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如何滅亡的?

勇敢的心187384339


曾經在人類歷史上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的滅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深刻的內部分裂,二是致命的外敵入侵。



首先,內部分裂逐漸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滅亡。

實際上,從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去世開始,內部分裂的種子就產生了。默罕默德去世之前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默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的追隨者,認為先知已經私下指定了阿里做繼承人。但是,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伯克爾等人,卻主張按照先知生前的慣例進行推舉,並表示先知去世之前實際上已經推薦阿布·伯克爾為提名人。最終,阿布·伯克爾成為第一任哈里發,埋下了不和的種子。後來,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陰謀詭計登上哈里發的寶座,並殺死了阿里的小兒子侯賽因,引發阿里追隨者即什葉派的奮起和反擊,從而引發了貫穿阿拉伯歷史的激烈內鬥。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殘酷鬥爭,是導致阿拉伯帝國最終分裂和滅亡的一條主線。



導致阿拉伯帝國滅亡的另一條主線是聖門弟子後裔跟執政集團之間的爭奪。聖門弟子是首批批追隨穆罕默德加入伊斯蘭教的人,也是最早陪伴在先知周圍的左膀右臂。這批人在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隨著後來哈利法的產生由推舉轉變為強權和詭計,聖門弟子及其後裔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引起了這一精英群體的強烈不滿和激烈反抗。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斷的擁兵自重,反抗阿拉伯帝國的政權統治,嚴重動搖了阿拉伯帝國的執政根基,為阿拉伯帝國的分裂和滅亡埋下了禍根。



阿拉伯帝國分裂和滅亡的另一條主線是部落之間的鬥爭。穆罕默德生前通過自己的崇高威望降服了很多偏遠的部落勢力。先知去世後,這些部落勢力爭權不成開始進行分裂鬥爭。不僅如此,不管哪一位哈里發上臺執政,都面臨著自己所在的部落和自己母親所在的部落與其他部落之間的權力爭奪問題。這些部落聯盟之間的爭奪,沉重的打擊了阿拉伯帝國的團結和統一。

其次,阿拉伯帝國的最終滅亡,源於蒙古的野蠻入侵和滅絕政策。

在蒙古崛起和西侵之前,阿拉伯帝國實際上已經四分五裂了。蜷縮在巴格達的阿巴斯帝國哈里發已經權力很小了,很多穆斯林的割據勢力擁兵自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在這種背景下,蒙古人的入侵給了他們最後的致命一擊,徹底葬送了阿拉伯帝國的生命。



阿拉伯帝國軍隊勸降不成,強行攻破巴格達以後,將阿拔斯帝國末代哈里發及其王族成員裝進口袋,任由戰馬踩踏,踏肉成泥。巴格達城內血流成河,屍臭沖天。蒙古人將蒐集來的金銀珠寶裝上馬背,揚長而去,阿拉伯帝國徹底宣告結束。


高尚濤


誠邀,如題。古代生產力低下,由於交通不便,帝國能夠控制的領土實際上是有限的。故而在古代歷史中雖然國家很多,但是領土橫跨歐亞非的大國卻寥寥無幾,很幸運,阿拉伯帝國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其實大致就是以前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誕生於632年,是繼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之後,又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強大伊斯蘭帝國,在蘇丹的帶領下,阿拉伯帝國疆域在公元八世紀達到極盛,其東起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是與東方出於開元盛世的大唐並稱世界二雄的國家

如此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是如何滅亡的呢?——民族矛盾和內部割裂

由於蘇丹強行推行伊斯蘭教,很多阿拉伯帝國的佔領地其實很不太平,在公元8世紀70~80年代的蒙面人起義、816~837年的巴貝克起義和869~883年的辛吉起義,給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衝擊。到10世紀中葉,王朝實際控制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區域。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巴格達,哈里發失去了一切世俗權利,只保留了宗教首領的位置。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帶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拉伯帝國遂亡。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阿拉伯帝國,從632年穆罕默德帶領信徒佔領麥加後統一阿拉伯,帝國建立,到1258年蒙古大軍攻入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享國祚600多年。想當年,十字軍東征沒有滅了阿拉伯,穆斯林起義沒有滅了阿拉伯,倒是遠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騎著小矮馬把這個神聖的帝國給剿滅了。

圖為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勢力範圍。

1206年,鐵木真推舉為蒙古大汗,尊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建立,隨後開始了吹枯拉朽的東征西討,先是3次進攻西夏,党項人被打服,又征伐金國,幾次南下打到汴京後,蒙古大軍的主力轉向西邊,對準了中亞的花拉子模國,僅抵抗半年國破,札蘭丁王子帶領著最後殘餘覆沒於印度河畔,幾年間蒙古大軍踏遍中亞,打到印度、伊朗、俄羅斯邊境,1227年因成吉思汗病逝,蒙古大軍收兵結束遠征,但平靜的表面下是波濤滾滾征伐風暴。

花剌子模國信奉拜火教,人死後屍體要放在一個叫寂寞塔的高處,鳥吃完肉後骨頭收斂裝罐紀念,圖為阿姆河畔的寂寞塔。

1251年蒙哥繼位,1256年蒙古令旭烈兀統率大軍,渡過阿姆河向阿拉伯帝國挺進,途徑當年的花拉子模國時,短暫的20年寧靜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的大小國,被掃蕩的一乾二淨,然後建立伊利汗國,下一個目標就是巴格達了,劍鋒直指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

圖為12世紀安達盧斯字體的《古蘭經》。

1258年1月蒙古大軍包圍巴格達,當時旭烈兀有個老婆是穆斯林,阿拔斯的哈里發想通過她來談判停戰,但被旭烈兀拒絕,阿拔斯又向蒙古大軍提出警告,哈里發是全宇宙穆斯林的領袖,如果殺了哈里發,將受到真主的懲罰,旭烈兀對此置之不理,2月10日蒙古軍破城巴格達,哈里發率官員前來投降,但為時已晚。

圖為薩邁拉大清真寺,阿拔斯王朝時期的產物。

整個巴格達開始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蒙古軍在城內燒殺搶掠7天,被害人數超十萬,珍貴藝術品、建築、書籍被焚燬,到處廢墟,遍街屍體。不過景教在之前跟旭烈兀打過招呼,在巴格達的景教人員和建築受到優待,沒有被破壞,2月20日,阿拔斯的末代哈里發穆斯臺綏木被裝在麻袋裡,被蒙古騎兵踏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圖為旭烈兀,阿拉伯人的噩夢,最遠打到匈牙利,創建伊兒汗國,圖為旭烈兀與脫忽思哈敦。

阿拉伯帝國看似蒙古帝國給滅的,其實阿拉伯的滅亡有很深的內在和外在因素,首先內部分裂,雖然橫跨歐亞非,但因種族不同、信仰不同,這個帝國統治是有名無實的,內部又有許多新的教派,培養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將帝國撕的七零八落;其次外部的入侵和征服,先後有波斯人、突厥人,後有十字軍東征,最後是蒙古的鐵蹄。實際上阿拉伯滅亡,蒙古人只起推動作用,在搖搖欲墜的帝國下,給了最後一擊罷了。


