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一、焦作、鶴崗主要經濟發展數據對比

近日黑龍江鶴崗市房價下跌引發人們關注。棚戶區不好位置每平米300元的價格著實讓人們大吃一驚。

從網絡輿情來看,普遍認為鶴崗這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就業不充分、人口負增長、購買力低等是造成房價低的重要因素。

想來也是,單一資源型城市一旦遇到市場變化、資源枯竭很難適應。黑龍江的雞西、七臺河、雙鴨山等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都是這個樣子。

反觀河南焦作,也是國務院明確的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但焦作的發展遠不是這們樣子。請看下錶對比:

焦作市、鶴崗市2017年經濟發展數據對比

項目 焦作 鶴崗 備註

生產總值(億) 2342.8 282.9

2017年人口(萬) 375.51 100.9

2011年人口(萬) 364.04 111.3

財政收入(億) 133.79 44.2

第一產業增加值(億) 137.33 93

第二產業增加值(億) 1394.03 87.6

第三產業增加值(億)811.43 102.3

消費品零售總額(億)784.34 136.2

固定資產投資(億) 2453.77 103.9

上市公司數量 8 0

旅遊總收入(億) 386.13 48.2

(除上市公司數量外,其它數據來自統計局年報)

焦作是1956年7月9日由焦作礦區撤區建市。鶴崗是1949年11月24日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由興山市改稱鶴崗市。此前興山市成立於1945年。

二、焦作的“城市之父”

焦作、鶴崗都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焦作比鶴崗建市晚11年,解放初期焦作市市區面積不足2.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萬,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兩座城市的差距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焦作老城區一角


除了地理上的區位優勢原因外,當地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發展理念的超前、個人素養的高低是決定發展結果的關鍵因素。

在焦作建市60多年的發展史上,雖然有歷屆市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底的傳承,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被人們稱為“焦作城市之父”的第二任市委書記張重的作用不可忽視。

張重,河南孟津人,1920年出生,洛陽第八中學畢業後,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歷任連長、政治指導員、獨立營政委、團政治處主任等職。全國解放後任伊川縣第一任縣長、洛陽地委秘書長、鄭州紡織機械廠黨委書記、省委工業部辦公室主任等職。1957年初任焦作市委副書記,1959年1月至1965年6月任焦作市委書記。

在焦工作近10年期間,張重以一個懂工業、會經營城市、建設城市有前瞻性的專家型領導和對黨的工作極端負責任精神,和市委一班人在建設焦作、發展焦作的過程中,創造了焦作飛速發展的奇蹟。被人們讚譽為焦作的“城市之父”。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焦作市區穿過

三、張重在焦作做了哪些工作?

張重在焦作當市委書記近10年,也是50多年前的事了。他在焦作究竟做了什麼,現在的人知道的很少。況且我黨的光榮傳統都是強調集體領導的作用,很少突出個人。因此,有關張重書記在焦作的工作情況記載不多。好在2007年3月,在張重同志逝世25週年之際,曾經與張重書記共事20多年,擔任過焦作市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濟源工委辦事組負責人和焦作市委副書記、市人大代主任的南嘉禾同志寫了《回憶張重》的長篇回憶,使我們可以詳細瞭解張重同志在焦作工作的點點滴滴。

(一)率先提出工作重心轉移,城市轉型發展

上世紀50年代,焦作以煤興市,又是以礦務局黨委及其機構搭建市委。市委第一書記始終兼任礦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市委領導工作重點在煤礦,政府各部門的工作都向煤礦傾斜,口號是為煤礦服務。

張重在1958年5月任焦作市委副書記時就提出焦作應發展煤業以外的工業,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他接任市委第一書記後,更是改弦更張。他認為焦作以煤興市,但不能搞單打一,要進行產業轉型,大力發展地方工業。其一,煤礦鉅額投資在地下、在外圍,長期發展不平衡,市區發展就會空洞化,難以繁榮。其二,礦工多為農民,長此下去,勢必造成城市人口就業艱難。其三,發展多種經營,繁榮城市,增加財源,間接也是支援煤礦發展。為此,他向省委提出不再兼任礦務局任何職務的請求,由市委書記處一名書記兼任礦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市委不是不管煤礦,但主要向地方傾斜。於是,撤銷市委第一工業部,全套人馬回礦務局成立煤礦黨委;撤銷第二工業部,建立市委工業部,專管地方工業。經市委研究,地方工業發展方針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立足為煤礦服務,生產群眾生活需要的產品。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焦作龍源湖公園一角

