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歷史一書生


永樂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間,幹了許多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最著名的,要數下西洋、五徵漠北、遷都北平、編纂永樂大典這四件事了。

今天,就說一下遷都北平這件事。

這是一件對於朱棣以及整個明王朝,甚至中國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於朱棣而言,他是在北京城長大的,而且他的封地也在北京。雖然在很長時間,幽燕之地被中原認為是蠻荒之地,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後,北京城的地位可以說一飛沖天,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都會,也是少有的國際化大都市。

可見,那時候的北京,已經不是蠻荒之地,而是已經有足夠的底蘊而成為都城。

但在元朝滅亡後,北京城一度荒廢,雖然朱棣也修復過一些建築物,讓自己住的更好一些。但因為身份的原因,他不可能大張旗鼓的修復,只是暗自積累相當深厚的政治資源,也擁有一支,兵力雖然不多,但戰鬥力強悍,直接聽命於朱棣的軍隊。這是朱棣爭奪最高權力的根本。

而對於南京城的感覺,朱棣就不那麼深了,朱棣並不太喜歡江南,雖然那裡面比北平更富有,風景也非常秀麗,生活相當安逸。

但對於朱棣這個馳騁沙場的馬上皇帝而言,他不喜歡這種氛圍,他的很多老部下,也覺得北平更好。所以,朱棣很想遷都。

遷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朱棣雖然很早就有了這種想法,但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穩定人心和穩定朝中局勢。並且等待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在永樂七年的時候,終於出現了,但朱棣忙於處理內政,無心御駕親征。於是派了大將邱福領兵十萬,進攻漠北,但全軍覆沒,邱福也戰死了。

這次失敗,讓朱棣惱羞成怒。於是,在永樂八年的時候,帶兵五十萬,開始北伐。這次北伐,大獲全勝。


隨後,朱棣又在十二年,再次進攻漠北,同樣帶了五十萬大軍,而動用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每一次都動用百萬軍民,大量的物資,源源不斷湧入北方。

除了讓韃靼受到重創,也奇蹟般完成了兩次人口大遷徙和大搬家。這是很多反對遷都的人,沒有想到的。

兩次北伐,戰果並不大,卻使得北平的地位大幅提高。第二次北伐結束後,朱棣也如願以償的完成了一次人口遷移以及大搬家。

有了這種底氣,朱棣在永樂十四年的時候,把遷都提上日程,雖然立刻就有了反對的聲音。但是,朱棣當機立斷,直接把反對的人貶了。於是,沒有人再敢反對。

這次遷都,歷時長達四年之久,才於永樂十八年,完成遷都。

在遷都過程中,朱棣捎帶的修繕疏浚了運河,並且開始耗費重金修築擴建宮殿。

朱棣這個行為,從公家角度來說,遷都帶來了大量人口。有人,就要有住的地方,就得有房子,原來的元大都,顯然已經滿足不了使用條件,朱棣必須重新擴建。

而從私人角度來說,朱棣必須要讓北京城成為無法撼動的國都,而最主要的,就是要讓所有人感受到,大都城的氣度和尊嚴。也要展現出大明王朝的國力。只有這樣,北平城才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朱棣的確做到了,雖然他的兒子一度再次遷都南京,但天子守國門還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崇禎皇帝寧願自殺,也不願遷都,而這個根,就起源於這次留名史冊的遷都。

但這次遷都的代價也是明顯的。朱元璋三十年積累的國力,被嚴重損耗,而在遷都完成的那一年,山東終於不堪繁重的徭役,開始大規模起義。

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撲滅,但國力的衰退以及民力衰竭,也體現出來。

歷史有些時候,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裡,很多事情會影響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卻不被當時所理解。就好像這次遷都,被後世稱讚,但在當時,卻並沒有這麼多讚許之聲。


小小嬴政


眾所周知,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於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勞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北京,而將紙醉金迷的南京定為陪都呢?