圖文繪歷史


公元750年,伊拉克的大傑河上,一支來自帝國東部的軍隊正在追趕逃亡的伍麥葉王朝殘軍。他們既有伊拉克的本地什葉派,也有南北阿拉伯部落的戰士,更多的武士身穿厚重的全身鎧甲,騎著披甲的駿馬,腰間掛著長槍和弓箭。他們在一位波斯奴隸阿布.穆斯林的率領下打敗了哈里發麥爾旺二世的軍隊。

阿布.穆斯林的勝利使得麥爾旺二世匆匆逃離了大馬士革的宮廷。自摩阿維葉成為敘利亞總督,建造這座輝煌的宮殿以來,伍麥葉家族的白色旗幟從這裡擴散到遙遠的馬格里布和西班牙。但在今日,阿巴斯家族的黑旗從呼羅珊一路襲來,插上了城頭。在將士們的簇擁下,阿布.阿巴斯.薩法赫登上了哈里發的寶座。埃及總督為了榮華富貴,殺死了逃亡的麥爾旺二世,就這樣,創造偉大而輝煌的一千零一夜的阿巴斯王朝建立了。
(阿巴斯王朝的支柱——呼羅珊具裝騎兵)


751年,薩法赫的將軍阿布.穆斯林集結呼羅珊和波斯的軍隊,擊敗了唐帝國的大軍。從此,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安拉的勇士們將鐵蹄和利劍伸入亞細亞大陸的內部。那些最終埋葬並摧毀帝國的突厥牧人紛紛接受了穆罕默德先知的教誨,拿起了《古蘭》。
(來自中亞草原的突厥牧民一直在衝擊帝國的統治)

曼蘇爾哈里發拋棄了庫法,他在薩珊波斯的舊都泰西封附近,倚靠底格里斯河建造了世界上最宏偉的一座城市————巴格達。他殺死了開國元勳阿布.穆斯林,這為後來的暴亂和起兵留下了後患。既然伍麥葉家族可以依靠敘利亞的子弟,那麼,依靠波斯人起家的阿巴斯家族也可以得到波斯人的支持。麥瓦利人和阿拉伯南北部落不再是哈里發信賴的對象,外族的波斯人控制了國家的財政和軍隊。


(帝國的支柱——波斯軍人)

在經歷了哈倫.拉希德,馬蒙的統治後,阿巴斯王朝渡過了最繁華,最強盛的時代。他們奪取了桑給巴爾群島,教訓了東羅馬帝國,出兵高加索。但在馬蒙死後,這個國家的將軍們,乃至於銅匠和奴隸紛紛用武力奪取了一方霸權。

阿塞拜疆,木鹿城,巴士拉等地的農民們,突厥牧人,黑奴發起了反對宮廷的起義,雖然他們被相繼鎮壓。但為了籌集軍費,剿滅起義軍,哈里發的奴隸侍從們在各地紛紛劃地為王,他們自稱“埃米爾”。艾格萊卜王朝,圖倫王朝的埃米爾們僅僅向哈里發支付了軍費便可以做一地的藩王。


(典型的輕裝穆斯林騎兵)

876年,已經從帝國口中腐蝕了整個伊朗高原和中亞的銅匠葉爾孤白決心打倒哈里發,他集結了自己領地上的數十萬大軍殺向巴格達,但在代爾.阿古勒被攝政王穆瓦法克親王擊敗。這是第一個敢於公開取代哈里發權威的波斯軍閥。

從穆塔西姆開始,哈里發越來越不信任波斯人,他聽從母親的建議,從中亞招募一些突厥奴隸組成效忠於他的禁衛軍。禁衛軍們是奴隸,卻享有出將入相的權力,為了讓自己遠離巴格達的貴族,他把首都遷到了薩邁阿。他的孫子穆瓦臺基勒發現這些奴隸禁衛軍逐漸壓倒了主人。穆瓦臺基勒試圖重新徵集阿拉伯部落的子弟,但奴隸們在他的兒子指揮下,刺殺了他。就這樣,哈里發變成了突厥奴隸的橡皮圖章。


(穆斯林奴隸騎兵的精華————馬穆魯克)

934年,來自裡海山區的德萊木人在首領阿里,哈桑,艾哈邁德三兄弟的率領下自稱“埃米爾”。他們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又在945年趁著巴格達的內亂攻入了宮廷。哈里發認同了他們的權力,委任他們代行國政。德萊木人最終征服了兩伊放大部分土地。

而在帝國的東方,阿富汗加茲尼的統治者馬哈茂德的鐵蹄深入了印度次大陸,他威服波斯。哈里發授予他“蘇丹”的稱號,意思是“有權力的人”。


(德萊木步兵,正是他們建立了兩伊強大的布韋希王朝)

909年,伊斯瑪儀派的教長艾布.阿卜杜拉擁立一位自稱法蒂瑪後裔的賽義德.侯塞因為哈里發。他們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征服了馬格里布,突尼斯和西西里。穆儀茲哈里發的將軍昭海爾.綏基利攻下了埃及,在開羅開創了一個和巴格達分庭抗禮的什葉派朝廷。他們甚至奪取了穆斯林最重要的三個聖城————麥加,麥地那和古突茲(耶路撒冷)。
(法蒂瑪王朝重裝騎兵)


1055年,更強大的一支突厥遊牧部落塞爾柱人統一了中亞,他們的戰士在伯克(突厥酋長的封號)圖格魯克的率領下征服了伊朗。哈里發卡西姆為了擺脫德萊木人的控制,向他們求援。當年,圖格魯克率領十萬塞爾柱大軍殺向了巴格達。他們在城外和德萊木人展開決戰。德萊木人不愧是西亞最優秀的步兵,他們頑強善戰,紀律嚴明,依靠盾牆和手中的三尖矛抵禦了塞爾柱騎兵一次又一次的衝擊。關鍵時刻,圖格魯克的騎射手們不斷襲擾他們的縫隙,使之疲憊,最終,塞爾柱人踏著德萊木人的屍體衝進了巴格達。
(遊牧民族的騎兵進入了巴格達)


這些來自草原的蠻族被巴格達的財富所震驚,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壯麗的城市,在掠奪一番之後,瑟瑟發抖的卡西姆哈里發授予圖格魯克“蘇丹”的封號,並封他為“東方和西方之王”。塞爾柱將軍用刀劍架空哈里發,把他變成了一個宮廷中的教主,而不是君王。其後的哈里發雖然也預謀著反對阿爾斯蘭,馬利克沙和桑賈爾蘇丹,卻統統失敗。12世紀末,隨著大塞爾柱帝國被羅姆,贊吉,古爾的臣子們分割,哈里發暫時獲得了喘息之機。他們甚至有了和花剌子模沙作對的勇氣。
(花剌子模重騎兵)


