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鼓場上姑娘們身著盛裝,她們的服飾被譽為世界上最亮麗的服裝


偏寨村的村寨風貌很體現一個“古”字,四周群山環抱,鬱鬱蔥蔥;村前是萬人踩鼓場;村寨之下是玉帶一樣環繞而過的清水江,一年四季,江水晶瑩剔透。

偏寨村歷史悠久,相傳是北宋時期由江西遷移到此,全村共有古建築二十多處。寨中聳立著許多建於清朝年間的窨子屋,外觀講究、雄偉。湘軍提督龔繼昌的公館便建於此村,可見偏寨村當時的繁榮。

偏寨村民族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是施洞地區苗族姊妹節的故鄉。村內苗族傳統文化保存得比較完好,民族風情絢麗多姿,無論是男女老少,都喜歡唱飛歌、情歌、酒歌,敲木鼓,跳踩鼓舞。無論你從哪裡來,心地善良的偏寨人都會熱情接待。

施洞苗族的銀飾服裝是世界上最亮麗的民族服飾。傳統上施洞苗族姑娘很少幹農活,她們自小就學習針線活,平時都是在家裡織布繡花,所以在施洞苗家,婦女們對織刺技藝可謂信手拈來。

苗族盛裝只有姊妹節和出嫁時才穿,平時都整理好深藏於衣櫃中。普通的苗族盛裝一般在五萬元左右,苗族盛裝要七、八萬甚至更多,一般一個家庭才有一套苗族盛裝,有的都是幾年甚至幾代人才籌集製成的一整套銀飾盛裝。

每逢姊妹佳節來臨,施洞苗族婦女都在忙織布刺繡苗衣,有苗族銀飾盛裝的人家此時就把銀飾品取出來,拿到銀匠家裡請師傅清除鏽跡、清洗,有錢的人家則添購銀飾品。

施洞苗族節日衣飾分為織布,刺繡,銀飾三個部分,織布和刺繡體現姑娘的勤奮和手巧,銀飾則說明家境殷實、富有,姑娘的衣飾是勤勞手巧和家庭富有的象徵。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又數踩鼓舞最為普遍,參加跳舞的全部是女性同胞,老少皆宜,場地選在空曠的地方,中間置放一隻圓鼓,敲鼓者一般都是比較年長的婦人,她們各執兩個鼓槌相互配合著敲打。

踩鼓是姊妹節日活動的重要方式,姑娘們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著節日的盛裝聚向鼓場踩鼓,從鼓場上可以看出誰的服飾豔麗,誰的銀飾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飾文化。

相傳在古時候,苗區發生嚴重的災害,苗族同胞為躲避災害,背井離鄉,後經一隻啄木鳥引路幫助,才擺脫困境。老祖宗在這裡艱苦奮鬥,重建家園時,為消除勞累,恢復體力,利用農忙的間隙集中休息娛樂。天長日久,即形成踩鼓節的定俗。

早上男主人在家殺雞宰鴨過節,女主人則在縫製女兒的盛裝。飯畢,男主人拉著裝滿盛裝的旅行箱,陪著家裡的三個女主人來到姊妹節踩鼓場。女主人花了近半個小時的時間給姑娘穿上璀璨亮麗的銀服盛裝,著好裝的姑娘琳琅登場,步入踩鼓場翩翩起舞。


附近村寨不約而同趕來的上千人的苗族姑娘都穿上琳琅滿目的苗衣集結在這裡踩鼓,她們自然形成了盛裝一圈、便裝一圈,踩鼓場上各小圈以木鼓為中心圍成一個大圓圈。當地的苗族後生們都穿上嶄新的苗族服裝則站在踩鼓場邊觀賞,更多的則是物色、擇偶。

一陣陣清脆短促的鼓聲響起時,苗族姑娘們便圍著圓圈踩著鼓聲跳起舞來。這種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繃以牛皮作成的。由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齊搬進鼓場,並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

跳舞的女性均著盛裝,全身佩戴銀光閃閃的飾品,從頭飾到手飾,都彰顯了苗族女性的愛美之心。繁重的飾品使得她們舞步緩慢,只能碎步輕移,手中的帕子隨著步伐一擺一擺的,十足溫柔與端莊,把女性的柔美展示得淋漓盡致。


老人們穿著自織的青色土布長衫和新鞋;姑娘們則個個身穿刺繡有花紋圖案的新衣新褲,扎圍腰,佩戴銀花銀鳥和項圈手鐲之類的裝飾品,其目的有二,一則為美;二則是在小夥子面前"亮家底"。

只要穿上苗族服飾,就肯定全都是美女。所到之處,我發現沒有哪個女孩不是光芒四射的,她們胸佩銀鎖,頭戴銀冠,踩著銅鼓或蘆笙的節奏,銀佩叮噹,銀光閃閃,加之同樣銀鈴般的聲音,簡直要讓人分不清誰是誰。

通過展示她們的美麗,來吸引青年男子的追求。所以圍觀跳舞的多是苗族小夥子,他們通過判斷姑娘的容貌、舉止、衣著等不同擇偶標準來挑選意中人。如若有中意的姑娘,便可以向她們發出邀請,在姑娘同意的情況下一起去遊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