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玉枕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李清照(1084—1155)《醉花陰》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山東章丘明水人,18歲時(1101)在汴京(開封)嫁給長她三歲的趙明誠(1081—1129)。婚後因趙明誠在太學讀書,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告假回家;婚後次年因“元佑黨爭”,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被罷官離京回鄉,李清照隨往,四年後才因大赦回京與趙明誠團聚。夫妻二人長期聚少離多,李清照往往獨守空房、悵廖之際、無以言說,於是便寄情於詩詞,寄信給趙明誠一訴衷曲。

據《琅嬛記》載: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正易安作也。(《外傳》)

重陽佳節,李清照一個人,把酒黃昏,寫下這銷魂詞句。因何銷魂?因為瘦。為何瘦?因為冷。緣何冷?在玉枕。秋夜思君,孤獨抱枕,孤枕難眠,端的是“寤寐無為,輾轉伏枕。”(《詩經•陳風•澤陂》)。人的一生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與枕為伴、伏枕而眠。枕頭枕頭,人生頭等離不開的物件莫過枕。最早的枕可能就是根木頭,也可能是塊石頭,或者一把草。枕,臥所薦首也。(《說文》)就是躺著時墊頭的玩意兒。薦,黍蓬(《爾雅》),就是蓬蒿之類的草吧。什麼都沒有,就枕自己胳膊,“曲肱而枕之”(《論語》)。頭與枕接觸之部位是枕骨,即後腦勺那塊骨頭,有一穴位叫玉枕穴,都是因枕而得名。

李清照所謂玉枕,是玉做的嗎?非也,是瓷枕。

根據考古發掘的情況,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瓷枕一般認為是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開皇十五年,595)出土的長方瓷枕。準確地說,這只是個模型,只有3.9釐米長,是陪葬品,而非實用器。在古代墓葬中有很多陶製或瓷制的模型,比如房屋、牲畜、生活用具等,意思是說人死後要啥有啥,活著時沒有的也都給置辦上,死了比活著過得還要好。這個瓷枕模型,不能說明隋代的現實生活中就有瓷枕,這個模型可能是照著繡花枕頭做的。在唐代的墓葬中,也有三彩枕出土,是陪葬器。就尺寸而言,是生活用枕的縮小版。

李清照的玉枕

三彩枕,唐代,約公元八世紀,高6.6cm,橫19.7cm,縱12.9cm。大英博物館藏

現今所見瓷枕,多為宋(遼金)代,就人體生理學對照那個時代的瓷枕尺寸而言,並對照非洲木質枕頭的尺寸,瓷枕高度一般在14釐米左右,可以認為是實用器,但並不是枕著睡覺用的。睡在一個硬疙瘩的瓷枕上,非但不舒服,而且會睡出頸椎病。瓷枕應該是靠枕或抱枕,夏日消暑之用,也是床頭的玩賞之物。

北宋張耒(1054—1114)《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云:“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夢入瑤都碧玉城,仙翁支頤飯未成。鶴鳴月高夜三更,報秋不勞桐葉聲。我老耽書睡苦輕,遶床惟有書縱橫。不如華堂伴玉屏,寶鈿敧斜雲髻傾。” 黃寔(字師是)贈給張耒一個碧瓷枕,此枕出自河南鞏縣窯,釉色青碧,看上去如碧玉一般,冷清冰涼可謂消暑佳器。自唐至宋初,鞏縣窯盛產白瓷和彩釉瓷器。1957年鞏縣窯發掘,確曾出土一白瓷長方形枕面瓷片。

而今常見的瓷枕多有磁州窯出產。磁州窯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與一帶,宋代為磁州境內,故名。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刻、劃、剔、填彩等工藝兼用,將圖案、紋飾繪於瓷器之上,黑白對比,鮮明醒目,有躍然欲出的生動感。磁州窯瓷器還有一特點是器身上寫有詩詞、名言、警句等文字,瓷枕也不例外。例如:“久夏天難暮,紗櫥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繡頂聚金不勝情,夏使磁枕自涼生。清魂內入遊仙夢,有像紗櫥枕水晶。”說的正是瓷枕的用途。

