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圈養大熊貓繁殖野化:從“兩情相悅”到迴歸自然

中新社四川阿壩4月25日電 題:揭秘中國圈養大熊貓繁殖野化:從“兩情相悅”到迴歸自然

作者 王鵬 安源 嚴易夢

“吃飯了!快過來了!”隨著飼養員幾聲吆喝,一群大熊貓幼仔朝著草坪奔來,隨後把臉埋進奶盆大口喝起來。4月下旬,位於四川省阿壩州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簡稱研究中心)神樹坪基地內,去年出生的幼仔正茁壯成長。眼下正是繁殖季節,再過幾個月,這裡又將迎來一批新成員。

作為中國的“國寶”、動物界的活化石,大熊貓以其憨態可掬的形象被人們喜愛,其人工種群的繁殖野化也一直富有“神秘色彩”。近日,記者探訪研究中心各基地,揭秘圈養大熊貓繁殖野化的全過程。

揭圈养大熊猫繁殖野化:从“两情相悦”到回归自然

圖為享受美食的熊貓寶寶。安源 攝

神樹坪基地繁育場的監控室內,處於發情期大熊貓的生活狀態直接顯示在大屏幕上。該基地動物管理部部長李果告訴記者,大熊貓配對是一個“兩情相悅”的過程,“一隻雌性大熊貓的旁邊各挨著兩隻雄性大熊貓,通過觀察雌性向哪邊活動得多,同時識別它們交流時的叫聲,就可以判斷哪兩隻‘相戀’了。”

據李果介紹,“熱戀期”的大熊貓經過一至兩天的單獨相處便可完成配種。接下來,工作人員通過B超檢查、激素監測、行為觀察(減食、活動量增加)等手段判斷其是否懷孕。最後經過孕期120至130天的細心照料,便能迎來大熊貓幼仔的出生。

“僅2018年,就有31只幼仔在這裡出生。”李果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研究中心圈養大熊貓種群已達285只,佔全世界圈養種群的近60%,建立了世界上人工種群個體數量最多、遺傳結構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養大熊貓種群。

“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這樣的密集產仔是想都不敢想的。”李果回憶,當時為提高大熊貓種群數量,大熊貓專家們迎難而上,開啟了“提高大熊貓繁育力”的研究,最終經過多年努力攻克了“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等問題。

不過,並非所有的大熊貓幼仔都會在神樹坪基地繁殖場出生並被圈養,少數幼仔將在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簡稱核桃坪基地)出生,接受長達兩年的“母獸帶仔”野化培訓,最終迴歸自然。

核桃坪基地負責人吳代福告訴記者,“母獸帶仔”這一概念提出於2010年,“就是讓有野外生存經驗的母獸在野化培訓圈內產仔,在不直接接觸人和人工食物的前提下,使幼仔從出生起就跟隨母親在半野化的環境中鍛鍊生存技能、積累生存經驗。”

“野化培訓分為兩個階段,分別對應生存環境中面積大小不一、擁有野生動物數量不一的兩種山林。”核桃坪基地動物管理部部長劉曉強說,大熊貓幼仔長到一歲多開始食竹時,經過能力評估測試,工作人員會將更優秀的個體轉移到更高、更廣的山林接受更大挑戰,以確保最終放歸的大熊貓在同齡一代中身體素質最好、野外生存能力最強,從而提高放歸成功率。

“放歸後長期的監測結果證明,經‘母獸帶仔’野化培訓的大熊貓在野外均能較好地適應當地氣候、地形、植被、竹種等環境獨立生存。”劉曉強介紹,目前先後有11只人工繁育大熊貓經過科學野化培訓後放歸自然,其中有9只在野外存活。

“野化放歸對拯救大熊貓孤立小種群,改變其瀕臨滅絕的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劉曉強透露,目前核桃坪基地有5對大熊貓正在接受野化培訓,未來研究中心還將考慮大熊貓異地放歸,突破圈養種群遺傳多樣性這道瓶頸。(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