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從理塘來到西藏第一站芒康,算是由川入藏了,到芒康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去芒康鹽井去看一看。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芒康藏語意為好地方、善妙之地,地處西藏東部、昌都地區東南,是橫斷山脈的腹地,與四川的甘孜州、雲南迪慶州毗鄰,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川藏公路南線(318國道)、滇藏公路(214國道)匯合於縣城。縣城所在地嘎託鎮海拔3850米。

芒康到鹽井120公里,每天只有一班車。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鹽井因產鹽而得名,它的全稱是“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鹽井藏語為“察卡洛”,察為鹽,察卡洛意為產鹽的地方。又是藏又是納西,這是什麼情況?

芒康鹽井鄉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人和牲畜日常都離不開食鹽,古人為爭奪食鹽而發生衝突的不在少數。傳說當年藏民族英雄格薩爾王與鹽井當地的納西王羌巴為爭奪鹽井食鹽展開過激烈戰鬥,稱“羌嶺之戰”。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佔有了鹽田,並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益拉託久。到了吐蕃王朝後期,納西王子益拉託久又成為了格薩爾王麾下的納西大臣,格薩爾王將鹽井和鹽田賜給益拉託久。據說,那種最古老、最原始的製鹽生產方式也是從那時傳下來的。

鹽井鄉,亦農亦牧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住進鹽井鄉,從傳統服飾和建築上還大致分得清藏族和納西族,不過穿傳統服飾的人越來越少了。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芒康以藏族為主,鄉里有許多典型的藏式民居,一戶一幢,土木結構,平頂三層,俗稱藏房。住宅的底層為畜圈,也可堆放柴草;中層為住房和廚房;上層(即奓口樓)無建築的一半為二層的房頂,用作打、曬糧食;有建築的一半用來堆放飼料農具糧食,有的則用作經堂。外牆用石灰粉飾,房屋用紅、黃、藍、白等顏色繪製幾何圖案或吉祥圖案。房頂立竿掛著經幡,並備有煨桑爐,顯得樸實端莊、美觀典雅。院外種有核桃樹,整個鹽井鄉有許多百年以上的核桃樹。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從鄉里到鹽田,還要走一段路。從高處俯瞰,瀾滄江如利刃般將山與崖恰到好處地切開,千年古鹽田就架於瀾滄江兩岸近2公里的狹長地帶。

瀾滄江峽谷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得益於上天的饋贈,2000多公里的瀾滄江流域中,僅此1.5公里處有幾十眼鹽泉從地下湧出。鹽民在泉眼處磊石固水,就形成了鹽水井,有的鹽水井深達11米。順著小道下坡,鹽民揹著木桶,通過陡峭的梯子,進入鹽水井中提取滷水,然後背到自家的滷水池中沉澱濃縮存儲,再舀出入鹽田,讓陽光蒸曬。滷水曬乾後即得到粗鹽,經進一步晾曬打理,即成食鹽。這種作業方式從唐代到現在一直保持著,距今已有1300多年,傳承至今。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是“茶馬古道”上僅存的人工原始曬鹽方式,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處古老文化遺產。

產滷水的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儲滷槽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男人外出趕馬幫進行商貿交易,一出去就幾個月大半年,背滷水、曬滷水、收鹽這些繁重的體力活都落在了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孩子身上,一直持續到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現用抽水泵抽滷水了,留下來製鹽都是些留守的中老年人。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這些以木為支柱支起頂棚,上面鋪蓋碎的草本植物,再鋪上舊鹽田下挖出的泥土、細沙,用白色或紫色粘土把檯面抹平、壓實,做上圍堰,形成一個平整的用以曬鹽的泥水板,就是鹽田了。鹽田一排排一層層從江邊一直架到3-4百米高的山腰上。

鹽田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用整根原木砍鑿成的上下階梯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瀾滄江鹽井西岸加達村、曲孜卡村地勢低緩,鹽田較寬,紅土鋪田所產的鹽為淡紅色,稱紅鹽,產量高,但品質略差;江東納西、上鹽井村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用細沙或白土鋪田產的鹽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產量少,品質好。頭道鹽最好,也最白;二道鹽中有點土;三道鹽則用於喂牲口。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鹽田村落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早晨的鹽滷最好,所以背鹽滷要趁早。而每年的3至5月河谷風強勁,很容易出鹽,是曬鹽的黃金季節,鹽的品質是最好的。這個時間段曬出的鹽呈肉粉色,適逢桃花盛開的時節,所以俗稱“桃花鹽”。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鹽井村放學的孩子們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如今食鹽已經企業化生產,加之物流交通便利,獲取食鹽已不是難事,但鹽不只是“鹹”,鹽是有“味道”的,就像川菜離不開川鹽。是以,鹽井的鹽從來銷路甚好,曾經遠銷到尼泊爾、印度等南亞國家,現在仍銷往周邊川、藏、青海廣大地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藏民在酥油茶裡放鹽,牧民用鹽井鹽餵養牲畜,易增肥和產崽,如用其他的鹽,則牲畜容易生病。

鹽井背鹽的婦女,有七八十斤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鹽井古道上的馬幫曾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今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交通工具。偶然間也看到有駝鹽駝物的牲畜。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鄉里的井鹽收購點

一路向西,西藏茶馬古道上活著的遺蹟,芒康鹽井

鹽井有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我一直以為教堂在鹽田兩岸的村莊裡,原來我搞錯了,後來也沒有去找,期待下一次鹽井自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