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无感,干部不满”怎么破?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是当前基层治理中面临的某种困境,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策的制定或执行存在问题。政策本身如果存在问题必然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感及反弹,自不必赘言。相对来讲,有些政策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操之过急、脱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威信影响可能更大,尤其需要我们警惕。在我国的“压力型体制”下,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难免强调“讲政治”,经过了层层部署、层层加压的阶段,并且很多采取签订责任书、制定任务表、与考核评定挂钩等措施,这固然能够确保相关部署的迅速落实,形成强大的声势和动力,但在层层压力之下,也很容易忽略掉基层真正的声音。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预见到从基层村(社区)到镇街、县市乃至省部级层面,相关的反对及质疑一定曾经传递到某一层级,但最终因为政策压力大,而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千难万难抵不过一句“要讲政治顾大局”,造成工作虽然做了,但群众意见很大。(如前些年在我国北方各省市因“煤改气”出现的“用气荒”、“用电荒”等问题,一度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第二,干群关系基础的变化。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干部过去确实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发动群众,有着密切的干群关系,但这是建立在两项前提的基础之上的:一是干部确实有做群众工作的意愿和精力,前者属于观念、思想层面,可以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但关于后者,在当前基层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很多岗位早就“996”的情况下,基层干部已经很难有精力深入细致地去做群众工作了。二是基层群众处于“熟人社会”——确保干部只要能够与部分群众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纽带”或“桥梁”作用,实现对大多数群众的辐射带动,但现在,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熟人社会”瓦解,哪怕基层干部影响再多的群众,也只是沧海一粟,转眼就消失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了。

第三,国家治理结构转变的阵痛。我们一直强调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要变过去的“人治”为“法治”,在这样的前提映照下,“群众工作”中很多以前惯用、好用的“感情牌”、“实惠牌”,渐渐变得束手束脚、不再好用,只能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口惠而实不至”。另一方面,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的建设仍然滞后,老百姓之所以“信访不信法”,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信法”成本太高、收益太低,需要连斩“司法公正”、“执行顺畅”、“高效快捷”等五关六将,相比而言,“信访”确实比“信法”管用和快捷,有切切实实的实惠。应该说,我们现在正处于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的“阵痛期”,但用什么方式、以什么原则来应对这些“阵痛”,将很大程度影响我们最终的“转型方向”。

因此,真正破解“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即抓细微、又谋长远:

其一,继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二,切实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工作部署,让基层干部有精力、有时间真正走进群众、接近群众,聆听群众的真实想法,密切干群关系。

其三,在开展基层治理中,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应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真正推动国家治理法治化进程,推动公民社会建设,坚决做到依法执政、公平执法、公正司法,真正变“人治”为“法治”,在国家权力与群众需求间搭建新的关系、构筑新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