(二)圍繞服務煤炭生產和地方資源優勢,大力興辦各類企業

要辦廠,首先要解決動力和機械加工問題。為此,1959年年初,市委決定建電廠和礦山機械廠,隨後辦起了鋁廠,並依託硫磺礦生產硫酸、硫酸鋁;依託硫鐵礦生產化肥;依託石灰石建起碳酸鈣廠、電石廠;依託電石生產乙炔碳黑,建立化工一廠;依託石灰石建起水泥廠;利用豐富的黏土辦了2個耐火材料廠、3個陶瓷廠。新建的礦山機械廠承攬了煤礦的道釘、夾板等配件製造任務,並且不斷髮展壯大。新工廠不斷建設,帶動了機件設備加工業的發展,先後又建起了機械器材廠、電氣修配廠、起重運輸機械廠、群英機械廠、農業機械廠等。接著,為服務煤礦、工廠,辦起了針織廠、被服廠,生產勞動工作服、手套等產品;辦起了橡膠二廠、橡膠三廠,生產膠管、膠帶、三角帶。那個年代,人們參加勞動多,手工鞋已難以供應,張重提出建議,派人去上海學習膠鞋生產技術,於是很快辦起了橡膠一廠,生產的膠鞋供不應求。後來又利用豐富的麥草資源,於1959年建成了第一座機械化造紙廠;根據生產、生活需要,又建起了機制磚瓦廠、木器廠、衛生材料廠、酒廠、醬菜廠。每個項目開工,張重都強調實行籌建責任制,不能拖拉,並且經常到現場督導,解決問題。

產業轉型、辦地方工業,以張重為首的市委,簡直到了著迷的程度。1962年的一天,張重外出歸來,得悉謝姓老戰友來選廠址未中意要走,他立即趕到即將啟動的列車上,拽下客人說:“我領你去看個地方。”隨即來到起重機械廠察看,謝某看中了。幾天後,謝某便帶有關人員來具體協商,焦作出讓廠址、廠房、設備及在冊職工,將五機部在三門峽籌備的396廠遷來生產,這便是1963年投入生產的中州機械廠,是焦作首家軍工企業。由於焦作市委的熱情,1964年,五機部二局孫應龍副局長再來選廠,焦作讓出膠鞋廠和剛熄爐的焦南鋼鐵廠,建立了軍用光學儀器廠,內稱258廠,外稱平原光學儀器廠。同年12月,五機部要再建一個與258廠配套的工廠,焦作讓出解放區辦公地址,建立568廠,外稱豫光機械廠。1964年,市委得悉化工部要建輪胎廠的消息,張重立即派人接洽,邀來考察,承諾任選廠址、建材優先供應、生活後勤提供保障,從而順利建起河南輪胎廠。

如今的上市公司河南佰利聯、焦作萬方、河南風神、焦作鑫安(已退市)等上市公司就是由原焦作硫鐵礦、焦作鋁廠、河南輪胎廠、焦作化工三廠(石料廠)發展來的。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南水北調中線近景