然而,誰也笑不到最後。13世紀,更加強大的敵人從蒙古高原滾滾襲來。鐵木真的子民摧毀了花剌子模。而他的孫子旭烈兀在1257年9月21日進入了末代哈里發穆斯臺妥木的領地。作為千千萬萬穆斯林的教長,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穆斯臺妥木擁有光榮的家史,高貴的血脈,他絕不會臣服於眼前的蒙古異教徒。他出動巴格達最後的精銳,七萬大軍在底格里斯河阻擊旭烈兀。但真主最終拋棄了他,他的軍隊被淹沒在滾滾的底格里斯河水之下。蒙古人攻進了城市,他們對巴格達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破壞。
(13世紀伊爾汗國繪畫中的旭烈兀和他的可敦)


就這樣,在1258年2月一個寒冷的夜晚,哈里發穆斯臺妥木和他的兒子,大臣們走進了蒙古人的營帳。他們走進被密封的袋子裡,隨著戰馬發出驚恐的嘶叫,輝煌的阿拉伯帝國徹底終結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朱興子


任何事物均有盛有衰,曾稱霸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也無法例外,數百年後,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到十世紀中葉以後,稱霸長達500多年的阿拉伯帝國早已不復往日之威,對被其征服地區的掌控力幾乎喪失殆盡。帝國世襲國王哈里發(“繼承者”之意)逐漸喪失了其在穆斯林世界毋庸置疑的崇高政治權力,僅保有宗教領袖的象徵性地位,所轄之地僅剩伊拉克阿拉比地區,但早已經各自獨立的穆斯林諸國國君即位時仍需向其“共主”哈里發請求冊封。

史載,公元1242年,阿拉伯帝國第37代哈里發穆斯塔辛即位,此人驕奢淫逸,平庸無能,手下大臣相互傾軋,沉溺於內訌中不可自拔,居民怨聲載道,離心離德,國勢一日衰似一日。

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發動了又一次大規模的西征。這次西征除了徵調諸王的子孫以及屬兵參戰外 ,還抽調了1000多名中國工匠( 含金、南宋降軍)從徵,其中包括著名的火器和攻城專家郭侃。1256年,旭烈兀率蒙古軍隊開至裡海之南,隨即開始攻擊木剌夷王國。在郭侃的幫助下,蒙古軍攻陷了很多城堡,國主兀魯被迫投降,木剌夷國被滅。因抵抗過於激烈,木剌夷居民慘遭蒙古軍屠戮。 1257年春, 旭烈兀瞭解到阿拔斯王朝的衰朽內情後,遂從加茲溫移兵哈馬丹,準備討伐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


不久,蒙古西征軍開始準備進攻報達(巴格達)。報達(巴格達)城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國殘餘)的首都。彼時,阿拉伯帝國已建國長達500多年了,雖然曾一度被塞爾柱突厥人所統治,但名義上仍為阿拔斯王朝世襲國王哈里發所有。旭烈兀派人送信給哈里發穆斯塔辛,斥責他一番後,命其獻城投降。哈里發穆斯塔辛卻對旭烈兀的警告嗤之以鼻,他自認是“ 天下穆斯林國家之共主 ”,還回書冷嘲熱諷並一口拒絕,事後卻不秣兵歷馬,認真備戰。

旭烈兀大怒,他打發走使者後即開始整軍備戰 。11月,蒙古軍兵分三路:大將拜住和不花帖木兒、速渾察所統之軍為右翼,從摩蘇爾強渡底格里斯河至巴格達城西面,朮赤系諸孫率本部兵馬隨徵;大將怯的不花、忽都孫所部為左翼,自羅耳(國名)邊境進發,目標直指巴格達以東;旭烈兀自領中軍從火勒旺(地名)狂飆突進,並和左、右翼大軍約好會和、攻城日期。

史載,1258年1月中旬,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麾下副掌印官艾柏格和大將費禿丁率數萬大軍在巴格達附近迎戰蒙軍,卻被作戰經驗豐富的蒙古軍擊潰,費禿丁將軍戰歿,12000餘將士陣亡,副掌印官艾柏格領殘部狼狽退回巴格達城。

蒙古諸路大軍到齊後,開始合圍巴格達城,在漢人工匠的幫助下,蒙軍在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兩岸築壘,壘外挖掘深濠(類似護城河),又取磚石築小丘,並在其上安置投石機與炮石、以及投擲火油瓶所用的一干器械。1月30日,旭烈兀一聲令下,蒙古大軍同時朝巴格達三面城門發起猛攻,不久,東門被攻克。見蒙古軍攻城不止,城內人心惶惶,此後數日,哈里發幾次遣使並派兒子至蒙古軍中軍營乞降,旭烈兀拒絕與來使見面,並繼續揮兵圍攻巴格達。

2月10日,阿拉伯帝國末世哈里發穆斯塔辛親率3子以及教長、法官、貴戚、重臣等3000人出城乞降 。旭烈兀好生以禮相待,並命他喚守城軍民放下武器、出城歸降。城中軍民聞訊,紛紛棄械蜂擁而出,卻被蒙古軍毫不留情地屠戮殆盡。

13日,蒙古軍魚貫入城,隨即大肆燒殺搶掠, 並依旭烈兀之命開始屠城,歷史文獻記載,只有極少數基督教徒、數學、天文學家和外國人倖免於難,因為旭烈兀正妻脫古思可敦和大將怯的不花都是聶斯托利派基督徒 。旭烈兀本人後來也接受了基督洗禮。曾經繁華富庶的千年古都巴格達遭此浩劫,除皇宮外,其餘巍峨建築大都被戰火摧毀,城中早已經是一派殘垣斷壁、屍骸狼藉的末世悽慘景象了。

公元1258年2月15日,旭烈兀趾高氣揚地騎馬入城巡視哈里發那富麗堂皇的奢華宮殿,隨後大擺酒宴,犒賞諸將。酒酣耳熱之際,旭烈兀叫來哈里發穆斯塔辛,逼他交出宮中所有財物,又命人對哈里發後宮進行登記造冊,共有後妃700餘人、宮女、宦者近千人。旭烈兀和蒙古諸將將這些金銀珠寶以及哈里發後宮裡的嬪妃、佳麗們瓜分一空。

史載,蒙古軍隊在巴格達城裡連續燒殺7天,共有80萬人遇害。20日,旭烈兀率軍離開巴格達,後停駐於城郊瓦黑甫村,他下令處死阿拔斯王朝末代哈里發穆斯塔辛及其長子。至此,立國508年的阿拉伯帝國(別稱阿拔斯王朝、薩拉森帝國、黑衣大食) 名實俱亡、灰飛煙滅。


