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是母親太強勢還是孩子太脆弱?

道可道11非常道


一、家長的溝通方式和時間不正確

孩子剛剛經歷完在學校發生的這件事,肯定已經接受了學校的批評,他的情緒還在爆發點上,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再去用言語教育孩子,孩子往往是聽不進的,甚至會因為無法承受情緒的爆發而做出極端的行為。

我們通常會建議家長,當孩子在大哭大鬧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在這個點和孩子講道理,因為他正在發洩他的壞情緒,如果你用講道理的方式去打斷,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變本加厲。所以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不是批評,也不是講道理,而是安靜地陪伴,不要說任何話。這裡的陪伴,除了給孩子安全感以外,還要監督孩子,以防他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什麼時候可以選擇跟孩子做正面溝通?當孩子情緒恢復平靜的時候,家長可以同孩子講理。一個17歲的男孩,整件事的是非對錯,他自己一定是有判斷的,所以家長在同孩子講道理前,請先選擇傾聽,用聽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去判斷孩子當時做出這個行為的出發點是否正確,並在之後的溝通中,正確引導孩子,如果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他應該如何面對,如何正確處理。

二、孩子的逆商不夠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會特別重視孩子智商、情商,卻遺漏了培養孩子的逆商。什麼叫逆商?逆商是指孩子面對壓力和困難時,能夠承受的心理值。

顯然,這個17歲的男孩,在學校和家長的雙方壓力下,沒有承受住精神壓力,於是做出了輕生的行為。

那麼如何鍛鍊孩子的逆商,運動是最好的方式,比如長跑、游泳等。而當孩子遇到壓力時,也可以通過運動釋放壓力。

所以這個問題不是單方面的,與家長的溝通方式以及孩子的逆商值都有關係。

願家長在同孩子溝通時,能夠更加選擇一個合適的溝通時間,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不要站在高度同孩子交流,而是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聽孩子傾訴,幫助他打開心結,引導他解決問題。

同時,也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孩子的逆商噢~


樂觀佰愛


“媽。你再說我,我也這樣。”

今天和曾經同事聚會,席間跟我說起她的女兒——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同事說和女兒坐車來縣城的路上,女兒在手機裡發現了那個17歲男孩子跳橋的視頻,隨後女兒說道:“媽,將來你再說我,我也這樣!”聽到女兒說出這樣的話,同事驚得說不出話來。


接著同事說起了和女兒的點滴,同事本身就是一名小學教師,但是對於自己的女兒卻有些無能無力。總是在女兒出現錯誤的時候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對著女兒大吼大叫,甚至還動了手。我問同事:“你批評教育女兒的時候,孩子是什麼表現?”同事說孩子怒視著自己。


我勸同事以後千萬不要再這樣,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孩子也是一個和父母平等的人,請給孩子最起碼的尊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不是父母太強勢,也不是孩子太脆弱,而是父母和孩子不會溝通。


1、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是孩子披荊斬棘的過程。他們學著自立,學著堅強,學著面對,學著長大。孩子會月到各種各樣的困惑,他們需要父母在身邊給予正確的引導,同時也需要父母給予他們最真誠的理解。


如果連自己的親身父母都不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會是何等的煎熬。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謾罵指責,而是給予孩子最溫暖的理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給的是理解和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犯錯誤的次數會越來越少;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給孩子的是謾罵甚至動手,那孩子的錯誤還是會接連不斷。


2、傾聽孩子的內心。


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這個時候就要學會傾聽。父母這個時候不要著急下定論,也不要著急給孩子扣上一頂不聽話的帽子,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述說。只有明白了孩子到底如何想的?家長才會明確自己的下一步如何引導。

為什麼很多孩子總會說父母不理解他們?而很多家長卻覺得一個孩子會有什麼想法?正是這種理解的誤差,造成了彼此之間出現了溝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孩子的內心往往比家長的想象還要敏感,家長的耐心傾聽不是無濟於事的辦法,而是建立一座和孩子順暢溝通的橋樑。


3、懂得如何去溝通。


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孩子當做一顆棋子,讓孩子向東,孩子就不能向西走,讓孩子做作業,就不能允許孩子中途休息幾分鐘……當孩子希望和父母溝通的時候,父母就會以強硬的口氣回絕,甚至是更加嚴厲的批評。


