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一,金星村村名沿革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金星村位於狄寨街道以北約兩公里,共2個村民小組,287戶,1123人,現有耕地1100餘畝。主導產業為葡萄、櫻桃種植,建立了金果專業合作社,加入經濟組織戶數佔比60%。相傳元代至元年間,村在溝道內,後以“金能生水”。

兩“金乎沱”,灞橋的說:相傳,元至元年間村在溝道內,稱泘沱道。後以“金能生水”之說改為金泘沱。清《咸寧縣誌》為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1981年簡為金乎沱。雁塔的說:據記載,元泰定年間為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上雨下泘)(上雨下沱)為蒙語村鎮之意,以稱頌家鄉美好而得名。清嘉慶《咸寧縣誌》分東、西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二村,併為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社駐地。清末為金泘沱,1981年簡為金乎沱。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相傳元代有村。清嘉慶《長安縣誌》為馬家(上雨下泘)(上雨下沱)“。“乎沱”蒙語意為“水邊的村鎮”。

不知是誰人又是何時的發明,但卻明顯地帶有臆想的成分,既無可靠的文獻佐證,也毫無來由地提前或縮短了這一名稱的歷史,當然不能視作不刊之論。坦率地講,我更傾向於“(上雨下泘)(上雨下沱)”與“滹沱”二字有關而與“滹沱”河名無涉。對於許多地名何以都要寫作“(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我想很好解釋,一來可能是為了和表示河流的“滹沱”或“泘沱”有所區別——這正好和欣淼先生的觀點相反,二來可能是想表明這池塘所需之水的來源。稍微上點年歲且有點鄉居經驗的人都知道,潦(澇)池是我國農耕社會人們群聚生存生活的基本設施,其所蓄之水,多來自天雨,或者說,主要來自天雨,許慎《說文》釋“潦”曰:“雨水大貌,從水尞聲”,清王筠《說文句讀》說:“潦,雨水也,謂聚雨水為洿潦也。依元應引刪補,下句蓋庾注,慧苑引作:‘天雨也。謂因天雨積蓄之也’”,十分確切地說明了這種鄉村習見的現象——這不正好打茬合縫,十分自然的嗎?

現名”金星村“是從2013年開始叫的,記得當時《華商報》有一句話“村子更名緣於泘沱兩字不好寫”。“金星”這兩個字來源於六十二年前的1956年一合作化時期建立的“金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當時各村都建立農業社,有的村子取了新的社名。金泘沱村因為泘沱兩字難寫就取了新的社名“金星社”,保留了金泘沱的“金”字。到1958年公社化時期就叫“金星生產大隊”。在這期間,“金星”只是社名、大隊名,還不是自然村的村名,村名叫“金星村”還是2013年以後的事情。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曾用名“金泘沱村”(“泘沱”兩字上面都帶雨字頭,現在的字典已經取消這兩個非常用字了,筆者只好用原字下半截的”泘沱“兩個同音字代替,下同。) ”金泘沱村”是從元朝開始叫的。“泘沱‖”是蒙古語的音譯 ,蒙古語原意是“水邊村寨”的意思,例如西安近郊的沙泘沱村、馬泘沱村、豆腐泘沱村等等。“金鴿鵓村”被叫轉音了,就叫成“金泘沱村”,這一轉音就叫了七八百年。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現名”金星村“是從2013年開始叫的,記得當時《華商報》有一句話“村子更名緣於泘沱兩字不好寫”。“金星”這兩個字來源於六十二年前的1956年一合作化時期建立的“金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當時各村都建立農業社,有的村子取了新的社名。金泘沱村因為泘沱兩字難寫就取了新的社名“金星社”,保留了金泘沱的“金”字。到1958年公社化時期就叫“金星生產大隊”。在這期間,“金星”只是社名、大隊名,還不是自然村的村名,村名叫“金星村”還是2013年以後的事情。