李清照的玉枕

虎形枕,磁州窯,北宋,十一世紀,長41 cm,寬18 cm ,高9.5 cm。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李清照的玉枕

葉形瓷枕,磁州窯,北宋,十二世紀初,高19.6,橫28.3,縱26cm。大英博物館藏

李清照的玉枕

風花雪月枕,磁州窯,金代,約公元十三世紀,高8.1cm,橫28.5cm,大英博物館藏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有一件磁州窯“枕賦”枕,賦曰:“是時也,火熾九天,時惟三伏,開北軒下陳蕃之榻,臥南薰蘄春之竹。睡快詩人,涼透仙骨,遊黑甜之鄉而神清,夢黃粱之境而興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凜然皂發之爽,悠然炎蒸之蕭,思圓木警學之勤,樂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負大庭太故之物,又豈持不困於煩暑之酷而已也。”在三伏天臥於榻上,把玩瓷枕於懷,玩味枕上文章,清涼在手,舒爽在心,不亦快哉。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瓷枕都可稱作玉枕。

據稱,可稱為玉枕的,應是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鎮為代表創燒的一種瓷器,也叫“影青”、“隱青”、“映青”,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被譽為“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

李清照的玉枕

青白瓷仕女枕,南宋,景德鎮窯,高11.1 cm,長22.9 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據說,瓷枕還有養生功能,可明目清心,這得闢謠了。網上有文章說“瓷枕具有實用養生功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講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讀細書。”李時珍是這樣說的嗎?查《本草綱目》沒看見,倒是看到這個——《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附方,新一。 明目枕∶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鄧才《雜興》)所謂明目,取決於草藥,而非冰涼的瓷器。

酷暑節氣,懷裡抱個瓷枕頭是能睡個安穩覺的,乾隆詩曰:“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有一乾隆御題南宋官窯枕頭待考)。不管是石枕、瓷枕、玉枕還是藥枕、棉枕、繡花枕,希望在頭挨著她的時候,都能夠心安理得、物我兩忘。枕頭是有記憶的,她可以記住你的頭型、你的氣味,記住你左右為難、輾轉反側折騰時的思想。當你放平自己的時候,不管枕個什麼樣的枕頭,想著她的黑夜,想著她的容顏,都希望能夠勾起美好的記憶。

李清照的玉枕

白釉孩兒枕,定窯,北宋,公元十一世紀,高18.3,長30,寬18.3cm。故宮博物院藏

傳說北宋年間有一對夫妻,是燒窯能手,結婚十餘年,卻無子嗣。於是,他們夫妻去天后宮請了一個泥娃娃,希望能栓個娃娃。但一年過去,他們仍然沒有得子,丈夫一氣之下將泥娃娃摔了個粉碎。沒成想妻子因此做了一夢,夢見一小娃娃依偎在她懷裡。醒來後,她照夢裡所見畫了一個樣子,挑了一塊上好的坯土,做了一個小孩樣的瓷枕頭。半年後妻子懷孕了。依照民間習俗,請回泥娃娃的婦女成功懷孕後,每餐要給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過節還要擺上水果糕點,換上“百家衣”。於是,家裡的孩兒枕便也有了同樣的待遇。後來,他們的孩子順利出生,孩兒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按照民間習俗,叫這瓷枕為“娃娃大哥”。

深秋時節,李清照斷然不會枕著涼初透的瓷枕頭睡覺,只是用玉枕來寄託夫妻間的一種默契,思念涼涼,繁花落地成霜,兩相望、難相忘。李清照和夫君趙明誠並無生養,趙明誠死後,李清照再嫁依然無後,淒涼而逝。

牛憲鋒《玩意兒》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