溝通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是解決雙方矛盾的唯一辦法,但是如果學不會如何和孩子溝通,那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深,得不到解決的矛盾,終有一日就會爆發,最後換來的就是如跳橋男孩子的媽媽一樣:捶地痛苦哭。


當孩子胡攪蠻纏,無理取鬧的時候,家長控制不住自己,就會暴跳如雷,大發雷霆。往往不是孩子無理取鬧,而是父母沒有足夠的耐心和孩子溝通。孩子的成長沒有重來的路,我們也更不會找來孩子的任何替代品。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看著那個胖乎乎的小傢伙,我們父母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父母沒有生來就有的強勢,孩子也不是生來就是脆弱,而是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跨過了溝通的橋樑,造成了兩敗俱傷。


所以,拿出孩子出生時候的那般喜歡,給孩子最溫暖的愛,最關心的話語,和孩子一起成長,和孩子一起披荊斬棘,一起迎接孩子燦爛的未來!


餘爭的世界


◇別讓孩子成為你的“終身遺憾”

《女兒們的戀愛》中有一段,是沈夢辰的爸爸在鏡頭中痛哭流涕,後悔曾經對女兒過於嚴厲,後悔那時候錯誤的教育方式。

沈父想要回到女兒13歲前

時光不可逆,許多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沒有排練的機會。

一上來就是實操,在手忙腳亂中養育孩子長大。而一旦犯錯,後果只能由自己承擔

一句“不行”一個“教訓”一次失手,都會像魔咒一樣縈繞在孩子的腦中禁錮在孩子的心底,刺激著孩子做出難以挽回的舉動。


上海一名17歲的男孩,穿過呼嘯的車流,躍上高橋的欄杆縱身一跳,以決絕的方式告別人世

而身後緊隨的母親,因為沒抓住孩子跪地痛哭

5秒鐘,一個生命的逝去令人唏噓。

孩子毫不猶豫地跳橋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在車水馬龍的高架橋上,一輛勻速行駛的白色汽車突然停在了快車道上,打著雙閃,卻遲遲不動,整個過程持續了幾分鐘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幾分鐘後,男孩打開車門扭頭就跑,毫不猶豫.....

而發生這一切的原因就是這位母親對批評了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所導致的!


小熙帶你看世界


說實話,作為熱愛悟空問答的堅定愛好者,今天,到現在,即晚上9:30分了,我還沒有回答。不是說沒有時間,不是不想回答,而是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十分不好,用這個問題裡的詞語來說,就是我的心情太脆弱。因為,我被這個世界裡我的無能為力感打敗。很想就給自己放假一天,沒有心情支持,人你是很難做好事情的。

但是,在瀏覽悟空問答頁面的時候,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心情就動搖了,一下子由脆弱變得強勢起來。尤其是前面我回答的同一個事件的那一篇,獲得了網友們接近20萬的閱讀量,所以這個問題,看到這個題目,我就很想再回答,其實最主要的動因在於,不是說網友的點擊量高,而是說在於是我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心情比較脆弱,那麼在心情比較脆弱的情況下,人會沒有力量,你會隨風逐流,你會做出一些非常脆弱的行動,你自己都不理解。你內心深處是渴望自己變得強勢的。一旦有這個轉機,你當然會抓住不放,於是我就回答使自己變得心情明朗。

而我現在的年齡是27歲孩子的母親,且在心理諮詢師證助威下,都能這樣非常脆弱的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何況一個17歲的孩子尤其是他不成熟的心理,面臨母親太強勢的表現,他如何能以自己的脆弱抵擋住來自於母親的強勢進攻?

這裡我必須首先確認並強調的是這位母親太強勢,才導致的孩子跳橋的悲劇。孩子當然是脆弱的,儘管孩子的脆弱也有不當之處。

第一,這位母親的強勢表現在,大家看下面這個視頻截圖。母親是開車的,那麼停在路邊,顯然是她主動制止了自己繼續開車,這是第一個強勢。

第二,這位母親把車停在道路的中間,快車道上,打著雙閃。可想而之,她居然不顧交通法和交通安全。這是第二個強勢。

第三,從視頻內容來看,這個母親出來之後不久就進去,然後又有幾分鐘,孩子才出來跑去跳橋。可想而知,在車裡發生激烈的爭吵。

第四,可以說,在上述的這三個動作中,已經充分的表現出了母親的強勢特徵。在母親的強勢步步緊逼下,孩子心理有多脆弱,幾乎是瞬間崩潰了。當孩子有毫不猶豫的去跳橋,已經無法挽救了。

