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開“八座大山”,讓基層減負輕裝前行!

搬開“八座大山”,讓基層減負輕裝前行!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發出《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 通知圍繞為基層減負,從整治文山會海、改變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完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通知的出臺,讓廣大基層幹部們看到了希望,自然是紛紛點贊。為基層減負,根本在於根除解決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這個當前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只有堅定決心、持之以恆,精準解決問題,才能實現“真減負、減真負”。

一是減責任之“負”

管理學有一句話:對失敗的容忍是激勵創新的必要條件。從基層的實踐來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有探索難免就會有失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然而,現實中一些幹部顧慮增多、動力減弱,出現了多幹多錯、少幹少錯、不幹不錯的消極心態。可以說,為想幹事的人撐腰,為敢擔當的人鼓勁,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強調切實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絕大多數幹部都渴望在廣闊基層施展拳腳、幹出一番事業,減責任之負,必將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不斷湧現。


搬開“八座大山”,讓基層減負輕裝前行!


二是減本子之“負”

這次通知明確中央印發的政策性文件原則上不超過10頁。文件數量少了,但這不能只是字數上簡單的減少,而要是內容上的精簡。鄧小平說,周總理四屆人大的報告,毛主席指定我負責起草,要求不得超過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務。五千字不也很管用嗎?除了控制文件的數量,壓縮轉發性文件,減少會議材料,同時也必須在文件的篇幅上做文章,縮短文件篇幅,要提高文件質量,增強文件的政策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這就要求廣大幹部更加善於調查研究、統籌規劃,力求文件內容直奔主題、言之有物,避免講大話、空話、假話,找準落實工作任務的高效辦法,精準傳達,避免出現“補充性”文件。


搬開“八座大山”,讓基層減負輕裝前行!


三是減會議之“負”

會風不是小事,會風折射黨風政風,影響社會民風。減一時之負易,除會風之弊難,多年來,領導幹部早已在“會海”中形成思維慣性。改會風,必須打破思想禁錮,提倡精簡高效,會議不在長,貴在有內涵,話不在多,貴在有亮點;改會風,必須堅持脫稿講話,脫稿講話考驗的是一個領導對真實情況的掌握程度,體現的是一個領導的工作態度;改會風,必須提倡清新簡樸,不鋪地毯,不擺花瓶,不擾民。同時,在落實過程中要避免搞矯枉過正,開短會、講短話,精神傳達不到位、程序落實走了樣,導致工作搞“返工”等此類“變相”落實,問題老的沒去,新的又來。

四是減重複之“負”

《人民日報》2017年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名鄉鎮政法委副書記一年開了280多場會。不少會還是重複開,中央出臺一個文件、部署一項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開到縣一級,接下去省、市、縣結合實際貫徹落實,又是分別貫徹落實的會議,算下來,有的基層幹部同一主題的會要開四遍。開會無可厚非,但陷入“以會議代替落實”的怪象,則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零碎敲打”不如“化整為零”,上級部門應加強溝通,打好配合,“化整為零”,理清議程、多開套會,讓基層幹部參加一次會議,就能學習多項上級精神、接收多項工作部署,不僅能節省基層幹部的時間,而且有利於基層工作的統籌安排、協調推進。


搬開“八座大山”,讓基層減負輕裝前行!


五是減講評之“負”

不知從何時起,無論大大小小的會議,只要有主持人的會場,在會議結束的時候,總是存在一個“總結講評”的環節。一般的套路無非就是講講剛才領導或者授課人講了什麼,然後我們要怎麼做,最後再叫與會人員掌聲感謝一下。事實上,大部分“總結講評”的內容以空話、套話居多,並無實質性內容,更談不上提綱挈領了,讓人聽了味同嚼蠟,實在是“坐不住”。如同在會場稱呼領導並冠以“尊敬的”,這些會議上的“繁文縟節”,正是形式主義的典型之一。它不但助長了吹捧之風,消解了黨內關係的嚴肅性,同時也會對黨群關係和黨的整體形象帶來負面影響,不利於黨員幹部作風的轉變。

六是減檢查之“負”

“三天一小檢,十天一大檢,不是在接受檢查,就是在準備迎檢”。精準扶貧要迎檢、創城工作要迎檢,像走馬燈一樣,有時候一天要接待五六波。特別是那些被當做榜樣的示範點,動不動就有人來考察,基層幹部許多精力都耗費於此,服務民眾、幹實事的時間就得打折扣。督查檢查,是推動工作和抓好落實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對各種形式的督查檢查、考核評價進行“整合”“瘦身”“提質”,堅決撤銷形式主義、勞民傷財、虛頭巴腦的督查檢查考核事項。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合理設置指標,體現差異化要求,不能工作剛安排就督查檢查、剛部署就進行考核,不能一味要求基層填表格送材料。

搬開“八座大山”,讓基層減負輕裝前行!

七是減提前量之“負”

在對會風的種種控訴中,其中每次開會時間的提前量,最是讓廣大基層幹部苦不堪言,難以忍受。一名鄉鎮基層幹部講到,“每次參加會議,市一級已明確入場時間,可縣一級卻怕大家遲到,要求提前10分鐘入場,最後到我們基層鄉鎮又提前10分鐘入場。會還沒開,就要白等20分鐘!”如此以來,往往容易出現級別越高的會議,提前量時間越多,大家就等得越久。開會打提前量看似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實則是形式主義的表現,成百上千的人提前二三十分鐘集中到會場,在屏幕前恭候領導,這是對基層的不尊重,反映的是各級作風的不實。會風的轉變需要正規化,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帶頭準時入場,中轉機關要把握好時間,開會提前量不得層層加碼。

八是減工作群之“負”

人民網在3月25日刊發的《累!某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有32個工作群》一文中,寫到中部某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郭某,加了32個工作群,“市裡的、縣裡的、局裡的、條口的,看不過來。有時候怕漏掉重要消息,不得不隨時‘刷屏’,一條條翻下來,累得眼睛發乾發澀,‘刷完’才算安心”。工作群建立的目的本是提高效率、節約資源和減輕工作負擔,然而目前的狀況卻是工作群氾濫,是形式主義的變種、官僚主義的延伸,成為基層工作人員的一種新負擔。要知道各種工作群只是工作手段,不是工作本身,不能代替調查研究,不能代替與人民群眾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更不能代替工作實效。多到現場看,多見具體事,多聽群眾說,更多關注改革發展、政策落地情況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


搬開“八座大山”,讓基層減負輕裝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