遷都背景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趕出中原,卻並沒有將他們徹底消滅,元朝退出大都後,其殘餘勢力在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後,依然擁有廣闊的領土和強大的兵力,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發動8次北征,大將軍藍玉擊敗北元,俘獲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妃嬪多人,但北元又分裂成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仍然時常南下搶掠。

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將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除了讓子孫享受富貴之外,還有讓他們鎮守一方的職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就是朱北璋用於鎮守北方,防範蒙古襲擾的重要軍事力量,他們各自都有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後來朱棣能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

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綁架寧王朱權,成功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稱帝,稱為永樂皇帝。這樣一來,北方兵力空虛,韃靼趁機而入,進兵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阻擋蒙古兵南下所帶來的危害,朱棣下令遷都北京,這也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開始。


遷都的歷史意義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朱棣遷都北京還有一個私人原因,他雖然在南京出生和長大,但卻鎮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和飲食。遷都向來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北京附近不是糧食主產區,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

當時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已經多處淤塞,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又讓漕運總督陳瑄疏通河道,這才使得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漕船可以從杭州直達通州。與此同時,營建宮室的任務自1409年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一直到遷都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居住過明清兩朝共計24位皇帝,成為中國宮廷建築的精華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原來的京師稱為南京,做為陪都。

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都城,前後共計500多年曆史。新中國建立以後,北京被定為首都,成為全世界中華兒女嚮往的地方。今天,當我們在天安門城樓前合影留念,在故宮裡品味歷史的時候,不應該忘記600多年前,有一個名叫朱棣的人,奠定了今天這一切的基礎。他身上還有另一個響亮的稱號:永樂大帝!


歷史茶坊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開他的歷史,恐怕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為皇宮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費十幾年的時間和無數錢財來修這座城。據說在此期間單單一座宮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兩萬人花費一個月從北京郊區運送到位,整個工程在材料的準備過程就長達十一年。朱棣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來建造這座宮殿,這多少有點蹊蹺。

說到原因,最直觀的一個觀點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盤上過得舒服一點總沒錯吧?朱棣最初是被封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轄的核心區域。在朱棣還沒有成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權力範圍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種軍事事務、民政事務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過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地區樹立了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裡建設一座宏偉的宮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當年秦始皇在關中為自己建立阿房宮,大致相似。

我們再來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這個時間點,朱棣已經入主南京,但朝廷內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見減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為了遷都方便,一方面也是為了擺脫朱元璋、朱允炆的影響。利用遷都徹底把朝廷內外清洗一次,讓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帶著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遷到全新的皇宮。

還有一種觀點是,朱棣害怕不穩而加固了城防。當年為了爭奪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兒建文帝鬧翻了,這種輩分上的差別本來就令朱棣感覺萬分慚愧。在南京交戰的時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蹤不見。這也另朱棣感覺到惶恐不安,於是有人猜測朱棣傾力修復紫禁城,是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減除自己的憂慮。而且紫禁城層層包圍的結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在建造紫禁城時還是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現在看來可能另有文章,這個模板的選擇也值得深思,讀者們對此怎麼看呢?

另外北京作為國都並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時候就做過都城,那裡的風水位置比較好。北邊緊緊靠著燕山,而東南方向靠海,可遙望渤海。龍脈、水脈都有,適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這個戰略地位,咽喉地帶。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從風水上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單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來分析,這種風水位置上的優勢也足以讓一個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國門的口號就再合適不過來,既然要搬家,建個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這個人性格上趨於完美,能夠從整體格局著眼。他在位時候能夠統籌發展明朝的事業暫且不必說,從修《永樂大典》這個事情足見他內心無比宏大。《永樂大典》是中國集大成的一部巨典,收集了大量的文獻作品。這個工程很大,在書籍編纂這個層面來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永樂大典》的編輯從一個側面映射了朱棣這個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規格嚴密,也說明他有這樣的性格特質。傾力建造宮殿,恐是人性所趨。

關於朱棣為何傾力修建,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最為可信的無非有兩個方面。一是北京這個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夠的魅力,值得在這裡修建豪華的宮殿;二是朱棣本人的價值觀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夠更加輝煌,就如同當下有的人想要買一套別墅,耗費巨資來裝修一樣。


鄧海春


文史頻道第174期之喧賓奪主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蹤,在群臣的勸諫下,朱棣在南京稱帝,廢除朱允文的年號,以表示自己的正統形象。



