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有什麼區別?

表哥慕容復


“三妻四妾”通常被用來形容古代男子的婚姻狀況,即妻妾眾多。但這並不是古代所有男子的福利,實際上這只是有權有勢男子的特權,但也並非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而更多的百姓只有一個妻子,即一夫一妻。

所謂一妻就是隻有一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是男子的原配正妻,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妾並不是明媒正娶,大部分時候就是直接抬進家中,因為本質上來說妾還是奴婢,只不過比正兒八經的奴婢高級一些,不管多麼受男主人的寵愛,還是不能改變妾是奴婢的這個事實,只能讓她享受到的權力多一點而已。

而正妻是被家族承認了的,是掌管中饋之人,是家中的女主人,對妾室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地位自然是最尊貴的。在講求孝道和禮儀的古代,寵妾滅妻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官宦世家,妻就是妻,妾就是妾,高貴和低賤的區分是相當明顯的。而她們生下的孩子更是如此,雖然都是男主人的孩子,但因為生母的身份不同,因此一出生就是不一樣的。

正妻生下的兒子是嫡子,女兒是嫡女;妾室生下的兒子就是庶子,女兒就是庶女。嫡庶之別是很難跨越的一道坎。有了嫡庶,就有了長子、嫡子和嫡長子以及庶子的區分。

簡單來說,嫡子就是正妻所生,而庶子是妾室所生,長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個兒子,而嫡子就是正妻的第一個兒子。不管正妻生下的第一個兒子是男主人的第幾個兒子,都是嫡長子。嫡長子有家業甚至爵位的繼承權,而皇室從西周開始到清朝之前實行的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能夠長大並且沒有犯錯,就會成為太子,進而成為下一任皇帝。不過帝王家爭奪皇位的鬥爭時常發生,嫡長子從太子一路做到皇帝的並不是特別多。

而在皇室,只有皇后生下的兒子才是嫡子,其他的妃嬪,即便是貴妃的兒子也只能是庶子。如果正妻去世,男主人又娶了繼室,則繼室的兒子也是嫡子。妾室的兒子想從庶子變為嫡子,除非妾室能被扶正。雖然難度比較大,但並非沒有可能,妃嬪成為皇后的例子並不是沒有。

這裡舉皇室的幾個例子來形象的說明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別:

隋文帝楊堅只有嫡子,獨孤迦羅生下的五個兒子都是嫡子,嫡長子就是楊勇,而楊廣只是嫡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楊勇最初就被立為太子,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最終還是被楊廣奪去了太子之位。與這個情況差不多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李淵有22個兒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是嫡子,其餘的都是庶子,而李建成作為嫡長子在最初被立為太子,最終被嫡次子李世民搶得了先機,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李世民順理成章做了太子接著做了皇帝。

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長孫皇后生下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嫡子,其他的十一個都是庶子,李承乾作為嫡長子一開始就被立為太子,但後期他和嫡次子李泰爭權,最終兩敗俱傷,之後嫡三子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治比較仁弱,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有一次提到要立李恪為太子,但也只是略微一提,並沒有付諸行動,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是庶子,這個身份已經註定了他無緣於太子之位。

在上面這幾個例子中,楊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人既是嫡長子又是長子。再來看看唐高宗李治的兒子們,李治有八個兒子,最初的王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因此李治的前四個兒子都是庶子,其中李忠是庶長子,也是長子。王皇后被廢之後,武則天成為李治的皇后,先後生下了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就是嫡子,其中李弘作為李治的第五個兒子是嫡長子。

一開始李治因為無嫡子,因此庶長子李忠被立為太子,武則天成為皇后後,原本只是庶子的李弘成為嫡長子,李忠被廢,李弘成為新的太子。


蕭曉四姑娘


所謂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是生他們的母親的地位決定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古代時興一夫多妻,有錢的人娶了許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們俗稱的大老婆),拿到現在來說就是領了結婚證的人,古時候有錢人多娶大戶人家的小姐來做正妻;納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這些人地位較低,拿到現在來說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長子,即使長子比嫡長子年齡大,嫡長子仍然還叫嫡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於長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繼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在家族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後來再取的正妻叫繼室、填房、續絃,她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優先於繼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優先於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兒子,然後走了狗屎運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兒子,那麼她成為正妻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妻侍時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起決於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地位,


