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參加課外培訓太多,可能透支影響將來的發展?你怎麼看?

葉之雄鷹


個人覺得課外培訓主要是鍛鍊孩子的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把所有知識一股腦的堆給孩子,孩子反而會產生厭學的思想。這樣會拔苗助長。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可以給他們樹立一個心中的偶像,如果你想往哪方面引導,比如鋼琴,可以給他們看某些鋼琴家的表演,讓孩子們心中產生崇拜的心思,那學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小孩們的精力有限,個人覺得讓小孩感受到童真,童年的快樂是最好的。不要讓孩子還沒有經歷過童年就要進入到大人們搶跑的競賽中了。雖然這個社會沒辦法,逼著你要為孩子考慮,可是你覺得逼迫自己孩子學這麼多東西,真的算得上是父愛嗎?


幸福一世love


小孩參加課外培訓太多,可能透支影響將來的發展,我同意你的觀點。

我分享一個我在網絡上看到的武漢一位母親給自己上小學墳孩子課外培訓班的故事。

武漢有一位母親,給自己上小學的女兒在半年之內報了七個課外興趣愛好、補課培訓班,雙休日安排的滿滿的,有時一個上午或下午,要參加兩個課外班半年之後,女兒一隻眼睛視網膜脫落,眼睛嚴重近視,而且從事女兒對課外補習班有了恐懼心理,一聽要參加課外培訓就緊張。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家長非常焦慮,把自己的焦慮投射給孩子;家長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意見,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這樣做不僅透支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響當下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如果家長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臆想辦事,孩子可能會出現厭學心理,得到的是事與願違的結果。


老左心理工作室


有道理。

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人孩童時接受了魔鬼式的訓練,這首先基於孩子自身強烈的興趣和非凡的意志力。

對於過多課外培訓的孩子,他們的身心接受的高強度的訓練,如果不當,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厭學,甚至厭世,性格扭曲,這結果是令人惋惜的。這種行為是應該立即停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作為第一老師,首先要像伯樂一樣,辨識孩子的潛在素養,能力發展方向。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陪伴,觀察很重要。通過設計的遊戲活動發展孩子的心智,同時全面引導並進行比較,找準孩子的興趣點,最優潛力方向,然後著力培養。而不是盲目攀比,胡亂花錢,剝奪孩子自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揠苗助長的故事都明白,但很多時候,家長們都缺乏靜候花開的耐心。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尊重孩子。嚴與愛結合,加上科學的培養,孩子才能順利成長。

另外,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提高自身素養,熱愛學習,做品行端正的人,這些都無聲地教育孩子。



鳳凰36402


我是不贊成小孩太多課外培訓,選擇一兩個項目即可。

孩子的童年原本是天真快樂的,可現在,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便讓許多孩子失去了童年該有的樂趣。

一個人的成就需要具備很多條件的,只沒重成績未來並不一定有所建樹,再好的起跑線,沒有品格,沒有機遇,沒有一直努力奮進的毅立都會白搭。


狹縫裡透過的陽光


近期正在讀盧梭的《愛彌兒》,借用書中的一些觀點,來談談對此事的看法。

贊同盧梭的觀點,孩子的教育,還是應該以釋放孩子的天性為主,但這並不是某些人認為的“散養”模式。對孩子的教育是必須的,不應該放任自流。教育應以孩子的承受能力為依據,而不是以父母的意願為主。

至於多寡,仍是以孩子的興趣及承受能力為主要標準,如果孩子學得很輕鬆,那再多都不算多;相反,如果孩子學得很辛苦、很吃力,那就有拔苗助長,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擔,使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厭學,其結果自然是得不償失。

我是原老師,專注於小學生全科輔導,歡迎與更多家長或同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


原老師課堂


前幾天跟孩子聊他的教育問題。

我說,很多家庭,或者大部分家庭養孩子,是以高考為終極目標的。他們的策略就是拼高考,高考之後怎麼樣?是沒有預算的。所以,考上大學之後,很多孩子是沒有目標的,沒有目標,就沒有行動,就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拼高考,補習班是最好的手段。所以他們大部分時間會花在補習班那裡。

以高考為終極目標,終極目標完成了之後,人就會很茫然。人茫然嘛,將來的發展,受影響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我跟我的孩子說,我對你的培養,對你的期望,當然不會像他們那樣,以高考為終極目標。培養一個孩子,我覺得,對他的技能的培養,應該是畢生的。所以,我的孩子,多才多藝,有不少的技能。

每個家庭,養孩子的方法,目標都不一樣,很難說,誰對誰不對。就長遠而言,還是多學兩門手藝,會活得好一些。


春暖花開003


可以滋養內心,可以跨界整合

站在心理學角度看

還不一定,小孩參加太多校外培訓,如果是一種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滋養他的內心。那是一種享受。

一個小孩在小時候得到的了滿滿的尊重和愛。

這種尊重是尊重孩子的感覺感受被接納被愛。

小孩在學什麼都是先從培養興趣開始入手,什麼是興趣,是小朋友樂在其中。

而其中的興趣愛好都有內在的聯繫,我學這個是培養專注力,而我的專注力是為了滋養我的另一個主愛好。

我學另一個是為了從那裡得到靈感。

所以有些大師在想做成一件事時,這件事被卡住了,就從別的地方串個門兒,找靈感。換角度考慮問題。

因為思維方式和對事件都是全身心投入。

結果遍地開花。

前提是孩子喜歡或者引導得好。

可以練出兩個:滋養內心,多角度跨界整合


張聰的心理學


只能說要(因材施教)一切不可強求,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們喜歡的才會去努力學習,而不知道累,還會事半功倍,孩子不喜歡的即使去了也不會學的太好,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自己沒完成的夢想叫孩子為你實現這樣就太自私了,一切順其自然,家長能做到的就是正確的引導,孩子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要走家長們沒走完的路,他們有自己想走的路,家長只需要幫他們順利的走上自己正確的人生之路就可以了。


草原風情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

儘管父母孩子一百個不願,費財費力,經濟社會逼成這樣的……苦了孩子們


夢幻世界7320


天子重英豪,文章叫而曹,萬邦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