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比較好

心理學:,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比較好

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舒適,以及該如何尋找最佳舒適距離,是一直困擾人們的話題?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針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劃分了四種區域距離,這四種距離決定著彼此相處的舒適度。

人際關係是複雜的,也是簡單的,關鍵點在於利他與利己性,這是一種關乎於人與人之間利益的問題。

之所以說簡單,是因為兩個人只要有共同的需要,並且相互之間能夠給予滿足,那麼就會打破陌生人的關係,複雜之處在於如何去穩定這份關係。

對於情人,夫妻這類的關係,可以歸結為“親密關係”,有人說“愛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是放風箏,太近了放不高,太遠了,又怕飛了,只有保持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才是剛剛好的。”

在日常情感交流的技巧中,我們也發現,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的確比較好。

心理學:,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比較好

“契可尼效應”,人對未完成的需要更有激情

兩個人相處久了,自然而然就缺乏了某些激情。黏膩的情人,過了一段時間後,女方會更加想要粘著男人,而男人則覺得女人有些“累贅”。

所以這個時候“生分點”很有必要,有助於延緩雙方感情的衰變期,延長興奮點。

“契可尼效應”也指初戀效應,講的是為什麼一些人總對初戀情人念念不忘。

原因在於人們對於未完成的事情,或者為被滿足的需要更有激情。

所以兩個人相處要保持一定分寸,不要太去在意一個人最後忽略了自己,否則就會漸漸將激情消磨殆盡。

心理學:,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比較好

“美感距離”,有助於雙方保持神秘感

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其實是為了使得雙方保持“美感距離”。事實上,“美感距離”,更加有助於雙方保持神秘感。

建築物需要美感,距離起著很大的作用,人與人之間同樣需要建立美感。

有些夫妻到了中年,已經完全無話可說,而有些夫妻依舊能夠相互談心,這就是“美感距離”的作用。

一些情況下,你覺得自己為對方付出就是為他好,你渴望將兩個人的距離無限拉近。

可是有時候,我們所做的善意之舉,並不會給對方帶來什麼作用,反倒是會讓對方覺得是一種壓力。

心理學:,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比較好

“個人空間”,我們需要去做其他的事

兩個人能夠學著“生分一點”,其實也是為“個人空間”創立一定的機會。過於緊密的距離,反倒使得自我沒有了時間和空間,雙方不由得開始隔離社會,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

這就像是一對墜入愛河的情侶,眼裡除了對方之外,別無他事。其實長時間的這種現象,並不利於個人發展和創造。

我們需要“個人空間”,這樣也有利於自我去排遣壓力。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對於個人空間的渴求度。所以雙方“保持生分點”,反倒可以促進我們本身去展示真實自我。

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不是指的冷戰,吵架,而是指在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多給予對方和自己一定得空間和時間。這樣可以更利於雙方舒適的相處,不至於一方成為了一方的壓力。

保持恰當的距離和相處的分寸,相互之間多一些信任,自己多一分獨立,能夠避免心理上的審美疲勞,也會使得感情變得牢不可催,。

參考資料:《愛情心理學》 《距離心理學》

情感有點甜主筆:說愛情感

微信公眾號:說愛情感 每天讀點情感心理學,會更懂對方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