其家產方面,在唐代以前,長子(庶子)和嫡子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後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後家產就慢慢變成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與祖產是嫡長子的。

遺產君


長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叫庶長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嫡長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舉例來說,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長子。嫡長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繼位順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變才能上位。

還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標,他是嫡長子。既是嫡子,也是長子,所以在明朝歷史上,朱標的儲君地位最穩固。跟朱標一樣情況的還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個兒子。他是長子、嫡子、嫡長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儲君身份穩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愛新覺羅胤禔,他是康熙長子(其實也不是長子,只不過前面的四個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廢太子胤礽是嫡長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長子。康熙帝其餘的兒子,都不是嫡子。所以當胤礽被廢后,儲君之爭就亂套了。大家都覺得有戲,於是便演變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奪嫡”。

又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是劉肥,比劉邦的嫡長子劉盈出生的早。儘管劉邦非常喜歡劉肥這個兒子,然而嫡庶有別,劉邦再喜歡他,劉盈不死,劉肥也沒有資格繼位。


以上舉例,基本上就是長子、嫡子、嫡長子的大致情況。那麼,長子、嫡子、嫡長子具體有什麼區別呢?

籠統來說:嫡子都有繼承權,不管是不是嫡長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繼承順位要低於嫡長子。庶出的兒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沒有繼承權。但也不絕對。若家族當中沒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繼位。

說到這裡,有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個。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這情況叫“平妻”。


這種“平妻”所生的兒子,也稱為嫡子,所以有時會產生“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嫡長子”。在這種情況下,平妻所生的嫡長子,地位要低於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長子,並不能與原配所生的嫡長子完全對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後,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兒子也應該被視為嫡子。但是小妾在沒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兒子,依然要被視為庶出,不能“子憑母貴”。

比如說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說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為他是嫡長孫。其實並不是,朱允炆並不是朱標的嫡子。因為史料上記載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為太子繼妃;

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呂氏後來被扶正,他也一樣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繼承順位也要低於朱標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這就是禮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與朱允炆是不是嫡長子沒關係。朱元璋考慮的更多的,還是外戚的問題。(朱允熥的母族太強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爺是藍玉)



總的來說,嫡長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於庶子。嫡子中最長者為嫡長子,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爵位和財產的權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長子與其他兒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內)的權力地位有著極大的差別,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具有優先權。

優先權的表現形式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只有嫡長子及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這一系子孫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兒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長子不在了,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的繼位順位也高於其他兒子。不論是嫡子還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離婚,續娶的正妻叫做繼室或填房。繼室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繼承順位上要優先於繼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兒子,然後被扶正成為正妻,又生了兒子,那麼她成為正妻之後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妾侍的時候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高低來決定。


Mer86


所謂嫡子、庶子,實際上是相對於生母的地位而言的。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是因為妻妾地位上的不平等,才出現了兒子的嫡庶之別。



所謂嫡子指的是妻生之子,而庶子指的是妾或者外室(即沒有正式納進門、沒有名分的妾)所生之子。所謂長子,指的是男性主人的第一個兒子,不論生母的地位。如果長子為妾或者外室所生,則被稱為庶長子。而妻生的第一子,無論行幾,都被稱為嫡長子。換句話說,所謂嫡長子、嫡次子、嫡几子,僅僅是針對妻生之子而言的,是嫡子的排行,不論其在所有兒子中的齒序行幾。舉個例子,漢高祖劉邦的長子、齊悼惠王劉肥,因為其母曹氏的身份是漢高祖微時“外婦”。因此,雖然年長於漢惠帝劉盈,但他卻只是庶長子。而漢惠帝雖然行二,因為是漢高祖原配呂后所生,卻是嫡長子。再舉個例子,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行九,因為是唐太宗原配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因此又是唐太宗的嫡三子,其宗法地位遠在其他諸多庶出的兄長之上。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在平常人家而言,老爺子去世之後,只有嫡子才有參與分家的資格,而庶子是沒有資格的。庶子充其量只能在老爺子活著時給予一定的財產,另立門戶。或者由繼承老爺子地位的嫡子給予一定的財產,另立門戶。在參與分家的嫡子中,同樣是存在一定差別的,以嫡長子最為優先,通常情況下祖宅、祖產是要劃歸嫡長子名下的。如果是在貴族和帝王之家,還涉及到爵位和皇位的繼承問題,在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通常承襲爵位或者繼承皇位的,只能是嫡長子,即便是嫡次子也沒有資格。當然,諸如清朝之類的朝代,並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是,爵位的承襲和皇位的繼承,通常情況下還是嫡子優先的。例如清世宗的鐵桿十三弟怡賢親王胤祥,他的怡親王爵位承襲者弘曉和寧郡王爵位受封者弘皎,皆為胤祥嫡福晉兆佳氏所生,依然是嫡子優先。但是,弘曉實際上齒序在弘皎之後,也就是說,怡親王爵位的承襲並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而是齒序靠後的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爵位。但是,無論怎麼說,承襲者都是嫡子,而不是庶子。