第五,在這樣強勢的母親面前,孩子顯然是很脆弱的,因為幾分鐘的爭吵能促使他打開車門,快速的跑到橋邊。可想而知,他心裡脆弱到極端的地步。因為對一個17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成人,已經知道跳橋意味著什麼,他顯然很清楚。

第六,母親如此強勢,那麼支撐她的心理,也是非常強勢的。孩子如此脆弱,支撐他的心理,也是非常脆弱的。強勢,首先在於母親的心理有這樣那樣的誤區或者障礙,所以才支持這位母親連續做出幾個強勢動作。而孩子的脆弱,正因為他缺少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的磨練,所以才導致他在脆弱心理的配合下,導致他跳橋是這個悲劇的結局。

總之,我非常贊同,就是這位母親,她是非常強勢的製造了這場悲劇。理由,我也說了,我真的不明白這份母親為什麼如此強勢,很難理解。那麼這個孩子,當面臨強大母親的強勢動作時,無法避免的悲劇,就是開始了。這裡我們不能責怪孩子的脆弱,因為他畢竟還很小,我們也不能過分責怪母親的強勢,因為也許這是母親她一貫的思維,一貫的強勢心理動能所在。但是,無論是孩子的弱勢還是母親的強勢,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要治療的。






跑步的木瓜


其實,孩子本意肯定不是想著跳橋的。如果要跳,早在學校就跳了。他是神經被繃得太緊,卻又被母親步步緊逼。暫時不說在學校被怎麼批評了。而是母親知道,孩子做了錯事以後,一昧的責罵,非要說出個所以然,非要一再刺激孩子的大腦。孩子也就是在他的憤怒😠之下,做出了衝動的行為。

有時候,一個人的腦子很混亂,此時你的大腦已經繃到最極限了,自己還在努力壓制著😖😖。。而旁邊的人一直在耳邊不停地罵、不停的刺激你,一瞬間,大腦緊繃的那根炫就斷了[衰]。所以感覺所有的血液都直衝腦頂,大腦不受控制,就會順從自己的心❤,最終做出極端的行為。

這個時候,如果你看出孩子在努力壓抑某種情緒時,我們需要做的事,馬上停聲,還孩子大腦歸位的時間。

真的不能怪孩子太脆弱或者他承受能力太差。孩子也只是孩子,再大他也才17,說不定他的承受能力也只有10歲 13歲左右。

在車水馬龍的橋面上停車,說明了,母親也不是省油的燈,不是簡單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也是有一定強勢態度。就像網友說的,你有什麼天大的事,非得橋面上去解決。

如果悲劇沒發生,母親也肯定會為自己的言語道歉,肯定會好好安慰兒子。

如果悲劇沒發生,孩子只是受了輕傷,孩子大腦清醒過來,肯定會說,媽媽,對不起。為跳橋行為道歉,但是,他暫時不會為學校的事情道歉。

可惜,世上沒有如果……孩子走了,也許還帶著委屈,

也也許他真的也錯了,自己轉不過彎,他需要有人給他好好引導。

也許也正想著被媽媽罵了以後,晚上好好承認一下自己的錯誤,明天怎麼跟同學老師說……而不是在言語上強勢去打壓他。非得逼他承認錯了。

也許有些孩子真的早熟,非常懂事。不過不代表他心裡也會臣服與你。孩子不比大人,孩子承受能力真的沒有大人強。

母親在社會歷練那麼久,也許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所以也強勢慣了。你必須……,給我一份保證書,明天給我……對孩子也用一種領導的口氣。在她看來,孩子是不能犯這種低級錯誤,讓自己煩惱,甚至臉面無光的。也許她的要求太高,她需要的兒子要很優秀的。給她帶來榮譽的。

孩子走了,真的非常可惜。說不定他還有自己認為的委屈😞沒說出來,而母親卻一再打壓他,不讓他發表心中的不滿。

孩子這一走,母親世界也會發生變化,她要獨自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輿論與壓力。自己父母家、家公家婆、自己老公的責問與打罵!當然不說工作了,說不定都上不了班了。

父母努力工作都是為了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定的生活條件,孩子都沒了,你說她還有什麼動力。就是上班也得裡面的時間會恢復,說不定還要找心理醫生去疏導。

也只有當孩子真的跳橋,這位母親才後悔:剛才為什麼非得跟他理論對錯。錯了就錯了,只要你好好的。

所以,有時候只要孩子不犯原則性的錯誤,我們試著讓孩子說……我們聽聽孩子的心聲。再來引導他。因為13-18歲,真的也是叛逆期,一不小心就成了千古恨。真的是哭都沒眼淚。


心想事成0712


17歲男孩跳橋事件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心痛、惋惜的同時,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一邊譴責母親過於強勢、教育失誤,同時又覺得孩子如此脆弱,竟是玻璃心,有誰還敢管。



到底是母親強勢還是孩子太脆弱呢?

