這個比方的霍金已不在,世間還欠他一個諾貝爾獎。

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