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問題的簡明指南

1.

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

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或許你很快就會在紙上列出一張長長的名單:


科普:大問題的簡明指南


的確,這些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但除了在這顆星球上的一切,宇宙中還充滿了行星、恆星、星系等令人驚奇的複雜結構。在過去的100年中,隨著對宇宙的不斷探索,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我們發現宇宙始於138億年前,並在某一個時刻開始加速膨脹;我們探測到了更多的系外行星、脈衝星等天體;我們甚至拍攝到了超大質量黑洞的第一張照片。

但當我們瞭解的越多,卻又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這些我們所熟悉的物質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和能量的5%!

那麼剩下的95%呢?

其中27%被稱為“暗物質”,68%被稱為“暗能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各地的大型探測器和望遠鏡競相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但目前一無所獲。


科普:大問題的簡明指南



而就算是我們所知道的那5%,依然有許多謎題仍未解開。

2.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就已經開始在追問:萬物是由什麼構成的?從最初的土、氣、水、火,一直到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經歷了漫長的探索,物理學家終於建立起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理論:標準模型(詳見:《已知最精確的科學理論是?》)。

在標準模型中,一切物質都是由被稱為基本粒子夸克輕子組成的。上個世紀,科學家發現了12種基本物質粒子:六種夸克和六種輕子。這12種基本粒子又被分為三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具有和第一代粒子相同的性質,除了擁有更大的質量。但為什麼恰好有三代?為什麼自然界“需要”另外兩代粒子?物理學家還無法理解其中的深意。


科普:大問題的簡明指南


除此之外,宇宙中還存在著規範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光子就是一種規範玻色子,它負責傳遞電磁力。當兩個電子相互排斥的時候,它們實際上是在交換一個光子。

2012年,物理學家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但我們對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解並不完整。目前,中國和歐洲都在計劃建造下一代對撞機,其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3.

所有的基本物質粒子都有其反物質版本,例如夸克的反物質版本是反夸克,電子的反物質版本是正電子。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個由反物質構成的“你”,千萬不要觸碰他/她,因為當物質和反物質相遇時,就會發生湮滅,化作一團能量。而物理學家預期,在138億年前應該曾發生過一次這樣的大湮滅事件 。

科普:大問題的簡明指南


根據標準模型,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應該有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被創造出來,這就意味著正反物質的相遇會導致湮滅的發生,從而毀滅了宇宙的形成。顯然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否則今天我們也不會在這裡有此疑問。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物質要多過於反物質?3月21日,物理學家宣佈他們找到了一個解釋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的新來源(詳見:《新發現!粒子物理學迎來新的里程碑!》),但這還無法為我們提供最終的解答。

4.

標準模型雖然精確地描述了基本粒子和三種基本力(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間的相互作用,但是它卻無法解釋第四種基本力——引力

雖然引力是我們每天都會體驗到的,但事實上我們對它還不是很瞭解。例如,為什麼相比於其它三種基本力,引力是如此的微弱?試想一下,如果在桌面上一枚曲別針,你只需要一塊小小的磁鐵就能讓抵抗整個地球的引力,輕而易舉地將曲別針吸起,可見磁力遠比引力強大。這是為什麼?標準模型並沒有提供答案。

一個誘人的解決方案是:額外維度

上下、左右、前後,這是我們熟知的三維世界。每個維度都代表一個獨立的運動方向,“獨立”意味著你在某一個方向上的運動與其他方向上的運動無關。但宇宙真的只有三維嗎?有沒有可能存在四維(這裡是指除了時間以外的第四維)或更高維度?


科普:大問題的簡明指南


我們很難通過圖像去理解更高的維度,但我們可以通過數學來研究額外維度。事實上,早在1919年的時候,物理學家為了統一電磁力和引力就提出了第五維的思想。經歷了100年的發展,物理學家早已發展出了更具有潛力的理論,比如M理論認為宇宙有11維。

物理學家認為,引力之所以這麼弱是因為它很可能進入到額外維度,從而強度被稀釋。但目前在實驗中並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額外維度的證據,驗證這一想法的重擔也落在了下一代對撞機中。

5.

為什麼從古至今,就不斷在追問宇宙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空間是什麼?時間又是什麼?……

這些大問題似乎與我們毫無關係。但歷史卻告訴為我們,你永遠也無法預知對這些問題的追問最終能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例如,愛因斯坦根本無法預料自己提出的相對論對今天的GPS有多麼重要,他當時僅僅只是為了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時間、空間和引力的本質。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詳見:《沒有實際應用的科學,值得研究嗎?》)。

所有追問這些問題的科學家,都有一致的目標:渴望理解我們的宇宙。這種動機可以追溯到古代,當人們第一次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他們希望能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並努力地發展出一套可以描述這個世界的理論。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無論是對微觀世界還是宏觀宇宙(詳見:《最小有多小?最大有多大》和《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我們都已經作出了令人驚歎的發現。但是,這還不夠。

每當我們對一個問題有了一個深層次的理解後,便會發現在背後其實還有更基本的問題。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現在到底知道了多少,但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好奇,停止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