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虎符能調動千軍萬馬,軍隊只認虎符,任何人拿著虎符都能調兵嗎?

羨予


當然不可以,首先你得有一個合法的身份!

如果你是交戰國的將軍,你拿著對方的虎符去對面的軍營;

你覺著他麼會把你一刀砍了呢?還是一刀砍了呢?還是一刀砍了?

反正不管是幾刀,他們都不會聽你的命令,更別提調兵的問題了。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軍隊不執行執皇帝金符節者行兵令,除皇帝親臨現場調兵。它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但歷史上也有很多沒有虎符而成功發兵的情況,尤其是西漢前期的藩國最為猖獗,劉邦滅諸異姓王后制定的藩國須有漢朝虎符才能發兵的制度對藩王們的兵權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漢呂太后死後齊王劉襄的起兵叛亂 ,漢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的起兵叛亂 ,以及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 ,養兵練兵者皆為藩王,故藩王們都能輕鬆發兵。傳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漢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釐米,2.5釐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曰"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陝西曆史博物館也藏有一枚從西安西郊發現的虎符,據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高4釐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兵對象和範圍,製作卻極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晉鄙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選取這一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長9.5釐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錯金而成。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國杜縣)。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隊下火)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據此可知,當時用兵時,50人以上,必須出示會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陽陵虎符,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虎符,出土于山東棗莊,上有錯金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因為虎符是發兵之物,貴在謹慎嚴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不易被人發現。

漢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變化。秦代虎符銘文,銘於符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漢代虎符則不同,銘文刻於虎脊之上,騎於中縫,只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1989年在陝西咸陽秦都區灃西鄉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漢代銅質虎符,虎符長5.8釐米,錯銀、篆書,脊文8字:"與齊郡太守為虎符。"魏晉南北朝時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將虎符改為魚符,宋代以後皆用牌


無雙雜貨鋪


虎符,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權和調遣軍隊的信物,為虎形,在中國歷史上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徵。擁有虎符就相當於擁有了半壁江山的說法屢見不鮮,那麼古代軍隊只認虎符,只要誰擁有虎符誰就能調兵了嗎?

我們先看士兵為什麼只認虎符。在古代,軍隊是統治者的,士兵必須服從皇帝的調度。但皇帝是在皇宮裡的,調遣軍隊不可能次次親臨現場。其次,古代的通訊條件也是較為不發達的,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有機會見到皇帝。但是他們能做到觀望虎符,認清皇帝的信物。

再者,軍隊在訓練中是一級服從一級,士兵在過程中是隻認識上級的,一個高級軍官來調度軍隊需要拿出授印。不然一個人隨便跑來就說是高級軍領,這口說無憑,是不可能調動軍隊的。

最後,服從君主是當時的觀念,作為皇帝信物的虎符是士兵平日就能見到的圖形符號,統帥將領處的一半虎符也能見到實物。即使虎符是小物件,在軍隊中卻有震懾的力量。士兵只認虎符不認人這樣做也是為了增加虎符的權威。<strong>

我們再看虎符的調兵作用。在古代,一國之君通常是最高的掌權者。而政治力量的強大離不開軍事力量的支撐,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也需要能調配軍隊的最高兵權。就像沒有兵權的漢獻帝在皇宮內是一具傀儡,稍有不慎,可能立馬就會被篡位者改朝換代。

為了守住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江山,君王們想出了虎符調兵的方法,將自己的兵權賦予虎符。從來源看,虎符的權力和威嚴都是君王統治者賦予它的。

虎符一共分為兩半,在使用上,古代帝王通常會將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待要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駐地。只有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才能發兵。也就是說必須得到君王的允許才能調兵。

而君王的允許不僅僅是右一半虎符:與虎符配套使用的還有蓋了御璽的詔書。古代調兵,詔書裡會寫明統治者的安排意願:此次出兵的統領人、用兵人數、用兵目的、用兵地點等。<strong>

戰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魏公子將虎符拿給武將晉鄙驗證完後還是不肯發兵調軍,最後是其門客朱亥趁其不備一錘下去殺死了晉鄙才發兵。信陵君雖拿到了虎符,但最終還是靠他的威望和權力調動軍隊。帶虎符未能成功調兵的關鍵原因則在於缺少詔書。

再一方面,古代發兵與詔書配套來的還有糧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一方面則配有竹使,攜帶符印等證明通知到後勤總務處官員,下放軍隊用兵需補助的糧食、冬衣、馬匹。

就算沒有虎符一樣的兵符,建立過赫赫戰功的武將一定程度上靠自己的威望也能調動軍隊。維護君主統治的前提下,“清君側”“救駕”等理由也能安排調兵。所以為了維護兵權,宋代皇帝實行藩將輪換、安排監軍也是於理的。

而如果擁有虎符就想調兵,就想造反,從軍隊內部服從君主順從天子的觀念來講,造反派想成功也是寥寥無幾的。

虎符從本質上看,是君主的信物,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工具,是維護至高無上皇權的需要。它的使用是為了軍政大權集中於最高統治者手中,維護其軍隊調動的最高權力


鄧海春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帝王授予兵權調動軍隊的信物,又稱為兵符,多為銅質虎形,象徵軍隊威猛,上面刻字標明虎符的用途!