朋友家有個男孩,家裡人平時對孩子百般呵護,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有事沒事就是物質獎勵,孩子非常任性。一次到了商場孩子想買玩具,媽媽沒給買,孩子在商場又哭又鬧,家長特別上火,媽媽打了孩子,孩子上去都對媽媽拳腳相加,不依不饒,說不給買就去跳樓。最後擰不過孩子,還是給他買了玩具。以後這孩子更不好管,家長也不敢跟他擰著說,生怕他做出過激行為。



還有一個特強勢的媽媽,在家說一不二。孩子爸總喝酒,這位媽媽竟把家裡的酒無論價位高低,全部倒掉。孩子平時要是不聽媽媽的話,媽媽說吼就吼,孩子嚇得不敢還嘴。孩子知道媽媽厲害,卻還特依賴媽媽,幹什麼都得請示媽媽,但孩子絕沒有自我傷害等極端傾向。

父母不是教育專家,但愛孩子是家長的天性。他們以各種方式愛著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教育著孩子。方法得當,皆大歡喜,方法不當遺憾終身。



曾有同事和朋友和我探討如何教育孩子,我開玩笑的說:“得讓孩子怕你。”這種怕不是讓孩子覺得家長兇狠、可惡,而是你看問題的觀點鮮明,解決問題方法得當,處事果斷。孩子會對你心服口服,心生敬畏,對你“懼怕”有加。孩子有事也就會第一時間和你溝通,相信這樣的家長也不會對孩子暴力管教。而那些溺愛孩子成性,孩子恃寵而驕後,父母的暴力管教反而會激怒孩子,使孩子走入極端,不顧後果。

那麼做父母該如何教育子女呢?

首先,家長要從小就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讓孩子有敬畏之心。其次家長要贏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告訴你的事情要特別重視,不該公開的要替孩子保密。第三,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分析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第四,教給孩子處事方法,遇事要冷靜,以理服人。第五,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讓孩子懂得死亡的不可逆,激發孩子對生活的渴望。



人之初,性本善。既然選擇了做父母,就該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愛要有度,嚴要得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願每一位父母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是梨渦2018,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歡迎留言交流。謝謝!)


梨渦2018


很多人在討論的事件啊。

就當天事件來看,媽媽途中在高架橋中間車道上停車,在後車門站了一會(我看到的視頻從這裡開始,只能看見她的背影),然後返回駕駛室,隔了幾秒,男孩衝出車門。——媽媽中途停車,已經是情緒無法控制的表現,這時候她已經把自己的安危以及交通法規完全置於自己的憤怒之後,迫不及待地要馬上發洩她的情緒,由此冒昧地推測媽媽日常生活中不是處於極大的壓力下,就是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由此冒昧地推測媽媽和孩子的溝通模式是適應不良的、單向的。

孩子當天應該不止被媽媽責罵,推測還有來自其他方面的批評,他做了錯事,是明知是錯事還做,還是不知道是錯事去做的,這後面都有他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他做出如此決絕的行為,在我看來,不是脆弱,而是一種令人窒息的反抗。

看到媽媽捶地痛哭,作為家長感同身受,完全不願意再刺激她,也非常不願意看到類似事件發生。

孩子是在一路犯錯中長大的。小錯,家長淡定,搞清楚他怎麼想的,他的感受,說明危害,他吃過苦頭自然會明白。大錯,通常是小錯時就沒有解決而累積放大造成的,因此越是大的錯誤,家長越是應該第一時間思考這是怎麼了?我怎麼了?他怎麼了?而不是用暴怒應對。批評不是簡單的責罵,批評之前應該先有情感上的擁抱。

