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探索億萬年前往事,他翻譯無字史書30年

“一塊化石意味著一個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一個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在古生物學家周忠看來,自己的責任,便是根據有限的線索還原歷史,重建生命之樹。

高中時,一本《化石》雜誌帶領周忠和走上了古生物興趣之路。1982年,他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1989年考入中科院,後又在美國獲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系博士學位,同時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周忠和的求學之路,始終同化石考古緊密相關。

雖為我國著名古鳥類專家,周忠和的重大發現卻是從魚類化石開始的。1990年,25歲的他與兩位研究人員發現長江白鱘祖先的魚類化石,卻找到了兩塊珍稀的鳥類化石。這兩塊化石後被證明距今1.2 億年左右,是迄今為止已知的類似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鳥類化石,其中一件被命名為“華夏鳥”,這一發現填補了白堊紀早期鳥類演化史上一個長期的空白。

從那時起, 周忠和轉向中生代古鳥類研究,一研究就是近30年。“我夢見最多的就是找到好的化石。”隨著研究成果逐漸增多,榮譽接踵而至,周忠和卻依然每天只和冰冷的石頭打交道,樂此不疲。辦公室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化石、標本,跑到窮鄉僻壤的地方尋找化石,熬夜通宵做研究……科研之路雖有些枯燥,但他總能從中找到樂趣。他還承擔過世界著名的熱河生物群課題研究,並組建了中國古生物界著名的“遼西隊”。

走上科研之路後,周忠和發現大眾對古生物也頗有興趣,此後開啟了自己的科普之路。與此同時,周忠和及他的團隊還不斷在呼籲化石保護,譴責化石走私,還曾與同事一起成功將走私出國的“古盜鳥”化石追回中國。那些記錄在化石中的生命往事,永遠牽動著這位學者孜孜求索的心。


周忠和:探索億萬年前往事,他翻譯無字史書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