鐵馬冰河wu


起點:神權共和後的世襲王朝

阿拉伯帝國是632年至1258年存在於中東、西亞、北非的大帝國,盛時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里。在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泥淖中,阿拉伯帝國與東亞的唐王朝宛如兩顆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照亮了中古世界史。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正統,按照一般的說法,只有四大哈里發時期、伍麥葉王朝、阿巴斯王朝,三個歷史時期,其中有徵服、分裂、宗教、愛恨情仇等各種人間大戲上演。伊斯蘭教創立時,阿拉伯地區因為紅海商路的原因,興起了兩個城邦:麥加和麥地那。麥加的伍麥葉家族對默罕默德的伊斯蘭教執行了驅逐和迫害的政策。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發展勢力,最終反攻麥加。在穆罕默德在世時,哈西姆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大,但還沒有超過伍麥葉家族時,默罕默德病逝。於是,阿拉伯帝國裡就出現了兩個大家族對政權的爭奪的局面——這種爭奪一直延續到阿拉伯帝國滅亡。

三面征服:普瓦堤埃的挫折

在632年之後的100多年間,是阿拉伯帝國“神權共和”時期——即四大哈里發時期,及伍麥葉王朝的前期,阿拉伯人進行了大征服戰爭——從紅海邊上的兩個城邦國家,逐漸發展為地跨亞歐非的政教合一的龐大帝國。阿拉伯人的騎兵同時向三個方向發動征服戰爭:北方攻打東羅帝國,東方經略中亞,後來實力逐漸追上吐蕃,與唐王朝展開爭奪;西方則是進攻埃及,沿著地中海一直西進,直到遇到大西洋,打到了摩洛哥。

711年,阿拉伯人在西哥特人王子的邀請下,渡海進攻西班牙,短短數年功夫,就攻佔了幾乎整個西班牙。基督教殘存勢力退往北部山區。

(普瓦提埃戰役)

732年,翻越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的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被法拉克軍隊擊敗。這個消息,給了被阿拉伯人非凡的武功所震怖的歐洲人強烈的信號:原來驍勇的阿拉伯人並非不可戰勝。消息傳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後,帝國新任皇帝利奧三世立即組織軍隊,在歐洲其他基督教國家的財政支援下對阿拉伯帝國發起全面反擊。

公元746年,東羅馬帝國海軍希臘聯合艦隊在塞浦路斯附近海域與阿拉伯帝國海軍艦隊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大決戰。由於大量使用希臘火、拋石機和希臘弩炮等先進武器和新型高速戰艦和卓越的海軍統帥,東羅馬帝國海軍希臘聯合艦隊幾乎全殲擁有1000多艘戰艦的阿拉伯艦隊。

此後,東羅馬帝國和希臘艦隊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權,紛紛發起反擊,重新恢復了東羅帝國對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北部的控制權。雙方的戰線在這裡穩定了下來,阿拉伯人的征服運動的高潮過去了。

外部的戰爭漸漸平息,內部的戰爭一直都在進行。

阿巴斯:哈西姆家族的逆襲

伍麥葉王朝是“神權共和”時期的奧斯曼的後裔建立的王朝,這個家族破壞了“神權共和”的推舉制度,讓哈西姆家族(先知所屬的家族)的後裔不滿。因此伊斯蘭教分裂,形成了“遜尼派”、“什葉派”。

750年,哈希姆家族首領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在大傑河(底格里斯河支流)一役中擊潰倭馬亞王朝的軍隊,建立了阿巴斯王朝。伍麥葉家族只有一個阿布達爾拉曼的年輕人逃到了北非,他的孃舅那裡,經過幾年準備渡海進攻西班牙,在那裡他擊敗了阿巴斯王朝留在當地的總督,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與阿巴斯王朝對抗。

(失去了西班牙和北非的阿巴斯王朝)

阿巴斯王朝立國的前100年,阿拉伯帝國達到極盛。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不再是征服者阿拉伯貴族階級,高級官吏不僅有阿拉伯人,也有伊拉克人、敘利亞人、埃及人,特別是波斯人。新的官僚階級代替了阿拉伯貴族的統治。帝國境內各民族基本上實現了阿拉伯化或伊斯蘭化,阿拉伯血統已不再是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民族矛盾變得緩和。同時,馬蒙執政時候,有意緩和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因此阿拉伯政治和宗教都出現了穩定的局面。穩定的政治局勢帶來了商業和農業的繁榮,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也因此成為與唐朝長安、東羅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

850年之後,阿巴斯王朝實際已處於分裂之中,許多地區只是在名義上服從巴格達哈里發的領導。各地割據勢力建立的小王朝之間相互混戰,驟興驟亡。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一帶的的伊德里斯王朝(778-974年)最先獨立,隨後,在波斯、中亞先後建立了塔希爾王朝(821-873年)、薩曼王朝(819-999年)、薩法爾王朝(861-1003年)、阿拉菲德王朝(864-928年)、伽色尼王朝(975-1187年)、布韋希王朝(945-1055年)、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卡爾提德王朝(1231-1389年);北非和地中海東岸建立了阿格拉布王朝(800-875年)、圖倫王朝(868-905年)、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哈姆丹王朝(905-1003年)、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

除了這些首領號稱“蘇丹”的阿拔斯王朝統治區內的割據勢力以外,還有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後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以及什葉派在北非建立的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伊斯蘭世界三位哈里發並存。中國史書根據其旗幟、服飾的顏色,習慣上分別稱阿拔斯王朝、後倭馬亞王朝和法蒂瑪王朝為黑衣大食、白衣大食和綠衣大食。

(阿拉伯帝國內的眾多埃米爾)

伊克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阿拉伯本族人口不多,為了維持龐大的征服戰爭,阿拉伯人採用了軍事封地制。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派遣他們的子侄、大將們去征戰,並許諾征服下來的土地歸屬他們所有。在伍麥葉王朝時,國家還能夠直接控制土地,到了阿巴斯王朝時,哈里發大量把這類土地分賜給軍政人員(戰士、封建主、法官及總督),這種制度被稱為“伊克塔”,後來逐漸演變成世襲的私有財產。這種制度,最大限度的激發了阿拉伯人戰鬥和征服熱情。實際上,不管是東方、西方,幾乎所有的大國都採用了類似的制度。只是在隨著帝國征服熱情漸漸平息,很多國家都開始轉向內政治理,紛紛加強了中央集權,如後世的奧斯曼帝國。而阿拉伯帝國卻因為總督權利過大,而不得不放任自流,以致於阿拉伯帝國境內,眾多的總督紛紛自立,自稱“埃米爾”,大大小小建立了十多個封建王朝,而在巴格達的哈里發僅僅只是作為這些埃米爾的共主存在。

這些分裂勢力的存在,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混戰,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阿拉伯帝國的能量。在唐王朝、吐蕃王朝分別衰落後,在西方的阿拉伯帝國在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後也漸漸歸於平寂。阿拉伯地區陷入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再沒有一個勢力能夠統一這片複雜的地緣。