除了嫡庶之間的差別,嫡子之間實際上也是存在差別的。這就涉及到嫡妻、繼妻和平妻的問題。所謂嫡妻,即通常所說的原配。嫡妻所生之子是最正宗的嫡子,其地位無人能夠挑戰。因此,中國古代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只要原配皇后有兒子,通常其中最年長者都會被冊立為皇太子,特例除外。



所謂繼妻,指的是嫡妻去世或者被休(帝王之家即廢后)之後,男性主人續娶之妻。其地位同樣是妻,待遇也與嫡妻基本相同。當然,如果與原配嫡妻同時出現,繼妻仍然要排在原配嫡妻之後,這種情況主要涉及祭祀、喪葬等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繼室在原配靈前執妾禮”,實際上並不完全準確,但大致是這麼個情況,而繼妻所生之子同樣是被視為嫡子的。繼妻通常是明媒正娶之門當戶對之女,而帝王之家則存在不少側室扶正者。當然,民間也存在這類情況,但相對較少,因為民間很多側室多為出身低微者、甚至不乏娼妓出身者,而帝王之家則不同,很多側室同樣出身官宦、貴族之家。如此一來,就會出現側室未扶正之前所生之子的地位問題。這種情況歷朝歷代處理不同,商周時期,側室扶正之前所生之子是被視為庶出的,這就是著名的帝辛(商紂王)之於胞兄微子啟、微仲衍的嫡庶之別。後世多數王朝是將繼妻扶正之前所生之子認同為嫡子的,但是其宗法地位在原配所生嫡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則採取了最為粗暴的方式,將原配與繼妻所生之子一視同仁、只論齒序,而這正是明惠帝朱允炆跨越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嫡妻常氏所生之子朱允熥而繼承皇位的法理依據所在。



此外,民間還存在平妻之說。所謂平妻,就是通常所說的“兩頭大”。最初的平妻是指商人長期外出經商時所娶的外室。清朝中期之後,逐漸演變為“兼祧”婚制的特殊形勢。兄弟中有一房絕嗣,其餘一房兄弟之子兼祧兩房、甚至多房。這個兒子可以娶平妻,平妻所生之子名義上屬於不同的房頭之後,而平妻理論上也屬於妯娌關係。例如清廢帝溥儀,他的身份就是過繼給堂大爺清穆宗(同治)為嗣子,兼祧親大爺(名義上的堂大爺)清德宗(光緒)。如果是在民間,他這種情況是可以娶平妻的,平妻所生之子,一支為清穆宗之後,一支為清德宗之後。但是,溥儀生在帝王之家,皇位正統只有一個,因此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更何況,溥儀根本沒有子嗣。這裡僅僅是以溥儀作為一個例子而已,切勿深究。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平妻又演變出了另一種形式。即所納之妾因為出身或者其他原因,不願委身為妾,因而作出變通,以平妻之名明媒正娶進門,名義上為妻,實際上還是妾。梅蘭芳先生的二房夫人福芝芳女士就是這種地位,因為福女士是旗人出身,女方家長不同意其以妾的身份進門,因此,梅先生最終採取了變通的方式,在爭得原配王明華女士同意之後,以平妻的形式將福女士娶進了門。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件事情,那就是無論納妾還是娶平妻,理論上都是必須爭得原配夫人同意的。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在古代的男權社會里,實際上,即便是原配嫡妻,相對於男性主人,也僅僅是從屬地位而已。再說回原話題,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問題。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理論上也屬於嫡子,兼祧婚制分屬兩房,不存在矛盾。晚清、民國時期變通的平妻所生之子理論上仍屬於嫡子,也同樣擁有繼承權。但是,地位要排在原配所生嫡子之後。當然,最重要還是要看娶平妻的那個男人的態度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眾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來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從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區別後,他們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樣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個孩子曰嫡長子。除正妻外,其餘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個孩子就叫長子,也叫庶長子。



