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蔘與者甚少?

直銷行業在全球的發展狀況,包括直銷公司數量、市場份額佔比和從業人員數量,截止去年(2018年)為止,以下是最新數據。

美國:70%的家庭從事各種直銷行業,直銷公司多達2萬多家;

歐洲:直銷的市場份額佔50%;

日本:直銷的市場份額達到60%;

韓國:直銷的市場份額高達80%;

馬來西亞:人口不足3000萬的市場中,就有近1000家直銷公司;

中國臺灣;2260萬人口中,直銷人員超過380萬,17%的人從事直銷;

中國:近16億的人口中,直銷行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不到1%,拿牌直銷公司不到百家。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這組數據,我們無需分析市場份額,單直銷公司在各國的數量,以及從業人口數量,是比較直觀的數據概念。就美國而言,一直以來在世界直銷業佔著霸主地位,幾乎不到兩家人就會有個做直銷的,並且直銷公司盡然多達2萬多家;從亞洲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是個小國,居然也有1000家直銷公司;就連我們的“同胞”臺灣省,從業人員也超過了17%。

而中國呢?允許操作的直銷公司不到百家,還包括了很多有問題的公司在內;從業人口還不到1%。就公司數量和從業人口數量來看,都少得可憐,幾乎說的上是“鳳毛麟角”了。這是為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直銷業如此的不景氣?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一、國情限制了直銷業的發展。

最初,以美商雅芳為代表的的直銷來到中國,打破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商業模式,似乎給中國經濟崛起注入了新的血液。這種模式其核心:是以產品銷售更加通暢為主要功能。但後來幾年,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樂觀,中國人用這種先進模式都在做什麼呢?

中國人用銷售產品的先進模式,搞起了金融遊戲。很多人把產品幾乎拋到了一邊,拉人頭搞“集資”,並且層層分級、層層分配,用後面投資人的資金送給前面投資人做獎金。似乎不用再勞動,搞點錢投資就有錢賺。一時間“萬人空巷”:城市不用開門經營、工人不用上班工作、農民不用下地耕田......。大家都想辦法借錢、貸款,只要有錢就能“坐享其成”。

這一場“金融風暴”,把國家才開始復甦的經濟,直接又席捲到經濟崩潰的邊緣。這是中國政府始料未及的狀況,危難時刻只好“緊急剎車”,採用了“一刀切”方式,連同正常的貿易,凡是這種模式的,統統“砍掉”。

但世界貿易組織是不考慮中國國情的,因為這種“先進模式”各國都存在,唯獨中國就有“國情”,如果要加入世貿組織,必須要拿出最先進的商業模式出來。加上美國的施壓,如果不開放已經與中國簽約的一些公司,就得以違約高額罰款處置。

不得已情況下,中國政府只好“委曲求全”,開放了幾家以雅芳為代表的美商企業,更名為“直銷公司”,包括一些外資企業,同時也包括一些民族直銷,並在2003年開始給這些公司發經營牌照。中國政府的策略很明確,這種模式“允許存在、限制發展”。

這就是中國直銷的來歷,千萬別忘了,當時中國確實是“不得已”才保留了直銷這塊“自留地”的。而這種模式是不是健康發展,甚至還認為是趨勢、會爆發,就得考量各直銷公司是怎麼做的了。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二、“重蹈覆轍”自作自受,限制了直銷業的發展。

如果能自律,直銷能健康發展,這種衝擊傳統模式的新模式,是可以在中國深根發芽,甚至茁壯發展的。但是過去了這麼多年,發牌照的一些直銷公司都在做著什麼呢?明裡都在銷售產品,可暗裡都在做什麼呢?

中國直銷公司的牌照發放的這麼慢,並非是中國政府的本意,也想快速發展這一行業。但明察暗訪還是問題太多,“根正樹直”的企業並非多數。這怎麼可能讓中國快速發展直銷呢?

年初,很多有問題公司漸漸浮出了水面,中國政府針對直銷開展了“百日行動”,其接出的問題主要是“傳銷”活動和保健品虛假宣傳,同時停發“直銷牌照”,讓本來有一定基礎的直銷業,又重新走進了“泥潭”。

有了直銷牌照,不代表就能為所欲為,有了“雞毛”並非能當“令箭”。人在做天在看,老百姓的眼光更是雪亮的,當今社會一切“忽悠”都不靈了。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三、“固步自封”限制了直銷業的發展。

“自以為是”、“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是直銷業的最大毛病。有過從業經驗的人,都有過一種心態,不願接受不同意見,甚至怒目相對、與理據爭。遇上這種性格特徵的人,十有八九能猜出就是直銷人。

這類經銷商為何會有這種病態心理,是因為受過“專業”訓練。而這種“專業”就是沒完沒了的“洗腦”,接受“洗腦”的人無不認為自己是世上最“榮幸”的人,總能打造一種“獨我自尊”形象。“榮幸”什麼呢?是:你是最幸運的人,終於選擇了正道,走上了致富道路,堅持“三到五年、有錢有閒”,這期間是不允許任何觀念干擾的。按照要求“每會必到、每到必會”,完全被會議觀念束縛的人,是不可能聽進不同聲音的。

如今是互聯網時代,但傳統直銷的固定特性,是面對面的溝通和傳教,不可能融入互聯網元素。只要你稍微有點“先進思維”,馬上會讓你抓緊學習,並且接受“開小鍋”教育。反過來他(她)們倒還說你跟不上“時代”了。在這種環境裡,個人的再多想法都是孤立無援的。

明明每天“綁著”開會,一點時間都抽不出,卻要質問你:怎麼沒有業績?

