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海南建設自貿區(港),海墾做了哪些事?墾報報道來了!

持續深化農墾改革、穩步推進土地資產化資本化、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設……海墾紮實推進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分解的4項牽頭任務,交出了一份份亮麗的成績單

海墾湧春潮,揚帆再奮發!

■ 記者 許雅

2018年的春天,註定是海南發展歷史篇章中的重要章節。海南農墾,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在黨中央的殷切期盼下,“三十而立再出發”的海南,被賦予新的戰略定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與此同時,中央12號文件對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作出重大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省委省政府迅速將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細化分解成356項重點工作任務。

新時代賦予海南新使命。作為全國第三大墾區、海南省最大農業國企的海南農墾,承擔起其中“深化農墾改革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有序推行農墾土地資產化和資本化”“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參與農墾項目和國有農場改革”“支持依法合規在海南設立大宗商品交易場所”4項任務。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大道至簡,實幹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墾區上下不斷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勇挑重擔、迎難而上,扛起國企擔當,以拼搏實幹的奔跑姿態,跑出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加速度。

改革持續深化推進

釋放發展新動能

炎炎四月,在海墾南繁產業集團南繁育制種基地流轉給四川省種子站的500畝地塊上,沉甸甸的穀穗被風吹得彎下了腰,職工們正忙著開鐮收割水稻。

“去年,我們在調研收集了四川省13家科研單位用地需求後,統一對接南繁集團,共流轉500畝土地用於科研育種。”四川省種子站站長沈麗告訴記者,此次連片集中流轉土地,大大方便了科研工作者對作物的日常管理。

【深度】海南建设自贸区(港),海垦做了哪些事?垦报报道来了!

科研人員在海墾南繁水稻育種基地裡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蒙勝國 攝

“過去,科研用地流轉工作開展有兩個瓶頸:一是土地大部分掌握在職工手中,集團掌握的土地資源無法滿足科研土地流轉需求;二是同地區的科研單位‘各自為戰’,旗下土地零星分散,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這也影響基礎設施建設的佈局,從而也造成租賃關係的不穩定。”海墾南繁產業集團總經理王暉介紹。

“由省農業農村廳和三亞市政府牽頭,企業作為實施主體,由海墾集團向銀行信用擔保進行借貸,農業農村廳為南繁集團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這大大減輕了從職工手中進行‘土地返租’的資金壓力。”海墾南繁產業集團逐步探索出了“政府牽頭、企業主體、銀行支撐、政策扶持”的南繁科研用地流轉模式,結合“土地返租”經驗,有效破解了南繁科研育種用地面積不足、租賃關係不穩定、分佈零散、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據統計,2018年,海墾集團大力推進南繁生物育種專區和配套服務區建設,超額完成省政府年度6000畝南繁科研用地流轉任務,積極引導兄弟墾區種業資源聚集。從長遠來看,通過這種模式也進一步有效整合了分散在職工手中的土地,為企業產業和項目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創新探索南繁科研用地流轉模式,僅是海墾新一輪改革持續深化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海墾集團黨委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全力推進各項改革任務。在今年召開的農墾工作會議上,一份亮眼的改革成績單擺了出來:

全面完成各農場公司制改革的經營性資產劃轉工作,與各市縣政府簽訂社會性資產移交協議;

全面完成墾區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任務,成立海南農墾科學院集團有限公司和海南農墾設計院有限公司;

全面完成中央部署的新一輪農墾改革“兩個3年”任務和12項專項改革試點,連續三次在全國新一輪農墾改革績效考核中名列第一,為全國農墾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鑑,其中農場公司制改革、土地資本化、黨建等9項試點任務被農業農村部選作典型經驗在全國農墾進行宣傳推廣;

海南橡膠綜合改革成效初顯,經營發展上取得顯著效果,實現了公司自產膠、收購民營膠和銷售量的全面同比增加,成功扭虧為盈;

建成農墾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以圖管地”,搭建農墾資源交易網,推進農墾資源資產公開競價交易,最大限度提升資源資產效益。

……

新一輪改革的持續深化,較好地破除了原有體制機制的弊端。輕裝上陣的海墾,以追趕者的姿態奔跑在改革發展的征程中。

2018年,海墾集團實現彙總收入234億元,同比增長6.36%;利潤總額5.89億元,佔省國資委重點監管企業的比重超過1/3,同比增長44%,增速比全省國有企業平均增速快32個百分點;全年完成投資45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探索制度創新

提供更多改革經驗

創新,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靈魂。而對於海墾集團來說,推動制度創新既是海墾作為全省最大農業國企和改革發展排頭兵,積極參與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激發海墾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所在。

去年12月18日,以現貨交易為主的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在海口揭牌,中國首個連接橡膠產銷的價格指數體系——“新華·海南農墾·天然橡膠系列價格指數”同期面向全球發佈。

“今年4月,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完成了首單橡膠保稅交割業務,這是海南自貿區(港)啟動建設以來的第一單橡膠保稅交割業務,標誌著該交易中心逐步邁向國際化。”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董事長、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總經理潘黎明介紹。