當然現在很多人都誤認為古時候實施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實際上在古代的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承認一個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話還會遭到嚴懲。

比如在秦朝被發現一個人有兩個妻的話,就會“夫有二妻則誅”。又比如在唐朝則會“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離之”。再比如在明清時期則會“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說現在人認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麼在解釋了相關的誤區後,長子、嫡子、嫡長子都有什麼區別呢?他們之間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這裡就有澳古君來為大家一一解答。我們都知道長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兒子,但是這個長子並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諸如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麼這三者都有何區別呢?首先自西周開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財產必須有嫡長子來繼承,如果嫡長子去世則由嫡次子繼承(當然前提是嫡長子沒有兒子,否則由嫡長孫繼承),以此類推,當然如果當時的正妻沒有兒子,或者說都去世了,那麼就從當時的妾室中挑選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兒子為繼承者。



在當時如果這位長子的母親地位如果不高,那麼他幾乎就沒有繼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財產等的機會,當然如果這位長子的運氣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諸嫡子、諸嫡孫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麼他自然就能繼承所有的東西,不過這個機會微乎其微。



不過到了漢朝之後情況出現了些許的變化,此時漢朝規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須要嫡長子繼承外,其餘的財產等則採取“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說此時在財產的分配上嫡子、嫡長子和長子的地位是一樣的,他們都能獲得相應的財產。

當然在漢朝財產“諸子均分”並不是法定的繼承原則,這條繼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納入到相應的法律當中。當時規定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只要是男主的兒子就能分到數量不等的財產,當然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當時如果出現絕戶的情況,男主的女兒還可以獲得男主全部的財產。



之後在元朝的時候,私生子開始有了繼承權,份額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則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時如果男主沒有其他兒子則可財產完全的繼承。當然在明清之時,在身份繼承和財產繼承上制度已經趨於完整,此時在身份繼承上,基本採取嫡長子-嫡長孫-嫡諸子-嫡諸孫-庶長子-庶長孫-庶庶子-庶次孫(嫡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諸孫也如此)的繼承原則,而在財產繼承上則採取“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兒子,不管是私生子,還是什麼都擁有繼承權。



當然不管如何從嫡長子的身份被確定那刻起,不出意外這個嫡長子日後就是大宗,而長子永遠都只能是小宗。當然也有特殊的情況出現,在中國的皇族中就經常出現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過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候嫡長子的地位永遠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長孫,然後說嫡子,再是嫡孫,再是長子。



說了這麼多,我想大家應該就知道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別了吧。首先這三者的母親的身份是有區別的,嫡子和嫡長子的母親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長子的母親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認可的。



之後在繼承權上,首先正常情況下嫡長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規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餘的嫡子們只有在嫡長子去世後,然後嫡長孫又去世,才有繼承這些身份的資格,否則永遠沒有繼承的權力。而對於長子來說,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繼承這些身份的資格,除非是運氣逆天,嫡子們和嫡孫們都去世了才有資格,而且還得保證他的母親地位還要高,只有這樣才有資格。



當然在漢朝之後,在財產的分配上嫡子、嫡長子和長子都有相應繼承的資格,只不過嫡長子分到的財產要比嫡子和長子多,而嫡子也要比長子多。不過不管怎麼說,長子在繼承權上永遠都是最吃虧的,他能得到的東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長子少。反之嫡長子則是獲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遠遠要比長子和嫡子的總和都要多。


澳古說歷史


嫡子、庶子之分,是由古代宗法制決定的,原因就是古代男子的婚姻,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就造成,一個家庭裡面,可能有眾多的兄弟,而這些兄弟可能出自不同的母親。將來男主人去世,家族遺產的繼承,將成為一個大問題,尤其是不可分割的政治遺產,如果沒有嚴格的繼承法規定,將不可避免造成兄弟相殘,嚴重削弱家族勢力。尤其是皇室家族,皇位只有一個,所以必須採用嫡庶之分,以界定皇位繼承秩序。

如何區分嫡庶

舉個例子,某人有一妻三妾,分別為A、B(嫡妻)、C、D,一共生了十個兒子,分別如下,數字為兒子們出生的順序:

