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大家好。這是7東西的7在2018年的第二篇推送。

上週,就在喜迎西安今冬第一場瑞雪之後,我突然發燒了。很久不生病的我在那幾天深深體會到了什麼叫「無力感」。不論是頭還是眼睛還是腰都隱隱作痛,日常積壓的疲憊感好像都在那幾天爆發出來了,除了睡覺、吃飯真的是什麼也不想做。

聽說最近流感頻發,大家也都要多多注意,健康真的是很重要啊。還好現在這場感冒已接近尾聲,想寫點兒什麼的慾望也越來越高漲,於是就有了這篇推文。請大家放心,雖然發燒了,推文還是保持著我一貫的“低溫”特色。

so.今天要講一款日本國民級料理的前世今生。

=======

又到了天寒地凍,萬物休憩的季節了。不論穿上多厚的秋褲,也不論取暖設備進化到何種地步,我們的身體依然本能地對熱乎乎的食物充滿著渴望。於是能夠積蓄更多熱量,冷卻速度也比較慢的燉菜就成了餐桌上的主旋律。

說起燉菜,生活在北方的人一定會聯想到東三省的硬菜——大白菜豬肉燉粉條。而在鄰國日本,則首推家喻戶曉的奶油燉菜。

和咱黑土地燉菜那股子豪氣沖天的勁頭不同,這款日本國民燉菜走的是小清新路線。像奶油一般雪白的醬汁溫柔地包裹著各色食材,看起來既乾淨又優雅。

奶製品富含色氨酸,吃了心情會變得愉悅。同時濃稠的醬汁把熱量牢牢封存在內,使得冷卻速度大大降低。即使是在冷峻的冬夜,也能持續傳遞治癒身心的溫暖。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畫風如此純愛系,難怪能在“最希望女朋友親手做給自己吃的料理”排行榜上連年佔據榜首。也是日本秋、冬季餐廳菜單裡的必備料理。

記得漫畫《深夜食堂》第61夜,氣溫驟降,天上飄起了雪花。刀疤臉老闆立刻敏銳地意識到:今天要做奶油燉菜!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果然,鼻頭凍得紅彤彤的食客們接二連三地來了,每個人都喊著要吃奶油燉菜。大夥兒一邊吃一邊討論說,為什麼每到這種天氣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吃奶油燉菜呢?

結論是:一到秋冬季節,電視廣告就會一遍遍地用“咕嘟咕嘟”的奶油燉菜提醒熒幕前的人們——“喂,天氣冷了喲,要吃熱氣騰騰的奶油燉菜了喲~”。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確實如此。不論什麼時候的奶油燉菜CM,都傳遞著「團圓與歡樂」的訊息。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70年代的奶油燉菜CM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2016年的奶油燉菜CM

窗外寒風凜冽雪花飛舞,屋裡一家人團團圍坐,其樂融融地吃奶油燉菜的場景沿襲至今。

也許正是因為伴隨這樣的印象,年復一年,添加了歡笑、淚水和溫暖回憶的奶油燉菜,成了心口的硃砂痣那般令人牽掛的存在。

=======

奶油燉菜,日文寫作片假名クリームシチュー,是英文“cream stew”的音譯。但就算你翻遍西餐食譜也找不到名叫“cream stew”的餐品。因為這個長著一副西餐面孔的白色燉菜可是誕生於日本、正兒八經的“霓虹創造”。

這件事就連很多日本人也不知道,一直把奶油燉菜當作舶來品看待。前陣子,人氣綜藝節目《週一開始熬夜吧》裡面提到奶油燉菜是日本創造的料理,竟然在facebook上引發了熱議,很多霓虹人都表示自己是頭一回聽說。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其實這反應也正常,從名字到外形都西洋味兒十足的奶油燉菜,誰能想到是在日本誕生的呢?更讓人猜不到的是,它並不是出自高級餐廳的後廚,而是源起二戰後的學校供餐。

說起日本的學校供餐,又是個能寫一篇大長文的趣味命題。如果大家感興趣我會努力試著寫一篇。不過今天只簡要介紹一下它的歷史,主要是為了讓各位能更好的理解奶油燉菜出現在學校供餐中的背景。

1889年,山形縣鶴崗町(現鶴崗市)的大督寺內一所私立忠愛小學開始給窮學生提供食物,包括:兩個飯糰,一些蔬菜,一片三文魚。這就是最早的學校供餐。在此之前,學生們上學都是自己帶飯吃的。