在繼位之初,朱棣就命人在北京修建皇宮,準備遷都,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在北京修建紫禁城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



早在朱元璋在位時,朱棣就被派到北京城駐守,年紀輕輕的朱棣在父親的影響下,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他在坐鎮北京後,先後兩次參與了北方軍事行動,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毫不誇張地說,朱棣在北方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特別是朱元璋去世後,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指揮不了戰功赫赫的叔叔們。

北京城的一草一木,朱棣都非常地熟悉,畢竟這是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朱棣遷都北京和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消除爭權奪位的負面影響



朱棣在北京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戰爭,在攻破南京城以後朱允炆失蹤(官方說法,有說朱允炆被燒死在皇宮),朱棣並沒有像起兵時說的那樣,是為了清除奸臣,而是單純的為了爭奪皇帝的寶座。

進入南京城後,朱棣下令抓捕不肯歸降的大臣,比如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均被誅滅九族,受到牽連的有上萬人,絲毫不不低於胡惟庸案的影響力。

而且在南京城城內,大部分是先皇帝朱元璋的部下,對於朱棣來說,根本不能有太大的作為,很多舊臣對他實行新政產生了掣肘。比如劉伯溫的兒子就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還有徐達的兒子也是閉門謝客,拒絕為朱棣的朝廷效命。

為了擺脫這些前朝舊臣,朱棣下定決心遷都北京,消除這些大臣的影響力。

第三,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



在做皇帝前,朱棣在北京城駐守了20年,他在到達北方前線後,多次參與了北方軍事行動,打敗了元朝的殘餘勢力,並且招降了蒙古乃兒不花,生擒索林帖木兒,威震蒙古大草原。

等到他做了皇帝,北方的瓦剌和韃靼多次騷擾邊境地區,對中國北方的政治和經濟產品了極大地威脅。

遷都北京城,可以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防禦遊牧民族南下侵略行動。

朱棣一生中先後5次北征蒙古,最終讓瓦剌和韃靼向大明王朝稱臣。

朱棣這次遷都北京,不僅可以加強中原和少數民族的溝通,而且可以控制東北,南下統領中原。


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至此大明王朝的權力核心由南向北轉移,京師南京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朱棣也成為明朝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皇帝,畢竟天子守國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End—


創作不易,敬請關注


文史頻道


在公元1368年,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爭,“乞丐”皇帝朱元璋最終擊敗了其他幾股割據勢力,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期初朱元璋並不想定都南京的,在第二年的九月,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議定都之事。當時備選的都城有(曾派太子朱標考察過):長安(曾派太子朱標考察過)、洛陽、開封(時稱北京),北平(今北京),臨濠(今安徽鳳陽)、南京。朱元璋很想在自己的老家臨濠定都,但是大臣劉伯溫極力反對(再加上其他幾個備選的地方種種條件不足),最後還是將都城定在了南京。

南京作為明朝的發源地,可到了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時遷都北平(今北京)為什麼?

小編大概講講(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其原因有三:

1: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武力奪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靖難之役)。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朱棣使用了非常殘酷、恐怖的手段將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一一屠殺,一人“犯罪”,株連全族,手段之殘忍,刑法之殘酷,牽扯人數之多,真是前無古人。最終,明成祖朱棣征服了反對的聲音,但也失去了南方地區的民心,自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雖然有著強大的軍隊可以震懾所有反對者,但對他而言,南京始終是個讓人不那麼痛快的地方,況且自己在北方經營多年,勢力的根基就在北方。與其在南京對付這些表面對他恭敬,背地裡不知道想些什麼的士大夫,還不如直接把首都搬到自己的老家北平,回到主場總是對自己有利的。

2、”天子守國門”,對明朝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北方的蒙古殘餘勢力。而北平是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更穩定的明朝局勢,需要在這裡屯集重兵把守,派誰去呢?他可不想重複父親的決策,而他本人就是通過武力奪取到天下的,要他把軍權交給其他人,那他肯定不幹。如果他將首都遷到北平,就可以自己直接掌握重兵,達到“天子守國門”的效果了。朱棣曾以北京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殘餘勢力,從對元作戰來看,北京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是後方的南京無法比擬的。同時,天子戍邊的氣勢,增加了朝廷上下抵抗外敵的決心。