據悉,首單橡膠保稅交割業務成交越南混合橡膠210噸,單價1490美元/噸,金額31.29萬美元,日前貨物已在上海保稅區交割完畢。截至今年4月5日,該交易中心組織各類橡膠產品網上掛單量5.89萬噸,交易成交0.6萬噸,成交金額5856.99萬元,進一步提升了以天然橡膠為主的海南熱帶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擴大了海南農墾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了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定價中心、價格指數發佈中心的全球話語權。

記者瞭解到,該交易中心立足現貨交易,為國內外廣大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互聯網+熱帶農產品線上線下於一體的交易平臺,發揮市場在農產品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自主交易、協商定價,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前不久,海南省發佈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首批8個制度創新案例,其中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的設立就被列入其中。此外,國營膠收入保險作為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的重要內容之一,也被納入首批制度創新案例。

面對近年來天然橡膠價格“跌跌不休”,膠工流失的發展困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海墾集團的支持下,海南橡膠與其顧問公司中匯國際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探索實施國營膠收入保險模式,於去年8月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簽訂保單,保險費達2.96億元。

借力國營膠收入保險,破解膠價低迷、自然災害兩大“難症”,促進膠工增收、企業增效,正是海墾集團制度創新帶來的有益嘗試。

海南橡膠農旅事業部副總經理毛新翠介紹,國營膠收入保險的保險目標價格為1.6萬元/噸,直接對標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天然橡膠期貨主力合約價格。保險期間內,若該價格低於1.6萬元/噸,保險機構便對海南橡膠低於成本的差額部分給予賠付,“舉例來說,假設某一天的天膠期貨主力合約價格為1.2萬元/噸,就能得到4000元/噸的差額賠款。”

【深度】海南建设自贸区(港),海垦做了哪些事?垦报报道来了!

膠工割膠。海南橡膠供圖

推行國營膠收入保險模式,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基層一線的膠工。記者瞭解到,按照海南橡膠的橡膠收入保險實施方案要求,目前分公司多以提高幹膠結算單價的方式,把賠款補貼給膠工,取得了幹膠產量增加、膠工迴流的良好效果。

“去年下半年開割季我共增收了4000元。”海南天然橡膠邦溪分公司第九生產隊膠工周秀機說,如今有國營膠收入保險補貼,割膠越多收入越高,信心足了,幹活的勁頭也更足了。

在海南橡膠探索國營膠收入保險經驗的基礎上,去年,海南省在全省範圍內逐步推開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按照種植對象區分,劃分為農墾國有膠(主要由海南橡膠經營管理)和民營膠(即農戶及除海膠之外的其他生產經營組織)兩大類,設計不同的保險產品。此舉不僅保證了天然橡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還提高了膠農膠企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得到了國扶辦充分肯定。

“近年來,海南農墾不斷加快創新發展步伐,認真貫徹落實新一輪農墾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為全國農墾改革提供了‘海墾經驗’。但當前,海墾一些板塊在經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亟需通過制度創新來突破發展瓶頸。”海墾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業僑表示,海墾將圍繞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和海墾改革發展深化研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繼續探索制度創新,抓好墾區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進一步完善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形成新經驗、深化新認識、貢獻新方案,努力為全省發展和全國農墾改革提供更多海墾經驗。

穩步推進土地資產化資本化

喚醒“沉睡”土地資源

“腳踏金土地”,這是人們對海南農墾豐富土地資源的生動比喻。但一直以來,海墾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市場價值被低估,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企業發展的資產資本優勢。

事實上,土地資源利用低下的問題,也正是全國農墾發展普遍存在的痛點。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對此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推進農墾土地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是深化農場企業化、墾區集團化改革的重要途徑,對做強做優做大農墾經濟,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資產化資本化不僅有利於明晰產權,優化企業資產結構,還將降低企業負債率,增強企業融資能力,促進企業對外合作招商。”“土地專家”出身的王業僑,十分重視土地資產化資本化工作,多次深入基層調研,並召開多場專題會議,研究推進土地資產化資本化工作。

謀定而後動。海墾集團在全力推進農業用地規範管理工作,逐步破解土地管理粗放、收益低下、分配不公的土地頑疾的基礎上,以基礎條件較好的東昌農場公司作為土地資產化資本化試點單位,積極探索土地作價出資入股土地運作模式。

東昌農場公司在完成3555畝土地資產化資本化工作,並注入農場公司成為資本金的基礎上,成功引入了社會資本——海南天地人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合作建設熱帶高效農業項目。

【深度】海南建设自贸区(港),海垦做了哪些事?垦报报道来了!

