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三打開封時,黃河大堤是被明軍還是農民軍掘開而導致水淹開封的慘劇?

劉文靜


崇禎十五年五月,李自成、羅汝才率領農民軍第三次包圍開封。李自成吸取前兩次強攻開封失敗的教訓,改變戰術,圍而不攻,圍點打援,雙方在開封城下並沒有展開大規模的激戰。

而在開封外圍,丁啟睿、楊文嶽率領的援軍在朱仙鎮被擊潰。到了七月,劉澤清渡過黃河,在灘頭結營,開封守軍同時出擊,試圖打開一條通道。農民軍強力反擊,劉澤清堅持兩天之後退回河北。

此後,官軍再沒有組織起大規模的解圍行動,開封城糧盡援絕,如同人間地獄。到了九月十四日夜裡,黃河突然決口,黎明時,洪水衝到開封城下。十六日洪水進城,十七日開封已經變成一片汪洋,只有少數地方露出水面。據估計,包括前期圍城時餓死者,總計死難者多達幾十萬人。

那麼,水淹開封的慘劇原因何在?是誰掘開了黃河大堤?文獻中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這是一場天災。

《豫變紀略》就是這種說法,但支持者很少,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進入九月中旬,河南境內一直大雨不斷,黃河水位不斷上漲,給洪水氾濫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第二種說法,農民軍挖開了黃河大堤。

早在六月中旬,農民軍把一份告示射入開封城,威脅說:“爾輩已在釜底,可即獻城投降,文武照舊錄用,不戮一人。如各延抗,不日決黃河之水,爾等盡葬魚腹。本營恐傷天和,不忍遽坑。慎勿執迷,視為虛示。”

此後,李自成下令挖開黃河大堤,但此時的黃河水量很小,只把開封城外的城壕注滿,李自成很生氣,殺了當初的獻計者。

《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九月壬午,賊決河灌開封。癸未,城圮,士民溺死者數十萬人。”

《汴圍溼襟錄》也說:“賊恨汴甚……至九月十五日,督賊數萬將河決開。”

從邏輯上看,李自成沒有淹城的必要——他圍城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奪取周王府的財富,一旦放水,他只能得到一片汪洋。而且他已經圍城半年,完全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官軍方面已經沒有能力解救開封。

第三種說法,官軍挖開了黃河大堤。

從動機上看,開封的官軍陷入巨大的困境,絕望之中,有拼死一搏、冒險求變的動機。

《汴圍溼襟錄》中提到,李自成的大營駐紮在閻李寨,位於黃河故道之上。河南人瞭解這一點,向巡撫高名衡獻計,高名衡派使者偷渡黃河,與巡按御史嚴雲京相約,嚴雲京“果使卜從善大營架舟南岸,掘一晝夜。賊覺之,領兵衝散。”

農民軍發現官軍的企圖,針鋒相對,也要水攻,“逆賊恨甚,亦於朱家寨頂衝河口,直對北門挖掘小河一道,引水灌汴。幸未大漲,止引細流至城下,深才三四尺,隨溢隨落,竟不為害。”

《明史·高名衡傳》中的說法差不多,高名衡、黃澍、嚴雲京都同意水淹農民軍的計劃,開封城中的周王朱恭枵得到消息,招人在周王府周圍建築羊馬牆,“堅厚如高岸”。然後官軍動手,“我方鑿朱家寨口,賊知,移營高阜,艨艟巨筏以待,而驅掠民夫數萬反決馬家口以灌城。九月癸未望,夜半,二口並決。”

所以,個人認為,高名衡、黃澍、嚴雲京決定開挖大堤,農民軍針鋒相對。兩處開挖嚴重破壞了黃河大堤,九月河水暴漲時,無人維護和修復大堤,於是在兩個開挖處決口。對此雙方都有罪責,但主要責任在官軍身上,只因為後來的結果太壞,各方面推卸罪責。


於左


1641年,李自成三攻開封,開封城高堅固,攻城中被流失射中在目,於是闖王下令撤退,第二次攻開封時明督師丁啟睿帶兵增援,闖王決定韋城打援,擊潰丁啟睿轄下左良玉的軍隊,左良玉南逃襄陽。史稱朱仙鎮大捷,李自成決定再攻開封。此時開封守敵軍心動搖,援軍無望,周王,高名衡等決定決黃河堤,水淹農民軍,自己乘船逃之夭夭。開封即成水城,拿下毫無意義,李自成揮軍撤韋,起義軍中原戰事結束。


文舀


攻城也就三板斧,一強攻二地道三水淹。

先看黃河大壩在哪裡,首先確實不可能在開封城裡,哪隻有在城外。再看李自成攻城人數,有說百萬之眾,也有說是三十多萬,就按三十萬算,那也不少人。再看決黃河大堤要多少人,至少要幾千人吧!你當李自成三十萬人是瞎子嗎?看不到幾千人決堤。

上述分析證明李自成挖了黃河大堤,不可能是明軍。


用戶174629721


應該是李自成乾的,李二次攻開封時兵力並不強準備也不足。


萬里沙101762451


你猜,或者你去問下李自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