直銷人的可笑舉止隨處可見,每個人都能羅列一大堆,這裡就不贅言了。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四、高成本的運作,限制了直銷行業的發展。

表面上看“只需消費就能賺錢”,或者暗裡搞金融的說法是“高投資高回報”等,但直銷最大難題,也是無法逾越的難題,就是“找人難”。無論什麼樣“培訓”都離不開這個主題。

而出去找人,花去時間需要時間成本、花去精力需要精力成本、花在路上需要路費成本、花在客人身上需要請客成本,有時晚了回不了家,還得花上住店成本,等等;多數人之所以兼職,有時間就做沒時間拉倒,這是這個原因。

更可怕的是,只要你有一定成績,就會讓你外出“培養新人”,出遠門都得自費。連綿不斷的會議,每個會議都要收費。你得準備出旅行費和開會費。

特別是新手,別以為這是“無投資創業”,沒有業績是沒有任何收入的,最少半年內得準備積蓄。說白了,直銷這行業是個“沒掙錢就得先花錢”的行業,至於要花多少錢,很難預算。那麼又能在這行掙多少呢?是個未知數!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五、直銷公司太少,限制了直銷行業的發展。

與美國的直銷公司兩萬家相比,國內允許經營的直銷公司還不到一百家,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加上很多有問題的公司,選擇面實在太小。中國人口又那麼多,僅一百家公司如果沒滿意的,很多人也只能放棄。

這與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不成比例的。就傳統行業而言,僅2014年就有三百多萬家公司誕生,中國直銷公司這甚微的數量,根本無法吸引更多人參與,怎麼可能讓人相信這個行業的“美好前景”呢?畢竟發展了近三十年了!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六、傳統思維方式,限制了直銷行業的發展。

幹一天活必然有一天工錢,做一天生意必然有一天收穫。這是中國人“出力必須變現”,最現實的傳統思維方式,難道會有錯嗎?無論什麼事業,儘管是“高大上”不得了的模式,但運行“結果”前不給人吃飯,幾個人能接受呢?如果人家連吃飯都成問題,還能做得了“事業”嗎?

就像上面說到的,沒掙到錢就得先花錢,掙到後面才有錢賺,這明擺著是給富人留下的“遊戲”,也只有富人不掙錢的時候也有錢花。可又有幾個富人願意涉足直銷呢?這是中國各種行業中唯一沒有生活費的行業。即使有點類似的保險業,每月還有幾百元生活費。

幹活就得有報酬,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也是自然規律。沒工錢就請不到人,也是規律!直銷行業無論怎麼拼命,但“業績為王”,沒業績就別想吃飯,這是直銷“獨創”的規律!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七、會員學不到運作技能,限制了直銷業的發展。

幹好各行各業都得有工具,沒有工具如何讓人幹活?做好直銷是個軟件活兒,讓會員必備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出業績。這“軟件”(能力)就是會員的工具。

而每次培訓課都成了直銷“老人”分享的“舞臺”,主要是分享個人的經驗,或者是個人的故事,激動時還會抹眼淚。這哪裡是在“培訓”,充其量是在看錶演。

直銷裡所能學到的就是:如何記筆記、如何列名單、如何訂製計劃、如何練好溝通話術等,可能這些東西不用學也能無師自通。真正的口才、處事本領、與陌生人如何交際、怎樣練膽、怎樣發揮極限、怎樣發展“粉絲”等等,本領性的“招術”在這裡學不到。只能靠個人摸索。

而浪費時間的國學、親子教育、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羊皮卷》、《管道的故事》等,翻來覆去的到能學不少。很難遇上一次“實操”訓練。

不把“看家本領”拿出來,會員就得不到實用工具,也自然得不到“填肚子”的東西。時間一長就會茫然,時間再長點就會有想法,再長點就會“溜號”。好不容易引進的新人,一切都等於白忙活。

中國直銷幾十年,為什麼國人參與者甚少?

不要以為沒走進來的人,以上這些問題,“外人”都不清楚。互聯網這麼發達的今天,哪裡都能得到答案,包括80%以上的“逃遁”者也會把內情透露給這些人。還包括做了十幾、二十幾年的“老直銷”,他(她)們目前的生活狀況也是一目瞭然。

這是中國直銷一直髮展很慢的根本原因,也是人們迴避或討厭直銷的根本原因。而更多正在面臨考驗的直銷人,不知有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也真心祝願:中國直銷能面對現實,真正能挺過最後一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