東昌農場公司與海南天地人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合作建設熱帶高效農業項目。林寶華 攝

在東昌土地資產化資本化探索的基礎上,海墾集團大力推進該項工作的開展。記者瞭解到,省政府已於去年12月批覆同意海墾集團名下的57宗、總面積2.69萬畝的國有劃撥土地採取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處置,完成了2018年度資本化工作任務。轉增國有資本金10.27億元也已獲得省國資委批覆,將計入集團的實收資本,進一步提升了企業資本運營能力。

“去年,海墾集團還完成了全省首例國有農業用地使用權抵押擔保試點。”海墾集團財務部負責人表示,在保證國有農用地性質和用途不改變的前提下,將一定年期的農用地使用權抵押擔保取得銀行融資,大大增強了農用地資源效能和融資能力。

“土地資源是海墾核心的稟賦優勢,也是農墾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做大做強海墾集團的根本依託。通過對土地資源實行資本化運作,並將其納入海墾集團及下屬企業資產範疇,既顯化了土地價值,有效改善企業資本結構,增加企業有效資產,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還大大增強了企業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海墾集團土地運營部總經理蒙小亮表示,今年海墾集團將結合產業發展需要,著力推進土地資產化資本化工作在量和質上取得新的突破。目前集團正按照資源條件好、價值高的原則,對墾區各單位上報的土地資源清單進行梳理,著手編制集團2019年度土地資源資本化清單。

坐擁全省五分之一土地的海南農墾,在推進土地資產化資本化工作中的有益探索,也將為全省提供借鑑與參考。

創新投融資模式設立兩支基金力促海墾產業轉型升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墾區改革發展要“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參與農墾項目和國有農場改革”。

2018年10月13日,海南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和海南農墾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在海口揭牌成立,標誌著海南農墾在進一步深化農墾改革途中,探索出了產融發展結合的新路子。

產業的培育與發展,離不開資金的“護航”,而金融在提供資金來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此,海墾草畜產業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南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正加快推進紅光草畜產業園區建設,建設內容包括30萬頭生豬養殖項目、1萬噸大蝦全產業鏈項目、文昌雞全產業鏈生態循環發展項目等,亟需以金融手段引入大量資金作為後盾。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將有效吸收社會資本,集中優勢資本投入到項目建設中,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併購、擴大養殖規模,進行區域性發展布局。

“兩支基金的設立創新了農墾企業融資渠道,通過產業投資基金有效吸收社會資本,集中優勢資本投入到農墾、農業的戰略新興產業,將進一步促進海南農墾產業和海南農業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海南農墾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海濤表示,基金的設立將有力支持海南農墾的產業發展,與“八八”戰略中的八大產業集團、八大項目園區形成良性互動。

記者瞭解到,海南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由海墾集團聯合招商局資本、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髮起設立,基金規模50億元,首期10億元;海南農墾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由海墾集團聯合招商局資本、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廣東溫氏集團發起設立,基金規模20億元,首期5億元。

從兩支基金的投資方向來看,主要圍繞農墾八大產業以及新能源、高科技、海洋經濟、現代服務業、大消費品、食品等產業,這也是海墾積極參與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朝著自貿區(港)建設產業發展方向轉型升級的重要體現。

海墾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海墾集團將按基金業協會規範要求,加快兩支基金後續備案工作,做好項目投資管理工作,並儘快落地實施市場化的薪酬管理制度,引入專業人才,加強投資團隊建設。

推進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設打響大宗商品交易行業海墾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提出,“支持依法合規在海南設立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海南無論是從地理位置、熱帶資源稟賦,還是從自貿區(港)建設背景下一系列政策支持來看,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而海南農墾持股51%的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立於2012年,既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又有大宗商品交易運作經驗。“支持依法合規在海南設立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的任務花落海墾。

為了順利從“交易中心”升級到“交易場所”,去年4月,海南農墾作為牽頭單位,率先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加深政策研究,強化頂層設計,加快制定推進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多措並舉加快建設海南大宗商品交易所。

“相較於以橡膠等熱帶農產品現貨交易為主的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海南大宗商品中心所涵蓋的交易品種、交易模式都更加廣泛,金融屬性也更強。”潘黎明介紹,推進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最終的目的是解決海南農產品的貿易問題,事實上就是為下一步海墾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築牢基礎。

“目前,我們與普華永道研究海南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設規劃內容,簽訂了《海南大宗商品交易場所建設規劃服務約定協議》。”海墾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南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建設,需要藉助開放的政府政策引導和行之有效的市場運營機制。希望能引入實力雄厚,在業內比較有經驗、有影響力的企業進行合作,探索出一條具有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國際化的大宗商品交易新路,打響大宗商品交易行業的海墾品牌。

記者瞭解到,目前海墾已與新加坡亞太交易所、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等多家企業洽談。下一步,海墾集團將全力做好進口橡膠、檳榔、中藥材品種籌備上線工作,並聚焦海南熱帶特色農產品,爭取推出更多上線品種。同時,將進一步完善風險管控、信息系統、監管合規、信息披露等保障體系建設。

海墾湧春潮,揚帆再奮發。在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廣闊浪潮中,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拼搏實幹的海墾人正努力搶抓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乘著浩蕩東風,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擊楫勇進、破浪前行,爭創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新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