簡而言之,愛孩子是幫助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為他最後與父母分離獨立做充足的準備。


qzuser212805244


17歲男孩跳橋,是母親太強勢還是孩子太脆弱,我想應該都不是,男孩跳橋我想只是一時氣憤,被母親的怒罵而一下子受不了,就跳了,如果當時有時間讓他的情緒緩緩,我想他就應該是不會跳下去了,很多時候人在一時的氣憤下會做出自殺的舉動,過後總是覺得根本就不想死。

而母親也不能說太強勢,只能說她對兒子的教育方式有些問題,她也許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如此優秀,而自家的孩子總是恨鐵不成鋼,這是中國父母的通病,在他們眼中,自家的孩子總是缺點很多,而別人家的孩子滿身優點,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就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中,這不知道是不是家長的自卑的一種表現。其實自己的兒子未必不好,只是他們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說不定他們的孩子在別人家家長的眼中,也是屬於別人家的孩子呢。

很多父母喜歡用激將法,不管孩子試不試用,他們總覺得孩子不能誇,誇了會驕傲,只有不斷地打壓孩子,才會成才,我想大多數孩子根本就不喜歡被打壓,父母的不斷打壓的教育方式,會讓他們留下自卑的心理,讓他們缺乏自信心,我們有著相同的父母,他們總是不斷地打壓我們,從來不記得父母有一句話的表揚,即便你考了第一,他們也是說再努力、不能驕傲,別人會趕上你的。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父母一句簡單的誇獎,他們的誇獎不會讓孩子得意忘形,只會讓孩子們更加努力。很多年後,我曾寫過一封信告訴父母當時學生時代的想法,告訴他們如果當時,他們有一句誇獎的話,我想我現在一定不是這樣。我不知道寫信的目的是什麼,我只是把自己放在心裡很久的話告訴他們。希望中國的父母能改變一下他們的教育方式,孩子們都懂,他們會努力的。


大小姐的小小夢


我覺得既不是母親強勢也不是孩子脆弱,而是母親和孩子溝通過程的錯位,導致互相誤解。

作為孩子來說,在學校和別人有矛盾,最希望得到媽媽的安慰和理解,因為和同學相處,有時候表面看是自己有錯,但其中也一定夾雜著孩子的委屈。對於一個成人,可以說不計較或者算了,對孩子還說,他的認識就是非對即錯,那麼被批評就是表示媽媽也認為自己錯了。

作為家長來說,習慣於先批評自己的孩子,有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先批評一頓嚇唬嚇唬。家長以為孩子能理解自己的苦心,其實孩子想不到這一點的。

最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都要注意,不要刺激,因為孩子容易上頭。他已經長大了,有獨立控制行為的能力,要是個3歲小孩嚇唬一下還可以,這麼大的孩子不管怎樣先緩解情緒,再批評也不遲啊!

但是我還是同情媽媽,她不是有意的,只是這結果太殘忍了,希望她一切都好,孩子在天堂也一切都好!


幼兒園張老師


好心疼啊! 1、大約90%以上的孩子是剖腹產!剖腹產的孩子比起自然分娩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弱一些。 2、幼兒園、小學的老師女性佔大多數!孩子會普遍缺少陽剛之氣! 3、學校裡體育課時太少!普遍缺乏鍛鍊!體育運動是磨鍊心智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4、升學的壓力太大!全國範圍來看,普高的錄取率才50% 拉在後面的孩子都很焦慮! 5、網絡遊戲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應該強制執行網絡遊戲實名制! 6、成年人生活壓力太大,難免會傳導給孩子! 再高點,哪怕就一個點! 3月29日,青島市教育局發佈《關於做好2019年全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對志願填報、指標生名額分配、各校特色班招生、各校招生計劃等進行了詳細說明。 2019年,全市初中畢業生81400人,其中市內三區和嶗山區(以下簡稱“四區”)畢業生17200人。全市普通高中計劃招生48900人,其中四區普通高中計劃招生11200人。 普高錄取率比去年提升了8個點,達到了驚人的60%!錄取率全省倒數第一! 大青島,大山東!能再努努力嗎!今年的錄取率能再高一點點嗎?哪怕就再高一個點,就會有800個孩子不那麼失落! 呼籲國家儘快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培養那麼多低學歷的產業工人幹嘛!人工智能的大潮撲面而來,越來越多的低端崗位被機器人取代!高中畢業再接受職業教育也完全可以,誰還指望20歲的年輕人養家呢! 現在國家已經具備了這個財力,普及高中義務教育不能再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