3、明成祖自己的“天下觀”,雄坐北京,承上啟下,俯視中原,面向全球。在鄭和下西洋時,朱棣帶給世界各國國王的詔書中有說道,“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循禮安分,毋得違約,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意思是說:凡是天地之間的承載、罩著的地方,太陽、月亮照得著的地方,霜露所能夠下得著的地方,當地的人民,無論老少,都希望他們能夠好好地生活,不至於流離失所,沒有產業,大家要按照規矩辦事,不要亂鬧,大國不可欺負小國,強國不可欺負小國,大家一起享受和平發展帶來的幸福吧!

有這樣“天下觀”的朱棣和在群臣反對遷都時的那句話“彼書生之見,烏足以達英雄之略哉!”的豪氣,符合明成祖的雄才偉略。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大家指正與關注並與“劉家五叔”一起談論古今中外歷史趣事


劉家五叔


首先,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老窩,他經營了很久的地方,住久了有感情,然後北方邊疆有韃子,天子守國門,為了鎮守北方邊疆,也是一個考慮因素,還有就是南京是靖難之役後佔領的,畢竟是建文帝以前的地頭,讓朱棣沒啥安全感。

至於為何傾盡財力建紫禁城,主要是為了彰顯皇權,在維護皇權這一點上,朱棣畢竟是篡位,為了突出其皇位的合理性,先是抹黑建文帝,然後篡改了自己的出身,清洗掉了建文帝一系的政治遺臣,恢復朱元璋的很多政策。這是彰顯皇權正統的一方面。

然後就是朱棣本身性格,做為一代大帝,本身就是好大喜功。

社會經濟的高度發達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王王王285922352


個人猜測,是為了:新建首都,另起爐灶。

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治下,南京的政治關係 早已盤根錯節,朱棣要成功的馭下,怕是有一定難度的。

何況,朱棣還是靖難之役造反得來的皇位,得位不正。

靖難之役示意圖:



而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在,遷都北京之後,啟用自己的老部下也是順理成章,順便將南京改造成南直隸,南京的班子不動,然而卻不再是國家行政中心。

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就是朱棣修建的:



假如你的父親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商業帝國,父親去世之後,你的弟弟又接手了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後來你這個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通過陰謀奪取了集團權,你要跑到南京,你會願意面對你父親和弟弟留下的一眾高層麼?

顯然,將集團總部簽到北京,將南京降為分公司更為有效。

PS:明朝一直實行雙都政策,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官員班子。在明末清軍入關之後,明朝的內閣還曾考慮過直接南渡長江,在南京劃江而治,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


李彌安不吃魚


說的孝順一點就是為了完成他爹的遺憾,說是實在一點就是:當時朱棣當燕王的時候就在北京經營了很多年,在軍事戰略上看中了北京城是因為當時北方還有外侵,明朝有問話一直傳至今:天子守國門,選北京為了鎮守北方邊疆也不是沒有道理。

現在看北京在當時的軍事防護上可以說是有很多優越的地方,護城河運輸河包括周邊山川都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屏障。

說的迷信一點:靖難之役後,還在建文帝的地盤帶著多少會沒安全感。而且野史有說:搶了小朋友的皇位後老是夢到他的永樂爹抽他嘴巴子。


敗家實戰


首先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當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之後,那麼一座比南京皇城更威武的新皇城就變得十分必要了。斥巨資建紫禁城一者可以彰顯自己作為新帝王的威儀,二來紫禁城暗合星象,乃紫垣正中,群宿環繞,天人合一,不可侵犯,如若不夠用心,只怕風水流轉,王氣洩露。事實上紫禁城六百年來雖屢受火災毀壞,但從未遭受地震侵擾,這也是當時傾盡財力良心建造之功啊。


止於至臻


北京乃龍氣所在之地,自唐代以後定都北京的大多強大,遼,金,元,明,清。而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短命。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動過遷都的年頭念頭,還派太子考察過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