A:A1、A4

B:B2、B6

C:C3、C5、C8

D:C7、C9、C10

這十個兒子中,因為B是嫡妻,她所生的兩個兒子B2和B6就是嫡子,其他兒子們都是庶子,這一支就叫嫡系,其他叫庶系。


嫡系也叫大宗,庶系也叫小宗。大宗之人簡稱“大人”,小宗之人簡稱“小人”。

B2是嫡子中最長者,所以叫嫡長子。

A1是所有兄弟中最長者,所以叫長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也叫庶長子。

繼承優先權問題

按照宗法制規定,大宗才有資格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且嫡長子優先。所以B2和B6有繼承權,且B2優先,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

B6只有在B2去世,或者因犯罪等因素,被剝奪繼承權後,才能成為第一繼承人。


如果沒有嫡子怎麼辦?兩個辦法,一個是由庶長子作為第一繼承人,另一個辦法是,從庶子中選擇一人,過繼給嫡母,變身嫡子。

比如,呂不韋的“奇貨可居”,運作嬴異人成為繼承人,看中的就是嫡母華陽夫人無子,把嬴異人過繼給她,嬴異人就成了嫡子。

嫡庶之別

從以上信息,就可以看出,嫡庶之間很重要的差別就是,嫡子有繼承權,庶子沒有繼承權(除非沒有嫡子)。

實際上,嫡妻和庶妻差別更大,嫡妻是主人,庶妻本質上只是主人的財產,連人都不是。如果庶妻不能生育,將來會很慘,主人去世,繼承遺產的兒子可以將她趕出家門,甚至當禮物送給別人。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經常會出現奪嫡的情況,實在是地位差別太懸殊了!

這個制度的設計者,就是我國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姬旦。設計這個制度,就是為了永保大宗勢力的長期優勢行。

嫡長子繼承製的利弊

這種人為劃分嫡庶的制度,對我國的歷史影響深遠,自西周直到清朝,一直採用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嚴格界定了繼承順序,有效避免因為繼承權,導致的兄弟相殘。


最大的弊端就是,規定太死,第一繼承人往往不是最佳人選,甚至是最混蛋的一個,也只能按方抓藥湊乎用,導致國家治理出現問題。

直到清朝中期,以秘密立儲方式,取代嫡長子繼承製,才部分解決了這個難題。


尋根拜祖


今天的古裝劇中經常出現“庶長子”、“嫡長子”、“嫡子”、“庶子”這些稱呼,關於這些兒子的區別,本文給大家好好捋一捋。

首先說明一點,“長子”、“嫡長子”、“嫡子”、“庶子”在血緣上是沒有區分的,他們的區別只是在於母親身份的不同和自己的出生順序,而之所以要將自己的兒子分成三六九等,主要是為了遺產的分配。

在今天我們家庭中,所有子女都有權繼承父母的遺產,父母的財產是由所有子女平分的。不過在古代平分遺產是比較困難的,首先這祖宅就沒辦法分,而其他財產想要均分也非常麻煩。

並且對於貴族而言,爵位就更沒法平分了,例如一個王爵只能傳給一個兒子,不可能自己所有的兒子都繼承王爵,也不可能將一個王爵拆成兩個公爵或三個侯爵平分給自己的兒子。

不過歷史上也出現過諸子降級平分爵位的情況,當年漢武帝就是靠著“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爵位降級拆分給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導致諸侯王后代的爵位越來越小,以至最後全部淪為布衣百姓,朝廷藉此消滅了一大批諸侯王。

皇帝和貴族肯定是希望將自己的地位傳承千秋萬代,“推恩令”這種把戲是不可能長久施行的,所以皇帝和貴族們只能找一個兒子繼承自己的皇位和爵位。而如何防止兒子們內鬥,保障爵位和財產的和平傳遞,成為擺在古人面前的一個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周朝建國之後,周公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禮法制度,其中在繼承製度方面,周公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以後該制度成為中國漢民族的基本繼承製度。

要再次明確一點,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並非“一夫多妻制”,而是100%的“一夫一妻制”,“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建立在“一夫一妻”制度上的。

當然有權有勢的男人可以合法擁有別的女人,但這些女人就不是妻子了,而是叫“妾”,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除非妻子過世或者休妻再娶。

