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銳驅逐艦裝備與055大驅同款雙波段雷達,為何卻被視為雞肋?

Doris-萌


雙波段雷達,顧名思義就是一艘軍艦同時配備兩種工作於不同波段的相控陣雷達,相當於將前面提到的“大盾”和“小盾”同時整合到一個艦艇平臺上,兩種“盾”同時工作可以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大盾”低空探測能力差、精度偏低的缺陷可以被“小盾”彌補,而“小盾”探測距離近、容易受惡劣氣象條件影響的缺陷則可以由“大盾”來彌補。兩者的探測信息還可以進行數據融合以提高整體的探測性能。因此,配備了雙波段雷達的“神盾”艦的綜合防空性能將遠超傳統的“大盾”艦和“小盾”艦,相當於集兩種艦的精華於一身。


日本“秋月”級驅逐艦上的雙波段雷達,大的為C波段,小的為X波段

“秋月”級的艦橋上那醒目的大小雙“盾”的確是雙波段雷達,可惜跟美國同類技術相比其水平實在難以恭維。“秋月”級的“盾”中大的是C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超過200千米,主要用於對空中目標的遠程搜索與跟蹤;小的則為X波段,用於艦空導彈的火控照射。與“正宗”的雙波段雷達比,“秋月”級的FCS-3相控陣雷達系統面臨“大盾”看不遠、“小盾”裝不高的尷尬境地。實際上這個所謂的“雙波段雷達”並非日本人本意。日本人最初打算配備國產主動雷達制導的艦空導彈,因此FCS-3系統原本只配備了C波段相控陣雷達,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上的是美國ESSM中程艦空導彈。而ESSM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FCS-3的C波段相控陣雷達無法直接為ESSM導彈提供目標照射,無奈之下日本人又補了一面X波段的“小盾”用作火控照射雷達,這就是“秋月”級驅逐艦上“雙波段雷達”的由來。可見FCS-3的“雙盾”完全是臨時拼湊、應急而生的產物,非但不值得推崇,反而應該看作是反面典型。而且FCS-3系統相當於用兩個“盾”實現了歐洲“小盾”艦一個“盾”的功能(如“薩克森”級上的APAR雷達),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成本的攀升。再加上“秋月”級沒有配備遠程警戒與搜索雷達,因此是難以支持“標準”2之類的遠程艦空導彈的,其並不具備遠程防空能力,綜合性能尚不及以德國“薩克森”級護衛艦為代表的歐洲“小盾”艦。


下雨啦16


伴隨著海戰的武器裝備升級,雖然越來越多的軍艦安裝了類似宙斯盾相控陣雷達的作戰系統,但是由於其還是屬於單一的單波段雷達,在面對傳統的艦隊防空需求是還可以,但是面對速度越來越快的反導作戰來說就顯得比較捉襟見肘了。這是因為傳統的宙斯盾雷達主要工作在探測距離更遠的C波段,不具備對艦空導彈進行主動雷達制導火控模式,戰艦需要單獨安裝火控雷達。但是宙斯盾雷達依然憑藉先進的作戰理念成為了全球主力戰艦的發展方向,該系統不光成為了美國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標配,也成為了日、韓、澳、西、挪國家戰艦的指揮作戰系統。日本第一艘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戰艦是金剛級,此後日本更是建造了更先進的愛宕級驅逐艦,而日本也在發展屬於自己的“宙斯盾戰艦”,這就是日本最新的秋月級驅逐艦,該艦憑藉裝備的雙波段雷達成為世界上第一款裝備雙波段雷達的主力戰艦,但是外界對於該艦的雙波段卻嗤之以鼻,覺得就是雞肋又是為何呢?





首先說說何為”雙波段雷達“?雙波段雷達顧名思義就是指一艘戰艦同時裝備了兩種工作於不同波段的相控陣雷達,通過公用的後臺資源管理系統整合工作,使用相同的終端、控制器、顯示器和數據處理系統,唯一不共用的就是兩個工作在不同波段的雷達天線陣面(現有技術無法實現在一個雷達陣面天線上同時工作兩種波段),所以這也是現階段雙波段雷達普遍都有兩個“盾”的原因。美國是最早提出雙波段雷達的國家,按照美國的設想,雙波段雷達主要使用一部可以看的很遠的S波段雷達和一部精度和分辨率都很高的X波段雷達組合在一起,兩個工作在不同波段的雷達可以取長補短,而且數據共享也提高了在傳統防空和高端反導之間的無縫銜接,同時因為硬件和軟件的整合也節省了資金。目前已知裝備有雙波段雷達的戰艦主要有我國最新服役的055大型導彈驅逐艦、美國反覆回孃家修復的福特號航母和秋月級驅逐艦了,美國的DDG1000驅逐艦因為成本問題還是單波段雷達,而美國才開始建造的伯克3級驅逐艦也因為成本問題將準備安裝具備雙波段模式的SPY-6雷達縮水成了只具備S波段的單波段雷達,但是保留了工作在X波段的鍋蓋天線,所以理論上算起來也算是雙波段雷達,當然只是理論上,畢竟鍋蓋天線相比固態天線性能差距很大。




而日本秋月級驅逐艦使用的是日本自行研發的FCS-3雙波段雷達(該雷達也被安裝在日本直升機驅逐艦上),該雙波段雷達並沒有採用主流的S+X雙波段,而是使用了C+X雙波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日本建造的秋月級驅逐艦雖然裝備有雙波段雷達,但是該艦的主要職責卻是反潛,次要職責才是區域防空,而且為了雙機庫反潛和適應遠洋作戰,所以其本該護衛艦的定位卻做成了噸位更大的驅逐艦。但是日本為了強化該艦的單艦區域防空能力,並沒有採用雙波段雷達最好的S+X波段而是將探測距離更遠的S波段換成了C波段,因為S波段雖然探測距離遠,但是探測精度低,而X波段則相反,所以用介於二者之間的C波段來強化中近程防空能力,再加之C波段雷達天線重量比S波段更輕有利於軍艦重心的降低和高速適航性的提高,還有就是C波段在低空和超低空偵測能力上也要比S波段更強一些,而且日本本打算為該艦配備國產主動雷達制導防空導彈的,所以也就沒必要裝備具備主動雷達制導能力的S波段雷達了,所以這也是日本為什麼將S波段換成C波段的核心原因。





但是C波段雖然看起來綜合了S波段看得遠和X波段看得清的優點,但是和正宗的雙波段雷達相比是“比上不足比下不餘”。後來因為國產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失敗,被迫換上了美國的ESSM防空導彈,但是該導彈本身就是半主動雷達制導模式,需要在末端用艦上的火控雷達提供末端雷達制導能力。這下秋月級裝備的C波段雷達又不具備末端雷達照射制導能力,所以日本又專門安裝了一部可以用作火控制導雷達的X波段雷達(小盾),這也是秋月級驅逐艦上的“雙波段雷達”的真實由來。和正宗的雙波段雷達只是名字一樣,實際操作邏輯完全不一樣。就算是和歐洲的的宙斯盾艦可以用一部雷達岔開完成搜索和火控制導相比也是雞肋般的存在。



所以仔細看日本秋月級驅逐艦的裝備的所謂“”雙波段雷達”實際上就是臨時拼湊出來的樣子貨,秋月級驅逐艦的出現也為後期各國發展雙波段雷達提供了一個現實的反面教材,同時這也是為什麼秋月級只建造了4艘的原因,所以說看似裝備了雙波段雷達的秋月級就是個典型且反面的“雞肋”戰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