金星村人傑地靈,村風樸實文明,百年來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二, 鑼鼓隊百年傳承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1917年村民自願集資購置鑼鼓旗幟,推舉蘭宏道為鼓頭,創建了金泘沱村鑼鼓隊,村民利用農閒時間勤學苦練,學會了三十多種樂譜。1930年在二月二老洞會送社 ,一舉揚名。此後,又在正月裡城五大雁塔和城隍廟送社更是名震西安城內外。

1958年後,相繼有蘭自強、蘭宏新、蘭克、蘭忍學擔任鼓頭,現任鼓頭蘭明學。

多年來,本村鑼鼓隊年年參加各個廟會表演,一直在白鹿原上下久負盛名、名列前茅。現在,金星村鑼鼓隊道具服裝煥然一新,每當逢年過節、誰家紅白大事,都是鑼鼓鏗鏘,氣勢恢宏。坊間有詩讚曰:

金泘沱村鑼鼓隊,

十里八鄉都讚美。

百年傳承最可貴,

年年揚名老洞會。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三,秦腔的一方沃土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秦腔一代名旦、一代宗師凌廣民,1923年出生在金泘沱村,13歲時入西安易俗社學戲。1938年才15歲,因連續頂替演出《青梅傳》、《三滴血》、《軟玉屏》三本戲而聲名大振。先後演出大小本戲60餘出,成為秦腔一代名旦。解放後,凌廣民又培養出了全巧民、陳妙華等一大批秦腔第一代女演員。1959年凌廣民把在京聽到的大師程硯秋的教誨和秦腔老藝人的經驗結合起來,編成新的功法,西北各地的藝術團體紛紛前來易俗社學習觀摩凌廣民指導練功。1956年,凌光民加入臨潼劇團,創作演出的秦腔劇《胡家莊》獲渭南地區會演二等獎。60年代,凌光民排演的大型歌劇《江姐》,在渭南地區引起轟動。坊間有詩讚曰:金泘沱村凌廣民,一代名旦遐邇聞,音色絕倫技超群,編劇導演創意新,一代宗師育新人,門前桃李自成林。

金星村一代代村民都喜歡演唱秦腔,2011年,蘭玉川開始自費購置樂器道具,籌備自樂班,2015年正式成立金星村“金鹿秦緣社”,擁有成員30餘人,每週五在本村演出秦腔節目,大大活躍了本村文化生活,起到了以戲教人、寓教於樂的作用。2018年代表狄寨辦參加灞橋區為慶祝第一屆農民節舉行的農民運動會,榮獲三等獎。坊間有詩讚曰:

金泘沱村蘭玉川,

自費開辦自樂班,

秦風陣陣浮金鹿,

琴韻悠悠有秦緣。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四,走高蹺絕技超群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1949年,蘭俊仁、蘭子厚、凌廣茂、蘭宏道等人創建了金泘沱村高蹺隊,本村人把高蹺叫做“柳木腿、走腿”。這種文藝活動持續了四十年,在全村十分普及、男性青少年人人參與,甚至有女將出場表演,特別是一些高難度的絕技在白鹿原上下空前絕後,例如蘭宏新表演的”頂燈臺”;凌文生表演的“撲蝴蝶”;蘭宏藩與凌兆華表演的“大頭和尚葫蘆娃”;凌文生、蘭海潮、蘭振杰表演的“斷橋“;蘭紅博、蘭振中表演的“殺狗”俱因絕技超群而深得觀眾喝彩,屢屢受到披紅。

1983年灞區高蹺大賽,金泘沱村高蹺隊榮獲一等獎。坊間有詩讚曰:

金泘沱村高蹺隊,

絕技超群姿勢美。

一村少年都走腿,

敲鑼打鼓趕廟會。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五,好家風代代傳承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凌廣正(1891~1948),黃埔軍校畢業,曾就職於開封駐軍,任軍需兼書記之職,因與舊軍隊腐敗現象格格不入遂回鄉,在小村廟小學執教。有詩讚曰:懷國憂投奔黃埔,逢衰世壯志難酬,回家鄉傳道受業,好家風惠及後世。

對鄉黨有心,

對朋友誠信,

做人本本分分,

持家勤勤懇懇。

白鹿原•金星村古村村名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