在古代“妾”和“妻”的地位差距可是非常巨大的,妻是男人明媒正娶的配偶,是這個家庭的女主人,而妾只不過是男人的一個物品而已,甚至可以用來買賣。

由於家庭地位的不同,妻和妾所生孩子的地位也不同。正妻所生的兒子叫“嫡子”,妾或其他侍女所生育的兒子就叫“庶子”。嫡子和庶子的區別在於是不是正妻所生,正妻所生的兒子是嫡子,不是正妻所生的兒子都是庶子。

正妻如果有很多兒子的話,她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就叫“嫡長子”,這個嫡長子將繼承父親的爵位和絕大部分財產,而其他的嫡子繼承小部分財產。至於庶子,主要靠自己努力了。

在一般情況下,古代男人的長子(第一個兒子)基本上都是由正妻所生。因為古代男性大約在15歲時就要結婚,而正妻通常都是男人的第一個女人,所以正妻生下長子的可能性最大。但凡事無絕對,在古代社會也普遍存在著其他女人先生下長子的情況,而由妾或其他女人生下的長子就叫“庶長子”。

相對而言,庶長子的地位也是比較高的,畢竟是老爹的第一個兒子。但是本著“先嫡後庶”的原則,只要有嫡子長在,父親的爵位還是交給嫡子長繼承。

但是如果男主人沒有嫡子(嫡子都沒有了,就別提嫡長子了),那麼恭喜庶長子,老爹的爵位和祖宅以及大部分財產就由你來繼承了。(古代家族財產繼承順序)

例如在明朝,明朝皇位的繼承原則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雖然明朝大多數皇帝都不是皇后生的(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也就是說明朝大部分皇帝都是庶出的。但這是因為明朝大部分皇后沒有兒子,假如皇后生有兒子,那必須得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嫡長子繼位。而且就算是庶長子繼位,依舊要尊先皇的皇后為皇太后,其在名分上還是要高於皇帝的生母皇太后。

(萬曆皇帝本人就是庶出的,他的生母不是皇后,而是貴妃)

在北宋之前,漢民族的嫡庶觀念還是比較強烈的,到了北宋之後,普通家庭中嫡子庶子之間的待遇差別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了。不過嫡庶觀念還是始終存在於中國社會,畢竟這不僅是一種觀念,還是一種維護家族和平的工具,因為嫡庶制度涉及財產和爵位的分配繼承,如果沒有個先後順序,諸子相爭的慘劇將會頻繁上演。

在清代,由於滿族人初期沒有嫡長子繼承製度,導致前幾代皇位交接時都出現了皇族傾軋,而最為知名的事件就是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

(其實康熙曾冊立過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但是在胤礽被二度廢除後,嫡長子繼承製度就沒能在清朝延續下來)

為了防止再次出現皇族自相殘殺的情況,雍正帝上臺後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這才基本解決了清代皇位的傳承問題。

不過雖然清代皇族從來沒有確立過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乾隆朝以後,王公貴族的爵位傳承則全盤遵循了漢民族的嫡長子繼承製,因為這種制度很好用,一切都是由上天註定的,不存在什麼爭議。


千佛山車神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貴族或富人可以娶多個配偶,自然生的兒子也多。雖然都是兒子,卻會有不同的身份,比如有長子、嫡子、嫡長子、庶子等種種區分。那麼這些“子”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所謂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年紀最大的兒子。

所謂嫡子,指的是正妻生的兒子。雖然大家都說中國古代是一夫多妻制,但是嚴格的說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能有一個,也就是正妻,其餘的都是妾,或者說是側室。正妻生的兒子地位較高,被稱為嫡子。

所謂嫡長子,就是嫡子中年紀最長的。

所謂庶子,就是正妻以外的其他配偶生的兒子。

都是兒子,為什麼要劃分出種種區別呢?其實這是為了確保一個穩定的繼承製度。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從周代開始流傳的制度,即只有嫡長子有權繼承父親的地位,如皇位、爵位等,其他兒子只能分一部分財產。嫡長子繼承製,其實是為了保證正妻孃家的權益。