(三)調整規範手工業發展

張重在基層走訪時,發現一些零星的織毛衣、修自行車的小手工業者都掛在手工業管理局門下。針對手工業管理局領導不求質量和規模的做法,張重提出必須加大領導力度,提高認識,進行規劃,調整體制。於是,市委於1962年召開了規模較大的手工業工作會議。會議首先調整了所有制體制,把升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合併到全民所有制企業的人員、設備、資金、廠房等一律退回,轉為合作社;對解放區、中站區、馬村區需要釐清的32個廠社,逐個核算清退範圍,研究了生產產品方向,重定廠名,劃歸手工業管理局管理;其次是合理解決分配和工資福利問題;第三是健全組織機構,民主選舉手工業社的理事會和監事會,城區、郊區的工業科轉成手工業管理分局和聯社辦事處,為手工業管理局和聯社派出機構並直接領導,區和街道辦事處不管工業,轉社以後廠、社三權(人、財、物)交手工業管理局管理。 解決了阻礙發展的體制、政策和領導問題,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大小企業有230多個,從業人員近1萬人,年產值1230多萬元、利潤470萬元,主要生產日用品、生活用品、農具等。手工業產品有430多個品種,740多種花色,並創有名牌。此次整頓為焦作市發展打下了基礎,以後建起的棉織二廠、三廠,化工四廠、五廠,玻璃廠,輕工機械廠均為頗具規模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其間,焦作還建成了市第二人民醫院,成立礦業學院,興辦了多所中小學及技工學校、衛生學校和多個大型商場,開通了市內公共交通,規劃了新火車站,辦起了廣播電臺和《焦作日報》,建起了焦作劇院……這都是產業轉型帶來的繁榮。

(四)抓商貿,促流通

在商貿方面,張重提出焦作市應發揮歷史上懷慶府的商貿作用與功能。“大躍進”後,工廠下馬,人員下放,商店凋敝,加之物資匱乏,街市蕭瑟。對此,張重不改初衷,有大半年時間主抓財貿。他帶著秘書整天到街上走訪調查,和財貿商業系統幹部、商店人員交談,研究街市規劃、店鋪擺佈;與財政、稅務、糧食部門領導商談,制定政策措施,出臺了減免營業稅政策,鼓勵業主出租門面房,糧食部門墊支餐飲用糧,財政部門借貸少量資金;組織餐飲業人員、修理技師歸位,整飾店鋪。經過開發,街市店鋪新增許多,日用百貨、鍋碗瓢勺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市民生活方便了許多。張重要求餐飲服務業要講特色,恢復了老字號增福軒有名的鍋貼、餛飩;恢復了特色小吃冠名,如靳賢書燒餅、張三包子、陳二眼燒雞、懷慶牛肉丸子、羊雜碎、滷豬頭肉。靳賢書燒餅成了招待客人的主食。中國京劇四團來焦作演出,名演員特意到新華街吃羊雜碎配靳賢書燒餅。為方便市民,市裡又開辦多個澡堂,特別恢復了搓背、修腳服務行當,成為一時奇聞。受到批判而絕跡的服務項目和特色小吃的恢復,是群眾生活需要,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挽救和傳承。一次省委辦公廳來人,問及張重,信口出語:第一書記抓財貿全省罕見。正是這個罕見,促進了街市繁榮。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焦作萬達廣場,交響樂團正在演出

(五)建設城市,規劃先行

焦作建市之初,僅有一條新華街、半條民主路和居民密集的民生街,而且全部是矸石路面。張重同志來到焦作時,正值市委、市人委計劃遷出民主北路舊址和進行市區建設規劃。張重同志提出了大膽設計:向東拓展解放路,南北延長民主路,黨政機關向東越河新建。

張重主張兩旁建築與道路間保持足夠距離,栽種樹木花草進行綠化。在市委常委會上,他提出解放路、民主路兩條主幹道200米寬,除綠化帶外,主路60米寬。因多數人不願接受這個設計,最終框成了現在擁擠的解放路、民主路。

在文化宮廣場(現東方紅廣場)建設上,張重主導了設計方案,廣場後面是公園。由於有不同意見,以致奠基時改變原來設計,主體建築南移了40米,公園被取消。雖然當時看來廣場氣勢不小,但如果縱深多40米,今天會更加風采。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豐富多彩的農民業餘文娛生活

公園設計方案取消後,張重同志不甘心,經過勘察,提出在規劃的市委家屬院北建公園,北至太行路,西越石河直至民主路。當時,有人提出不搞那麼大,只佔石河東岸就行了。張重同志據理力爭,指出要以發展眼光看,小了不好。說服眾人後,張重同志約分管城建的副市長多日實地考察,磋商規劃,終於設計出佔地450畝,有假山、湖泊、猴島、動物園和連接石河兩岸的以宮殿式橋頭堡牽拉鐵索吊橋的人民公園規劃圖。隨後,市裡發動市民和機關幹部義務勞動,挖土石方,栽種花木,建設涼亭等,動物也很快按計劃配備齊全,花錢不多就建成了規模不小的市民休閒娛樂場所。