塞爾柱突厥人崛起時,曾帶給苦守巴格達的哈里發一絲希望,因此突厥人看起來對哈里發王室比較禮貌。但隨後,突厥人就迫使哈里發授予“素丹”稱號,由其發號施令,哈里發由其完全控制。
(塞爾柱突厥帝國)

後來塞爾柱突厥人的勢力在卡特萬會戰中,被耶律大石帶領的契丹聯軍擊敗,不久之後塞爾柱突厥發生內亂,各地埃米爾再次獨立。這片區域最後的一個強權國家,是花拉子模的摩訶末建立的汗國,但其中央集權程度很低,各地只是名義上向摩訶末效忠,且其內部也存在後黨爭權的問題。阿拉伯帝國後期的藩鎮割據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任何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王朝,只能維持一種霸權的存在。


喪鐘:肆無忌憚的刺客們

蒙哥汗派遣了他的弟弟旭烈兀進行了第三次蒙古西征。

蒙古人的這次西征的原因,是因為蒙哥汗受到了伊斯蘭激進組織——阿薩辛派的刺殺威脅。這個組織是個刺客組織,擅長各種形式的暗殺,曾經多次成功。從歐洲的國王、中東的埃米爾、到中亞國家可汗,以及蒙古的王公們,都收到過阿薩辛派的死亡通牒。很多十字軍建立的國家的君主們不得不向這個組織繳納不菲的保護費,或者向這個組織出錢僱兇殺死政敵。直到今天,英語裡的刺客的單詞,“assassin”也是來源於這個組織。

這個組織為什麼這麼厲害呢?

他們奉行極端的伊斯蘭教原旨主義,從各地拐賣很多天賦異稟的孩童,從小就被送到“鷹巢”——阿拉穆特堡接受訓練。除了教授這種殺人技能,政治思想工作也是勤抓不懈。據傳,為了讓這些刺客們相信天國的存在,他們建立了一個人間天堂。在刺客們學成後,會把他們迷昏,然後送到這個天堂裡。在這裡,他睜開眼睛,看到的景象無疑是美輪美奐。有美豔的嬌娘、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食物、有各種享用不盡的酒色。他們在這裡縱情聲色,就像是生活在天國。到了一定的時間,他們會再次被迷昏,送出這個天國——他們會以為自己做了一個天國的美夢。正在失落之際,這時,伊瑪目會告訴他:只要完成了任務,就能夠升到天國,永遠過那樣的日子。

刺客們無孔不入,阿薩辛派出了400名刺客進入蒙古高原,伺機刺殺蒙哥,以致於蒙哥汗不得不時刻穿上甲冑防身,這讓蒙哥深為震怒。他登上汗位的第二年,就派遣他的四弟——旭烈兀去消滅掉這個組織。蒙哥派給旭烈兀的兵力一共有10萬人,還從中原地區調派了攻城能手郭侃(郭子儀的後裔)帶著攻城師一起出徵,這支部隊在接下來攻擊城堡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蒙古西征軍)

終點:興亡數百年,盡為丘墟

旭烈兀打了半年,才消滅了盤踞在山谷裡的刺客組織,這時來自蒙哥汗的命令是:不用回來了,此地向西,攻下來的都歸你。

旭烈兀繼續從波斯北部往西打,西方的另外一個強權,就是阿拉伯帝國的巴格達了。

1257年9月21日,旭烈兀率軍向阿拔斯王朝(即現今伊拉克)進攻。阿拔斯哈里發穆斯臺綏木向蒙古軍宣戰,建成7萬軍開戰。打了4個多月,清理了巴格達外圍的據點,在1258年1月,蒙古軍來到了巴格達。2月,穆斯臺綏木帶領皇子、貴族和官員投降,阿拔斯國正式滅亡。

蒙古人展開了屠殺,阿拉伯帝國數百年來積累的文學、藝術等都被付之一炬。後來蒙古人回師,為了防止巴格達再次成為阿拉伯地區的政治中心,將兩河流域的水利系統人為的大面積破壞,從此巴格達失去了作為地區中心城市的資格。直到1638年後,巴格達被土耳其人統治後,才開始慢慢恢復原有的城市面貌,但也已今非昔比了。


而知而行


阿拉伯帝國的滅亡與古代許多帝國的滅亡都並無二致,內部的分裂加上外族入侵,最終帝國解體滅亡。阿拉伯帝國與我們想象中控制及其嚴格,中央權力十分集中的帝國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建立之初就是一個主要以征服為手段,最終形成的多民族、多宗教的龐大的鬆散的聯合在一起的統治區域,在帝國的內部不同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也不盡相同,因此從統治的角度來看,並不能強有力的聯結在一起。即便是在哈里發政權最強大的時期,阿拉伯帝國內部中央政府的權力仍然是有限的,並沒有達到中國古代王朝中央集權所達到的高度。尤其是對於邊遠的行省,其控制力更是十分有限。

從8世紀中葉開始,阿拔斯王朝建立後,原本的倭馬亞王朝王子拉赫曼逃到西班牙創立了新的後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對峙。阿拉伯帝國先後失去了對於非洲各省的控制,摩洛哥、埃及等等地區都紛紛獨立,而王朝內部的統治者也是政治權鬥不斷,中央權力更是被削弱。各個行省的總督也都利用這個時機,一邊擴張自己的權力,一邊割據獨立,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控制中央朝廷。比如說在埃及成立的圖倫王朝,在波斯東部建立的塔希爾王朝。

很多地方總督也利用帝國內部人民起義的時機趁機獨立。而哈里發的宮廷裡用度奢侈,各種揮霍浪費,武力征服以及鎮壓起義的軍政開支都是不小的支出,這也造成了帝國的財政危機。因此為了解決錢的問題,哈里發實行了包稅制度,授權一些大商人、行省總督以及駐軍首領徵稅的權利。這些人要先預付給政府一定的稅額,之後就可以在自己的轄區內任意收稅。這個方法看似能夠快速“創收”,但是實際上是自掘墳墓。首先這些總督商人在轄區內收稅往往不加節制,收上來的錢遠比上交的錢多得多,經濟軍事實力大增,而百姓因為剝削而反對哈里發,這些都成為了帝國後期無法補救的大問題。

1258年,蒙古大軍政府巴格達,徹底消滅了哈里發政權。


國家人文歷史


阿拉伯帝國,又稱為“哈里發”。在歷史上,哈里發是依託於伊斯蘭教的政體,逐漸發展成為多民族的跨民族帝國。

在中世紀,主要由三個的哈里發: 拉希頓哈里發(632-661)、倭馬亞哈里發(661-750)阿巴斯哈里發(750-1258)。中國的史學家習慣稱它們“王朝”。

迅速擴張的遊牧民族最終都逃不掉迅速滅亡的命運。沒有文化底蘊,除了宗教教條以外,沒有任何治國良方。

如果再往下分析,就可以看到阿拉伯帝國和古蒙古帝國都沒有進行封建化的過渡,這兩個帝國與當時的世界主流社會制度都是有著“代差”的。

阿拉伯帝國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一個帝國,最龐大的時候曾經有領地1330萬平方公里。

得到天下以後,治理不了天下。各地此起彼伏的起義;再加上碰到另外一個同樣是遊牧民族,迅速擴張的帝國的時候,就被滅了。

這是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和古蒙古帝國的滅亡也非常類似: 盛極必衰,到了鼎盛時期,就開始內鬥,直至最後分崩離析。


閒看秋風999


表面上看阿拉伯的滅亡是來自於內部的分裂,也可以理解為國家的能力無法維繫遼闊的領土。還可以找到更多別的原因!