中國古代嫁娶,講究門當戶對,比如先秦諸侯娶妻,往往會娶另一個諸侯的女兒。比如我們假設A國國君娶了B國國君的女兒,兩國以婚姻為紐帶形成一種同盟關係。當然A國國君在正妻之外,還會娶側室,側室的出身就沒那麼高了。A國國君死後,如果由正妻的兒子,也就是嫡子,繼承諸侯的爵位,登上國君之位,那麼A國新的國君就是B國國君的外孫或外甥,兩國依然能夠保持同盟的關係。相反,如果由庶子繼位,那麼A過新的國君與B國一點關係都沒有,B國的權益就在無形之中被損害了。

因此,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為了保障正妻孃家的投資不會落空。當然,反面例子也不是沒有。比如當年周幽王寵愛褒姒,便想廢嫡立庶。周幽王廢黜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所生之子姬服為太子。沒想到如此一來便觸怒了申後的父親申侯,申侯勾結犬戎攻入了周朝首都鎬京,殺死了周幽王。周幽王死後,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也就是申侯的外孫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從此春秋時代開始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長子”的範圍比較寬泛,單以先來後到而論。只要是第一個兒子就是“長子”,甚至可寬泛到不管是否婚生子。比如說漢高祖劉邦有個兒子叫劉肥,被認為是劉邦的長子,而劉肥的生母曹氏是劉邦的外婦,未有婚姻關係,連妾室都不算。劉肥被認為劉邦的庶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看生母。生母是元配正妻,生的兒子是嫡子。如果不是元配,續娶的正妻生的兒子也嫡子。還拿劉邦舉例,呂雉是劉邦的正妻,生的兒子劉盈就是嫡子。嫡庶與生母的地位有關,除了正妻生的兒子是嫡子,妾室等生的兒子就是庶子。嫡庶與年齡無關,就好像劉肥比劉盈年齡大,但劉肥是庶子,劉盈是嫡子。而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比如劉肥是庶長子,劉盈就是嫡長子。

嫡庶的最主要區別還在於按照宗法制的規定,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也就是家族及父親的職權、財產主要由嫡長子來繼承,其他兒子沒有這個優先權,所以嫡長子等於是家族下一代的接班人。


沅汰


最先出生的男嗣為長,正妻所生為嫡,正妻元配所生第一個男嗣即為嫡長子。古代按照宗法制傳統,奉行非常森嚴的嫡長子繼承製,嫡庶尊卑、長幼有序得相當嚴格。

通常所說的“三妻四妾”,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說法,準確來說是一妻多妾。所謂娶妻、納妾,正妻只有一位需要三書六禮明媒正娶,而妾室只需要“納”,也就是購買,妾的地位與奴婢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妻為嫡,妾為庶,也由此決定了她們的子嗣地位不同。長幼次序一目瞭然,而嫡庶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生母的地位。


所謂長子,就是父親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其生母是妻或者是妾都有可能,甚至是沒有名分。比如漢太祖劉邦,他的長子劉肥就是他與曹氏所生。曹氏並沒有過門,甚至連個妾室的名分都沒有,劉肥雖然是長子,但也就是庶長子。

嫡子也很好理解,就是正妻所生兒子為嫡子。舉個栗子,呂雉為劉邦生育了後來的惠帝劉盈,劉盈就是劉邦的嫡子。因為在劉盈之前劉邦已經有了長子,所以長子是劉肥。然而劉肥是庶長子,而劉盈是正妻所生的嫡長子,地位仍舊懸殊。


嫡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嫡出的第一個男丁就是嫡長子。封建社會,尤其是帝王貴族,妻妾的數量對比更加懸殊。所以在古代有些時候,為了保證嫡子為嫡長子,在正妻生育之前一般不會讓妾室等懷孕生子。當然,人算不如天算,以歷代皇帝為例,嫡子就是嫡長子的情況實在是寥寥無幾。

譬如整個清朝,道光帝旻寧是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

在古代,正妻只能休棄而不可貶降,而妾室雖然很難卻還是有可能被扶正,所以也有“庶出變嫡出”的可能。

比如漢武帝劉徹長子劉據是其第二任皇后衛子夫,在做妃嬪的時候所生,所以劉據最初也就是長子。然而陳皇后被廢,衛子夫從夫人變成新任皇后,劉據因為有了嫡出的名分,也從庶長子變成了嫡長子。

簡單來說,是否是長子看的就是出生時間順序,而嫡子看其生母的地位。長幼次序是無法變更的,而嫡子庶子卻很可能隨著生母地位的變化而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