關於虎符最出名的故事應該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了,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繼續進軍趙國,在公元前257年,秦軍來到邯鄲城下,趙國向魏、楚兩國求救,魏國派了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去救趙,不過晉鄙卻只是駐軍觀望,趙國的平原君急忙寫了封信給妻弟信陵君 魏無忌,信陵君雖然是魏國的相國,可是苦於沒有虎符,無法調動軍隊,幸得魏王的妃子如姬得過信陵君的大恩,便冒死偷走了魏王手上掌握的半個虎符,信陵君拿著半個虎符跑到晉鄙大營,與晉鄙手中的另一半虎符對上,晉鄙仍是將信將疑,魏無忌的門客朱亥見狀掄起藏在袖中的大鐵椎,砸死了晉鄙,以虎符之力調動軍隊,擊退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虎符這個小小的物件,威力非同一般,分為左右兩半,古代是以右為尊,右邊符通常是掌握在帝王自己手裡,左符留在統兵將領手中。左右兩邊有子母口,相合無縫才可以調動兵馬,這也是“符合”一詞的來歷!虎符一般長度在10釐米以內,這是由於涉及軍事,小巧以便於藏匿。虎符多盛行春秋戰國與秦漢時期,到唐代時因為避諱李淵祖上李虎,改為魚符或兔符和龜符,南宋時又恢復為虎符!


因為古代山高水長,通訊不方便,虎符就成了帝王與統帥之間的信物,也成了士兵服從皇帝的信物。作為一國之君必須要保證軍事力量掌握在自已手中,但是帶兵打仗卻又只能派大將前去,皇帝在調遣軍隊上不可能每次都親臨現場,為了保證軍隊的最高調配權在自已手上,就規定了認符不認人,這樣做是為了讓士兵都只聽皇帝的調度,也因為不是每個士兵都能見到皇帝,但他們卻可以知道虎符的存在,認清這個代表皇帝的信物!

在古代,官場和軍中實行的是層層依附制度,就是低級軍官依附中級軍官,中級軍官依附高級將領,再加上關係盤根錯節,一般只要符合軍法慣例,下級沒有質疑的餘地,而地位十分低下的小兵,虎符跟他們沒什麼直接關係,按照軍中慣例,他們只有聽令的份兒,也就是說虎符只要給軍中高級骨幹知道就可以,然後這些高級軍官再發下命令,層層調動,只不過必要時可以出示虎符給士兵知道,以免兵譁!


虎符是一地一符、專符專用的,一個兵符只能調動一個地方的軍隊,不過作為發兵的信物,虎符還必須與詔書配合,作戰之前,欽差會帶著半截虎符和現場的虎符對上,還要出示整套規定文書或者聖旨,以明確將領的職權和任務,還要公佈給軍中的高級骨幹,這也是晉鄙接到信陵君虎符不見詔書而猶疑的原因!所以說只拿個虎符就想調兵打仗還是不太可能,象信陵君這樣在國內的地位與威望的才有機會,並不是隨便什麼人只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兵!

右虎符是一國之君的信物,是調兵的信物,但是必須保證它的來源是合法的,就象信陵君這種身份的人拿著虎符,因為他所命令的跟魏王的命令是相左的,晉鄙就懷疑虎符的合法性,才會被魏無忌叫人殺死,可見虎符不代表可以隨便調兵,還是要與最高領導人的命令相合才可以,而且軍中也會派有監軍,虎符合並時需要監軍在場,然後向國君回報,看看情況是否如實!信陵君能夠成功,是因為晉鄙被殺,底下人沒必要否定信陵君的權威,不想參與魏王與信陵君的破事,反正有虎符,對魏王也有交待,到時候自已沒麻煩,如果不是信陵君,相信晉鄙就夠他吃不了兜著走了!當然如果沒有虎符,就算殺了晉鄙,下面的將士也很難聽魏無忌的話。

所以說有虎符可以調兵不假,但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兵!


摯潷畫畫紅塵


古代除了兵符,還得有聖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