張重在焦工作期間提出的城市規劃發展方案雖然由於各種原因,有些沒有完全實施,有些被迫縮小了建築規模,但經過50多年的實踐證明,張重的理念還是超前的,是完全正確的。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焦作南北主要通道塔南路一角

(六)1957年、1965年焦作統計數據對比

1957年完成社會總產值10797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500萬元、農業總產值2167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905萬元,財政收入818.7萬元。全市有52家工業企業、316個商業網點、4所中專、1所高中、6所初中、115所小學、兩家影劇院、4個衛生機構和445張醫院床位。

1965年張重離開焦作時,焦作已經初步發展成為能源、重工、化工、機械、建材、食品等工業並重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當年共完成社會總產值1585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115萬元、農業總產值1075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716萬元,財政收入1868.1萬元。全市有200家工業企業、404個商業場所、1所高校、3所中專、16所中學、179所小學、3家影劇院,147個衛生機構和1671張醫院床位。焦作的城區面積擴大了幾十倍。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河南理工大學新校區南門

此後一直到1980年,焦作的工業企業才發展到262家(據《焦作黨史資料選編》)。

四、焦作城市轉型的另一個節點:“焦作現象”的產生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引入和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特別是焦作煤炭資源的衰竭;2000年前後,焦作市的礦山、企業遇到了生存轉型難題。“焦作現象”就是焦作市委市政府在解決資源衰竭後城市轉型難題過程中創造的經驗。其核心就是以發展自然山水旅遊,代替將要枯竭的煤炭資源開發,實現社會經濟全面轉型,並取得成功的現象。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焦作新區一角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方創琳認為,“焦作現象”不僅是旅遊現象,更主要的是借旅遊促進城市職能、產業轉型的綜合現象,是多種轉型成功實施的結果。

焦作的城市轉型主要通過了“四條路徑”:一是資源開發由地下轉為地上,走綜合開發之路;二是經濟結構由“黑”變“綠”,走新型工業化之路;三是旅遊發展由溫冷變為火暴,走旅遊旺市之路;四是廢物利用由廢變寶,走循環經濟之路。

通過轉型,焦作城市性質由原來的煤礦工業城市向綜合性工業城市、山水旅遊城市、休閒宜居城市發展。

焦作的山水旅遊以前幾乎是空白。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焦作憑藉著旅遊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轉型之路,獲得了新的活力,實現了華麗轉身,在中原大地重新崛起。先後開發了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青龍峽、峰林峽等五大旅遊園區和陳家溝、嘉應觀、韓園、莫溝等十多個知名景點。五大園區共同被評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產品;“焦作山水”和“雲臺山”被評為中國旅遊知名品牌,焦作市被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 焦作與鶴崗的發展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焦作市民正在打太極拳

2017年,焦作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86.1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旅遊綜合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6.5%,比上年提高了0.13個百分點。接待國內遊客4658.6萬人次,增長11.7%;接待入境旅遊者37.3萬人次,增長3.9%;旅遊外匯收入9470萬美元,增長1.7%。全市共有A級景區14個,其中AAAAA級3個,AAAA級4個,AAA級3個。擁有獨立法人旅行社103家,星級賓館25家,其中三星級以上賓館21家,增長23.6%。

除旅遊業高速發展外,焦作的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7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實現利潤總額383.19億元,增長9.5%。其中國有控股工業實現利潤13.05億元,增長401.7%;集體控股工業實現利潤9.52億元,增長15.6%;非公有制工業實現利潤360.61億元,增長6.3%。

2017年年末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767家,其中超50億元企業14家,超百億元企業2家。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兩座城市的發展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歡迎大家留言。

(注:上市公司數量鶴崗在百度上搜不到,歡迎大家提供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