但我個人認為最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厚度不夠!但凡歷史悠久且能長期維繫統一的國家,就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基礎,人民必須對主流文化有高度的認同,對主流文化有高度的自信!

而事實證明靠宗教和吹牛秀優越去維繫國民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是徒勞的!世界上不乏會吹牛的小國,也不缺同一宗教卻鬧分裂的國家,也不缺科技發達且宗教相同卻分成多個小國的國家集群!

所以個人認為阿拉伯帝國亡於文化厚度不夠,而文化厚度與歷史長短也無必然聯繫!而一個國家要保得長久就必須在文化上有卓越的建樹,因為文脈即國脈!


鬼影147951010


從地中海東南沿岸延伸到波斯灣一帶的新月沃地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曾孕育國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兩河流域文明。而在這一地區的南部就是世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然而這一地區的文明起源卻要比兩河流域晚了很久,這主要是因為這裡的自然環境實在太過惡劣:沙漠佔去了總面積的2/5,是地球上最乾燥炎熱的地方之一。唯有半島西南部的也門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宜耕作,因而被當地的阿拉伯人稱為綠色之地。公元前750年前後阿拉伯半島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馬裡卜大壩在也門落成,也門成為了整個阿拉伯半島的穀倉。當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開通後阿拉伯半島以其連接亞非兩洲的交通要衝區位而大獲其利,尤其是羅馬和波斯的戰爭更是為阿拉伯人的崛起提供了歷史性的契機:由於羅馬和波斯的長期戰爭從中亞通向地中海的絲綢之路西段遭到戰爭的破壞,往來於東西方之間的商人逐漸放棄了傳統的從地中海穿越兩河流域、波斯高原前往西域、中原的道路,轉而經由阿拉伯半島西部繞行到印度、中國,事實上日後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正是在這一時期由一個沒有莊稼的山谷發展成為新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商業城市。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阿拉伯人從商路的改道中獲得了滾滾而來的財富,但這財富也引來了四周強鄰的垂涎:525年位於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在其盟友拜占庭的慫恿與支持下出兵7萬渡過紅海征服了作為阿拉伯穀倉的也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薩珊波斯作為拜占庭的老對手自然不能容忍身為拜占庭盟友的埃塞俄比亞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明目張膽地公然擴張,於是波斯在570年出兵趕走了埃塞俄比亞人,此後也門就處於波斯的控制之下。這一時期天災也伴隨著人禍降臨在這片土地:大約在570年至575年之間在灌溉農業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馬裡卜大壩廢棄,原因可能是暴雨或地震,從此美麗的花園就只能生長苦果,5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對阿拉伯人而言:更糟的是波斯人佔領也門後強行將從阿拉伯半島西部通往東方的新商路又遷回了走波斯高原的老路線。隨著商路的斷絕,以商業為主幹的阿拉伯社會的經濟平衡不復存在:原本分佈在商路沿線的城市日漸縮小乃至消失,遊牧生活取代了商業和農業。阿拉伯人開始以互相劫掠為生——他們劫掠自己的鄰居,如果無人可供劫掠就劫掠自己的兄弟。一時間阿拉伯半島陷入到掠奪土地和血親復仇的混亂局面。

然而就在波斯人佔領也門的570年在麥加的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誕生了一個嬰兒,誰也沒料到他不僅將改變阿拉伯人的命運,還將深刻影響後來的世界歷史——這個嬰兒名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簡稱穆罕默德)。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原本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團結在了真主的旗幟下,於是他被穆斯林奉為先知。當632年先知歸真時阿拉伯半島已整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接下來阿拉伯人將走出他們世代居住的阿拉伯半島。此時中東的兩大勢力拜占庭和波斯在長期的戰爭這兩敗俱傷,這時阿拉伯人猶如一股旋風般衝出了阿拉伯半島:633年有著“真主之劍”稱號的哈立德襲取波斯在伊拉克邊境的前哨重鎮希拉,這只是一次小戰鬥,但卻揭開了穆斯林規模擴張的序幕。緊接著穆斯林的兵鋒轉向拜占庭:敘利亞、埃及以及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相繼落入穆斯林之手,至此除了小亞細亞西部一小片領土外,拜占庭已失去在亞、非兩洲的全部領土。儘管丟掉了半壁江山,但拜占庭仍得以同阿拉伯以及東方的大唐帝國並稱當時世界三大帝國,相比之下波斯就沒這麼幸運了:637年5月31日~6月1日6000阿拉伯軍隊與12萬波斯軍隊在卡迪西亞相遇。由於兵力眾寡懸殊,阿拉伯方面只派小股力量從側翼騷擾敵軍,不進行正面交鋒。本來阿拉伯軍隊人數就遠遠少於波斯軍方面,波斯軍又動用了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先進、最不易攻破的象軍參戰,他們在大象身上裝有堅木箱子,阿拉伯人如果射擊,敵軍就會躲入箱子,而大象的皮又無法射透。所以一開始阿拉伯軍方面傷亡損失相當慘重,戰鬥打得非常艱難。但後來阿拉伯方面及時改變戰術——只派小股力量從側翼騷擾敵軍,避開正面交鋒。是日沙漠颳起了狂風,遮天蔽日,波斯軍不習慣這種惡劣的天氣,阿拉伯軍趁機從正面發起猛攻,首相羅斯塔姆戰死。阿拉伯人乘勝追擊,選擇一個便利的淺灘,安全地渡過底格里斯河,勝利地進入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波斯皇帝葉斯提澤德三世被逼無奈,只得棄城而逃,皇后自殺。阿拉伯軍隊佔領了整個伊拉克。在這裡阿拉伯軍隊受到了人民的歡迎——信仰基督教的閃族居民情願投向伊斯蘭教的懷抱也不願繼續服從波斯的襖教統治者。651年波斯末代皇帝被木鹿(今土庫曼斯坦境內)一個磨坊主殺死,至此薩珊波斯滅亡。

