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本報記者 蒙進煌

在來賓市興賓區,美如花園的生產廠區,顛覆了人們對碳酸鈣產業“揚塵滾滾”的固有印象;在合山,由國企改制升級的“鈣企”見證著碳酸鈣產業發展歷程;在武宣,熱火朝天的港口碼頭建設,將為碳酸鈣產業升級提供完備的物流服務;在忻城,一家家石材企業忙於切割、打磨大理石板材……

來賓市日漸發展壯大的碳酸鈣產業,令人矚目。近日,記者深入貨運碼頭、生產車間、港口工地蹲點採訪。

時間倒退六七十年,石山就是石山,不長草木,不能種糧。如今,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石山豐富的碳酸鈣資源,發展成為來賓的新興支柱產業。該市以資源換產業,力爭到2020年實現碳酸鈣(石材)產業產值超百億元,打造“中國碳酸鈣之都·非金屬新材料產業示範區”。

做新做活“石頭經濟”

在合山市,當地老人猶記得,以前村民所使用的石灰建材,要經過煅燒、浸泡,加工現場煙塵滾滾。如今,碳酸鈣生產技術踏上了先進科技之路。

華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區,工人通過一臺電鏡設備,監控高溫鍋爐裡碳酸鈣晶體形貌,以便根據客戶需求調整產品規格。記者看到,空氣過濾設備的出口正冒出縷縷青煙,煙口周邊綠樹蔥蘢,樹葉上看不到粉塵。

該公司總經理陸華昌介紹,這是經過脫硫和除塵後的清潔氣體。不僅如此,公司還實現了生產廢水“零排放”目標,廢水經過7個沉澱池消納後,被循環回收利用。

碳酸鈣產業常被貼上“高能耗”“高汙染”標籤。但來賓不走“先汙染後治理”老路,堅持走一條綠色、循環、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位於興賓區的小平陽碳酸鈣產業園,是該市五大碳酸鈣產業基地之一。廣西匯賓鈣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園區的龍頭企業。

行走在廠區,鮮花綻放,綠草如茵,辦公區窗明几淨。在車間,反應罐排列如矩陣。各個罐體之間,是碩大的管道相連接。工人介紹,碳酸鈣原料在封閉的生產系統中流動,減少了揚塵,降低了環境治理成本,大幅提升了產能。

如今,來賓市越來越多的碳酸鈣生產企業自覺改進傳統生產方式,減少“跑、冒、滴、漏”現象,追求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融入全區產業佈局

在武宣縣,當記者以“石頭”指稱碳酸鈣資源時,當地人一聽就急了:“這不是石頭,是特產,是武宣的特產。”

不是所有的石頭都叫“碳酸鈣”。在被譽為廣西“白雲石之鄉”的武宣縣,白雲石儲量達100億噸(60.6億立方米),佔廣西儲量的90%。目前,白雲石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發展之路日漸明晰,逐漸建立起循環產業鏈。

目前,該縣正謀劃發展碳酸鈣應用產業,實施“碳酸鈣+”行動計劃,打造金屬鎂、碳化硅、藍寶石晶體材料及下游光電子製造業產業鏈等。

自治區提出打造千億元碳酸鈣產業,來賓市主動對接,積極融入全區碳酸鈣產業佈局。

該市提出發展百億元碳酸鈣產業的規劃,除了資源優勢,底氣還來自於日益便利的交通優勢。

地處桂中,物流便利,來賓市在發展通用航空、商貿物流等方面大有可為;該市還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電力體制和環境服務業等改革試點,大工業區域電網的投產運行,為工業用電大幅降低成本。

2018年,該市成立碳酸鈣產業領導小組,出臺政策文件,編制發展規劃,規範項目引進。“力爭到2020年,實現碳酸鈣(石材)產業產值超百億元,規劃2025年產值達350億元,形成碳酸鈣生產、加工、研發、應用全產業鏈生產體系。”來賓市副市長梁琰說。

直供大灣區企業

汛期將至,黔江水每天都在悄然上漲。

來賓港武宣港區龍從作業區建設工地,挖掘機、推土機、打樁機機聲轟鳴,數百根水泥柱樁基已經紮根水岸。

“最臨江的一排樁基,要在水上來之前完工,不然就影響施工了。”項目負責人介紹,該港口碼頭建成後,直接受益的將是武宣縣諸多碳酸鈣企業。

在武宣縣碳酸鈣轉型升級產業園內,數家企業也在忙於平整土地,開建廠房。看準日益向好的水運環境,桂明鈣鎂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把生產線搬了過來,於去年底入駐該園區。公司總經理劉桂紅介紹,新的生產線7月份投產,明年6月達到年產40萬噸的加工生產能力,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000萬元。

對碳酸鈣生產企業而言,運費是成本“大頭”。該市利用好珠江-西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水域交通優勢進行產業佈局,讓碳酸鈣產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的下游產業企業。

目前,該市探明碳酸鈣礦產資源量約580億噸,現有來賓港區、象州港區、武宣港區、合山港區、忻城港區等5個港區共52個泊位,總吞吐量突破5000萬噸,千噸級船舶可直航珠三角。大藤峽水利樞紐蓄水後,直達粵港澳的船舶通航能力常年可達到3000噸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