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年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發布了《201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報告指出,2018年是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年。

報告主編、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陸紹陽介紹,《201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針對2018年度電影創作的評價,該報告從導演、表演、美術、攝影、聲音、動畫電影創作及海外影響力等多角度對2018年度中國電影作出了整體評價。

現實主義道路越走越寬

報告指出,一批現實主義創作風格或者具備現實主義美學特質的影片,不僅在反映現實的深度上有所強化,而且在藝術表現的完整度和觀眾的接受度上也都明顯提升。經過10多年電影產業改革的積累,生產者和創作者們更加自覺地尊重電影規律和創作規律,而觀眾也更加自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優質電影。

從這個意義上說,2018年是一箇中國電影的大年,也是一箇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創作的大年,甚至也可以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成果之年。

“2018年中國電影創作最重要的收穫,是主流現實主義電影的出現。”報告主編、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表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些主旋律作品中的所謂現實主義,往往由於概念化、符號化、套路化現象明顯,缺乏與現實困境、現實境遇、現實生活的內在聯繫,很難為觀眾普遍接受。而一些關注底層和邊緣生活的所謂現實主義,則往往又難為主流文化包容。既能表現社會向上向善向前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又能得到觀眾普遍認可和產生廣泛共鳴的現實主義作品,一直是國產電影的難點和痛點。

而在2018年,終於出現了既表達了主流價值觀也獲得主流市場認可的主流現實主義電影。“主流的現實主義,不僅讓我們想起生活,而且讓我們看得見‘應當如此’的生活,它不讓人灰心喪氣、怨天尤人,而是讓人昂首挺立、自強不息。這也是世界各國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的共同特性。”尹鴻說。

報告還指出,2018年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不僅體現在出現了主流現實主義代表性作品,而且還出現了多種不同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品,它們用不同的修辭方式、藝術表達方式,表現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急劇變革時代的普通人的關注,對大時代舞臺上小角色的關注。正是這種多樣化的現實主義格局,使得這一年成為名副其實的現實主義電影大年。

2018年裡,出現了《找到你》這樣關注城市女性和農村女性命運的女性現實主義作品,《江湖兒女》這種將紀實與象徵性融合在一起的史詩性的現實主義作品,《無名之輩》這種具有黑色幽默特點的荒誕現實主義作品,還有《暴裂無聲》《狗十三》《阿拉姜色》等,都體現了不同風格的現實主義特徵。報告稱,這些作品展示出國產電影現實主義道路似乎“越走越寬”。

出現“寓言創作”傾向

陸紹陽表示,一個時代的急劇變化,有時候會使得相對封閉的線性的戲劇性故事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遠遠不足以表達出人們對現實體驗和認知的豐富性和深刻性。這種時候,往往會出現一種通過寓言形態去更形而上地概括時代、社會、人性的創作傾向。

“這些電影都不滿足於敘述一個結構完整的戲劇性故事,也不滿足於塑造幾個傳奇性的人物,而是試圖通過假定性、符號性,去概括更宏大的人性、民族、社會和歷史,去表達更加抽象的藝術主題。”陸紹陽說。

報告指出,2018年的中國電影創作,出現了一個寓言體現象。《邪不壓正》《一出好戲》《動物世界》《無名之輩》《江湖兒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媽》《影》等都集中體現了鮮明的寓言創作傾向。

報告稱,有一類寓言體電影是通過個體的成長和情感經歷展開對宏大歷史的講述,既追求歷史感,又追求主題的深刻性和反思性。《邪不壓正》雖然以盧溝橋事變之前的北平作為歷史背景,但導演姜文希望傳遞的並非對歷史的精確描摹,而是借用歷史抒發自己的感悟,這種對於歷史的敘述,是一種隱喻性、寓言式的。紀實風格的《江湖兒女》中,巧巧在出獄之後發現斌哥和江湖都已經改變後的無奈,正是藉助個體寓言了時代,體現和呼應了人們關於生若浮萍的真實生命體驗。

對此尹鴻表示,2018年中國電影的這種寓言體現象,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電影人對電影認知的昇華: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一種商品,也是一種藝術形態,表達我們對於現實和歷史、社會和人性的認知深度和表達深度,表達我們對現實生活和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和終極關懷。

“雖然這類電影還沒有完全成熟,也不是最大眾的‘快餐電影’‘爆米花電影’,但它們的出現以及相當一部分觀眾對這類影片的認可,都使得中國電影大大提升了表意空間和藝術空間,也提升了中國電影的審美境界。”尹鴻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