當阿拉伯人將從波斯直到北非的遼闊土地盡收囊中時阿拉伯國家內部也正悄然發生著改變:661年阿拉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誕生,在此之前阿拉伯國家大體維持著類似於我國上古時代的禪讓制——代表阿拉伯各部利益的四大哈里發作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交替上臺執政。711年倭馬亞王朝派駐北非的埃米爾穆薩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了西班牙,至此阿拉伯帝國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此時從地中海直到中亞的整個絲綢之路西段已完全在阿拉伯帝國的掌控之中——波斯被征服,拜占庭被打殘,古老的埃及也日漸伊斯蘭化。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阿拉伯人也曾遭遇挫折:720年阿拉伯人在征服西班牙後向北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奪取納爾榜地區,繼續北進,攻入法蘭克王國的阿奎丹。阿拉伯名將阿布德拉赫曼統率的騎兵,粉碎了當地貴族的抵抗,長驅直入,直抵波亞迭。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查理·馬特率領一支由奧斯特拉西亞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組成的軍隊來到都爾。732年10月兩軍在今法國境內羅亞爾河之南、都爾與波亞迭之間的原野上發生激戰。阿拉伯人雖然是一支久經戰鬥的軍隊,但因沿途劫掠財物甚多,士卒無心戀戰,結果被法蘭克人擊退,悄然退走。查理打算趁勝攻取納爾榜也未成功。都爾之役(或稱普瓦提埃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它不僅捍衛了法蘭克王國的獨立,也阻止了阿拉伯人向西歐的繼續深入,避免歐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在這樣的局勢下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方向轉向東面的中亞地區,而在這裡他們即將遇到真正的對手:747年一個獲釋的波斯奴隸阿布·穆斯林率眾在呼羅珊(今伊朗東北部與中亞南部)起義。749年在經過兩年的戰鬥後倭馬亞王朝崩潰,起義者佔領了庫法城並在庫法清真寺宣誓擁戴阿布·阿拔斯為哈里發,由此開創了阿拉伯帝國史上第二個世襲王朝——阿拔斯王朝。這個新王朝的旗幟尚黑,因此中國古籍中稱之為“黑衣大食”。750年1月倭馬亞王朝的最後一支殘軍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支流扎布河畔覆滅,末代哈里發麥爾旺二世西逃埃及,當年8月阿拔斯王朝的軍隊追到埃及殺死了這位倭馬亞王朝的末代哈里發。阿拔斯王朝建國之初政局不穩,自稱“薩法赫”(據說這個詞同時兼具屠夫和仁慈之人的雙關含義,大概就類似於亂世用重典保護百姓而行仁慈的含義)的阿布·阿拔斯千方百計致力於徹底剷除前朝餘孽,為此他設計屠殺了倭馬亞家族80餘人;倭馬亞王朝歷代哈里發的陵墓也遭到破壞。改朝換代引發的國內動盪也波及到了8世紀初剛被阿拉伯人佔領的中亞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地區):駐軍譁變,一直在大食和大唐之間朝秦暮楚的當地土著王國見狀也紛紛脫離大食。為應對河中地區的變亂,阿布·阿拔斯委派阿布·穆斯林出任呼羅珊總督。這位開國元勳駐節木鹿(今土庫曼斯坦馬雷州的一個綠洲城市)號令一方,手握重權。他命令手下大將齊雅德·薩里率領新王朝的統治支柱——精銳的呼羅珊軍隊進入河中地區,鎮壓了布哈拉等地的叛亂。與此同時東方的大唐王朝正自東向西擴張自己在中西亞的勢力範圍,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也已擴張到這一地區,一時間西域出現了大唐王朝、吐蕃王朝和阿拉伯帝國三方博弈的的格局,三方勢力根據自身利益不斷重新調整結盟和打擊的對象。

公元750年大唐帝國的聲威已遠播中西亞地區——據《資治通鑑》記載:是時中國強盛——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此時的大唐帝國已成為整個塔里木盆地和伊犁盆地的主人以及塔什干的宗主,帕米爾谷地與克什米爾的保護者。此時作為大唐安西節度使的名將高仙芝剛在帕米爾高原“深入萬里立奇功”——取得了針對吐蕃勢力的一系列勝利,被吐蕃和阿拉伯帝國譽為“中國山地之王”。阿拉伯帝國內部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所導致的亂局使高仙芝看到了進一步向西開拓的天賜良機,於是他率兵首先進攻在阿拉伯帝國的中亞屬國中地位最重要的塔什干(石國):這個國家農業發達,地處中亞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的特殊地位,曾一度臣服於唐。然而此時那個向唐稱藩的石國國王已被降為石國副王,此時的國王鼻施特勒是阿拉伯帝國冊立的。750年唐軍攻陷石國都城,第二年初高仙芝將前石國國王一行帶入長安,斬於闕下。高仙芝作為一位名將的能力不容置疑,但他也具有缺陷:在對石國的征伐過程中他放縱部屬大肆劫掠、屠殺老弱、擄掠丁壯。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開始四處奔走——向中亞各國極言唐軍之殘暴,而後前往撒馬爾罕投奔率軍駐紮於此的阿拉伯帝國將領齊雅德·薩里。最終傳到安西的消息是阿拉伯帝國有可能與諸國連謀進攻四鎮。高仙芝為爭取主動權決定先發制人,禦敵於國門之外:這年初夏高仙芝徵召安西各鎮軍隊主力向西進發。此時正在安息都護府擔任幕僚的邊塞詩人岑參在大軍臨行前賦詩道“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甲兵二百萬”自然是藝術上的誇張,事實上安息都護府的總兵力不過二萬四千。除去留守部隊後高仙芝所率漢兵不過兩萬,算上附屬國軍隊共計大約七萬人馬(據杜佑《通典》)。公元751年7月末高仙芝所率唐軍及屬國軍隊抵達石國的怛羅斯城,在這裡他們遭遇了阿拉伯帝國與河中諸國的聯軍。怛羅斯成為繼漢代陳湯斬殺匈奴郅支單于後中原漢兵所到最遠之地。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軍驍勇善戰——唐軍靠著步兵的強弓勁弩曾佔有很大的優勢,唐軍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邏祿番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阿拔斯王朝聯軍乘唐軍發生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突擊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終潰不成軍。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收攏殘部,向安西方向敗退,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殺死百餘名拔汗那軍士才得以率先通過。兩萬人的唐安西軍最後只剩數千人。表面上看怛羅斯之戰似乎並沒什麼太大的影響:戰後大唐和阿拉伯帝國都沒進一步擴張,而是審慎地保持著和平。然而實際上此戰對中西亞地區的歷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從長遠來看這是伊斯蘭文明進入中亞的開始——用俄國近代史學家巴托爾德的話說”中亞本該是中國的,但卻變成了穆斯林的“——這種說法有些言過其實:怛羅斯之戰後兩年唐將封常清遠征克什米爾取勝,公元754年河中地區的昭武九姓胡再次歸順唐朝。然而很快唐朝內部爆發了安史之亂並逐漸退出了西域地區,之後的宋朝、明朝更是放棄了西域,直到清代才重新將西域劃歸統治,而此時伊斯蘭文明已成為西域的主流。與此同時位於西亞的阿拉伯帝國本部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阿拔斯王朝在怛羅斯之戰後逐漸放棄了對外擴張的國策,轉而加強帝國的內政治理,從而扮演起溝通東西方之間的橋樑角色。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及其後續的席捲西亞、中亞、北非、南歐的大征服運動,絲綢之路重又變得暢通無阻。哈里發朝廷在商路上為客商設置宿舍和驛站,開掘水井,設立換馬站。在倭馬亞王朝(661~750年)時期商路上的驛站已達到1000個。一時間無數商隊分頭湧向東西方,絲綢之路上響徹駝鈴之聲。阿拉伯帝國最著名的驛道是橫貫中亞的呼羅珊大道(絲綢之路中段)——它向東經布哈拉、撒馬爾罕,直至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奧什,再自奧什東南行,過特列克山隘至我國新疆的喀什,循絲綢之路至大唐帝國的京城長安。上個世紀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窯頭村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三枚阿拉伯金幣,這是當時阿拉伯半島和中國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往來的實物證據。當時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工藝品已成為阿拉伯商人經商致富的財源象徵,事實上絲綢之路傳遞的不只是有形的商品,還有無形的技術和文化: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對世界歷史的一個重大影響就是造紙術的西傳——在怛羅斯之戰中被阿拉伯人俘虜的杜環曾在自己的《經行記》裡記載自己親眼看見一些唐朝工匠在當地造紙、織綢。然而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絲毫沒料到:此時東方的大唐帝國即將發生的一場變亂會影響到自己的國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西駐軍東調內地平叛,早就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趁機侵佔了河西走廊,至此絲綢之路貿易被切斷。而這對阿拉伯帝國而言是一場致命的變亂——中東地區水貴如油,稀缺的水資源對農業生產是極其不利的,所以阿拉伯帝國不得不依靠絲綢之路貿易的收益來反哺農業生產,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另一方面構成阿拉伯帝國的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波斯高原、敘利亞地區、埃及、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等地緣板塊的體量實力都差不多,由於缺乏一個強勢地緣板塊的統馭,在交通資訊並不發達的古代極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而維繫各地緣板塊的恰恰是共同的商業利益,所以絲綢之路貿易的中斷既沉重打擊了阿拉伯帝國的經濟發展,也切斷了其國內各地區聯繫的紐帶。