1897年,一場大火燒燬了這所小學。不過給學生提供食物這一舉措卻被保留了下來。大督寺用捐獻金和寺中的資產設立了“忠愛協會”,以此為基礎繼續給孩子們支付餐費。漸漸地,陸續有其他地方的學校也開始向學生提供飯食了。

到了1932年,國家開始針對有供餐的學校進行援助。1940年文部省還制定了“學校供餐獎勵規定”,規定不僅是家境貧寒的孩子,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的孩子也能享受學校提供的餐品。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全國逐漸陷入饑荒的陰影之後才被迫中止。

戰敗之後,日本的饑荒持續惡化,學校供餐自然也無從談起。直到1946年,美國救濟控制委員會批准並設立了名為“Licensed Agencies for Relief in Asia” (簡稱:LARA)的亞洲救濟團體。

成噸的麵粉、糖、脫脂奶粉、罐頭等救援物資坐著大貨輪漂洋過海來到日本,饑荒才得以緩解。中斷許久的學校供餐也終於再次出現。

1947年,先是對東京、神奈川、千葉縣等幾個重點缺少食物的城市裡的25萬名學童實施了學校供餐。之後學校供餐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約300萬名學童受益。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photo by 岡崎照幸

後來每年的12月24日被規定為是“學校供餐紀念日”,因為這一天正是“LARA”物資被贈送給東京永田町小學的日子,也是戰後學校供餐的開端。

不過,與半個多世紀前寺廟小學的餐單不同,擺在孩子們課桌上的不是飯糰、味噌湯和三文魚之類的和食,而是麵包、番茄醬湯等等西式餐點。

食物西化了,餐具自然也西化了。自古使用的筷子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spork”——日本人發明的一種半勺半叉的餐具。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影像資料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1947年學校供餐還原模型。包括:脫脂奶粉衝調的牛奶和加入脫脂奶粉和番茄醬熬的濃湯

可能戰後那幾年因為營養失調導致衰竭而亡的人實在太多了,學校供餐為了讓孩子們補充營養而做出了各種努力。

比如在沒有畜產品的情況下,用鯨魚肉補充蛋白質,用脫脂奶粉補鈣等等。不過營養雖然是跟上了,飯菜味道卻著實一言難盡。其中要數脫脂奶粉的名聲最差。

據喝過的人回憶,當年脫脂奶粉的味道非常難聞,而且涼了以後更令人作嘔,所以務必要趁熱捏著鼻子一口氣喝光。剩下來就會被老師狠狠數落一番——畢竟是飯都吃不上的年代,再討厭也不能剩下啊。以至於不少孩子一看到脫脂奶粉就眼淚汪汪,甚至還有人因此對上學都產生了牴觸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校開始在料理中加入脫脂奶粉,試著改善它的味道。不知是誰第一個想到了在燉菜里加入脫脂奶粉。

在胡蘿蔔燉土豆里加上面粉和脫脂奶粉這麼一攪合,立馬擺脫了一貫寒酸的形象。漂亮的白色外觀看起來有一種偽·豪華感,味道也挺受孩子們歡迎。於是這道菜得到了大力推廣。一種名為“白色燉菜”的料理就此誕生。這就是奶油燉菜的原型。

後來,一家知名食品公司經過反覆研發,於1966年推出了一款料理調味粉,目的是讓主婦們在家裡也能輕鬆做出“白色燉菜”。

長著西洋麵孔的奶油燉菜,真的是“Made in Japan”嗎?

上市之後採用在超市裡試做試吃的方式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結果一下子打開了銷路,成為大受好評的產品。“奶油燉菜”這個名字也隨之固定下來,成了日本國民冬季料理的經典菜。

之所以叫奶油燉菜,我猜只是因為菜裡的食材被濃郁粘稠的白色醬汁包裹著,好像厚厚的奶油一樣吧。

如果要自己動手做的話,可以用清爽的色拉油代替黃油。喜歡奶香濃郁的還可以額外加入芝士和淡奶油調味喲!

最後給想吃又怕胖的妹子們吃個定心丸。不要看到“奶油”兩個字就嚇得手搖腳顫。根據測算,它的熱量只有82大卡/100克,你們一生推的牛油果都有161大卡/100克呢好嘛!放心吃。(數據來源薄荷食物庫)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