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並不打算坐視絲綢之路貿易中斷,他們開始積極尋找解決之道:儘管從長安出發的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被吐蕃切斷了,但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先民就開拓了自廣州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到漢代時中國人在海上的足跡已到達印度半島。事實上當年的羅馬帝國曾開闢一條自埃及到達印度半島的航線,由此和華夏先民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如今阿拉伯人也打起了這條商道的主意:公元766年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正式遷都於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新都巴格達,他為營建這座新都動用了10萬工匠,花費了四年時間和1800萬金幣。這座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在曼蘇爾的經營下迅速成為和中國長安齊名的世界兩大都市——這是一座擁有100萬人口的大城市,而與此同時的巴黎和羅馬加起來不到4萬人。曼蘇爾曾說出自己遷都的理由:”巴格達可以通過底格里斯河到達波斯灣,由此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東西方展開廣泛的貿易往來“。當然巴格達畢竟還是一座內陸城市,與此同時波斯灣附近的港口城市巴士拉也迎來了自己的輝煌。到了哈倫·拉希德時代巴格達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商道輻輳四方,直抵遙遠的東方、西歐乃至北歐。沿途客棧、水池比比皆是。沙漠之舟——駱駝奔行在浩瀚無垠的沙漠中,一隊多達4,700餘隻。為加速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哈倫曾有過在現今的蘇伊士地峽開鑿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設想。當時阿拔斯王朝和中國唐朝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巴格達和長安有水、陸兩路交通相連,水路經波斯灣,穿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抵達廣州,即著名的香料之路。陸路取道波斯和中亞,即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在兩國都城均設有專賣對方商品的市場。793年阿拉伯人效仿中國的造紙術,在巴格達建立起第一座造紙作坊。兩國還互派使節出訪。經濟的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哈倫對待學術的寬容態度和他不帶成見、不加歧視地贊同、支持、鼓勵以至庇護各種學問和藝術的作法,使帝國各地的詩人、學者、文學家和藝術家能不受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極大的學術自由,過著優裕、舒適的生活。加之哈倫和伯爾麥克家族慷慨大方,把大量金錢賞賜給博得他們歡心的人,使各地的詩人、才子、樂師、歌手、舞女都雲集都城。放蕩詩人艾布·努瓦斯是哈倫的清客和夜間出遊的伴侶。著名歌手和樂師易卜拉欣·摩蘇爾及伊斯哈格父子都是朝廷的御用文人,為哈倫大唱讚歌。阿拉伯帝國不僅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也成為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原本誕生於印度的0~9十個數字符號如今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來自中國的造紙術和火藥通過阿拉伯人流傳到歐洲;而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更是將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印度、中華等古文明的經典融會貫通。813—833年在位的哈里發馬蒙在曼蘇爾和哈倫·拉希德時期所設的宮廷翻譯研究機構和皇家圖書館的基礎上創建智慧宮,成為當時中東和歐洲最成功的學術機構。除此之外伊斯蘭教的傳播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傳播行為——阿拉伯帝國成功將自己的信仰傳播到北非、中亞、印度河、伊比利亞等地。

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的領土曾達到1260萬平方公里,此時巴格達的哈里發比歐洲任何國家的君主都擁有更大的權力。然而僅僅百年之後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就成為了地方軍閥手中的提線木偶,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上文所說的絲綢之路貿易的阻斷——儘管阿拉伯帝國通過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業利益暫時掩蓋了國內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然而對阿拉伯帝國而言:海上絲綢之路的功效遠遠不及陸上絲綢之路,因為像中亞呼羅珊這種邊遠地區根本就不可能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獲利。隨著經濟紐帶的被切斷使龐大的阿拉伯帝國內部各民族各教派之間的矛盾迅速升級——事實上今天中東地區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對立在當年就已埋下了種子。各民族各教派之間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各地逐漸崛起了一群手握地方實權的割據軍閥,終於在788年北非摩洛哥的什葉派地方實權人物脫離阿拉伯帝國,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斯封土之後在此建立了艾格萊卜王朝。868年埃及總督阿哈默德·圖倫宣佈獨立,建立圖倫王朝。之後東方各省相繼獨立成為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瑪王朝,隨後征服了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等地。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後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實際上已成為了塞爾柱突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保留了宗教首領的地位,但被剝奪了政治實權。各地割據軍閥混戰之時底層人民的起義也層出不窮——進入9世紀後阿拉伯帝國相繼爆發了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馬特起義。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給予了阿拉伯帝國最後的致命一擊——西征的蒙古軍團攻陷了阿拉伯帝國的都城巴格達並殺死了哈里發,阿拉伯帝國的歷史至此畫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