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提出的提出的“十勝十敗”具體是什麼?

未鳴讀史


誰都知道,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結果,讓曹操躋身東漢諸軍閥中的大哥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以及官渡之戰後的軍事優勢,讓曹操醜小鴨變身白雪公主,最終實現了曹魏代漢。



不過,從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對比,官渡之戰就像一場不要命的豪賭。當時的袁紹擁兵十萬,佔有河北廣袤土地,曹操僅僅佔有許都彈丸之地,人馬約兩萬人。從軍事實力及後勤保障能力,曹操與袁紹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放在任何一個決策者面前,官渡之戰無異於雞蛋碰石頭,誰都沒有決戰的膽量,包括曹操。

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在成功之前,怎麼看都是不可能,死路一條。只有從死局中看到機會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弱者只能承認結果,強者往往相信未來,郭嘉就是那個強者、智者。他給曹操上了一道“十勝十敗論”,給曹操點亮了前進的道路,讓曹操“相信”未來的光明,就在這個看似無解的死局中!

郭嘉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十個方面,指出曹操必勝袁紹的宿命。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

一道勝: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

袁紹為人講求繁瑣的禮節,行於表疏於質,這種人往往可以做領導,做不了領袖。曹操則不一樣,他為人順求自然,充滿個人魅力,是個天生讓人生死追隨的領袖。從為人之道,袁紹跟曹操不是一個等級。

二義勝: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

<strong>袁紹是地方軍閥,曹操是侍奉天子,匡扶漢室的忠臣,天下表率。所以袁紹是“逆天”,曹操是“順天”。

三治勝: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


袁紹管理下屬寬縱,沒有威儀,法令鬆弛,曹操治軍剛猛,團隊上下懂得令行禁止,戰鬥力差距明顯。

四度勝: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

袁紹表面寬容,實際上猜忌心很重,除了親屬,不相信外人。這一點郭嘉深受其害,他就是因此從袁紹手下跳槽改投曹操的。曹操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管親疏,一律看才能,而且用人不疑,氣度遠勝袁紹。

五謀勝: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

袁紹謀而不斷,曹操善謀善斷。軍事行動,往往瞬息萬變,很多機會就是在猶豫的一剎那就消失了。


六德勝: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

袁紹的德行好虛名,所以身邊聚集的都是一群華而不實之徒。曹操則不一樣,他不圖虛名,待人以誠,不吝賞賜,身體力行,所以曹操的德行,是吸引忠正之士的力量源泉。

七仁勝: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

袁紹的仁德,止於眼前,惠及身邊,是小仁,跟項羽一樣,婦人之仁。曹操不大關注眼前的小仁小惠,而是著眼於天下,他所能給與的恩惠,往往超過想想,是大仁。


八明勝: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袁紹識人不明,臣下爭權奪利,他聽信讒言,曹操“以道御臣”。

九文勝: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

袁紹不辨是非,曹操的文治,緊緊抓住“禮”和“法”,兩者結合,文治超然。

十武勝: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

袁紹虛張聲勢,實際上根本不懂兵法之要,曹操才是用兵如神的軍事家。


“十勝十敗”論的意義

郭嘉對袁紹和曹操做了一個深度“解剖”,從個人角度,深刻揭示了袁紹必然敗亡於曹操的十大理由。這個深度分析入木三分,完全看透了兩個人天壤之別。

郭嘉曾經侍奉袁紹,所以,他對袁曹二人都很熟悉。官渡之戰前,曹操對雙方明面上的差距心知肚明,所以表現出了“怯”的一面。但郭嘉看到的卻是,作為作戰雙方的領袖,他們個人秉性巨大的差異,才是註定戰爭未來走向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面是隱性的,非郭嘉這樣的智者,不足以看穿。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無疑讓曹操看到了,可以與袁紹一決雌雄的機會,也直接鼓舞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是官渡之戰的強大精神武器!


“十勝十敗”論的歷史價值

毛主席對三國時期,最欣賞的兩位謀士就是諸葛亮和郭嘉,他認為郭嘉是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家,郭嘉一生最輝煌的典範之作,就是三次戰役及這個“十勝十敗論”。

毛主席不愧是偉人,一眼看穿本質。郭嘉的這個“十勝十敗論”本身就是一篇戰略分析典範,只不過他的視角跟傳統兵法不一樣,他沒有從實力對比,軍事部署角度分析,而是從雙方領袖的差別,就高瞻遠矚地得出,曹操必勝於袁紹的結論,這就是戰略家的眼光。


郭嘉卓越的戰略眼光,在輔佐曹操的過程中,多次得到驗證。比如,當大家對孫策畏之如虎時,他就斷言孫策必然死於死士之手;當劉表和劉備打得火熱的時候,他就斷言,兩人必然翻臉。可見郭嘉真的是,剖析人性,並以人性推斷結論的頂尖高手!

“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這是郭嘉,在給曹操的“十勝十敗”論最後的斷言。事實證明,正是郭嘉的這針強心劑,才促使曹操,下定決心與袁紹做最後的攤牌,才有了曹操此後的精彩人生。


尋根拜祖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有時呼之即來;有時不請自來;一直堅持原創和厚著臉皮求贊求關注的小小三國迷——暮雨夜行歸何處,大家也可以叫我歸何處!

三國時期很著名的一場戰役——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擊敗發小袁紹,決定了在北方地區的霸主地位。

其實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勢力雖然已經初具成色,但是和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袁紹相比,還是相差太大了!

也正因如此,曹操在戰前也一直很猶豫,要不要打這一仗,雖然打贏了的話,會很棒,但如果要是輸了呢?自己的下場會如何呢?所以曹操一直很糾結,作為曹操手下的重臣——荀彧和郭嘉就看出來自己老大的難做和內心的煎熬,所以他倆就藉機會跟老大談了一下局勢,分析了敵我的優劣勢,這就是後世很有名的“十勝十敗論”:

袁紹與操書,辭語驕慢。操謂荀彧、郭嘉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


雖然這些話有點兒鼓舞軍心甚至有點兒拍馬屁的嫌疑,畢竟這番言論把稱霸河北的袁紹說的一文不值,而把曹操說的賢明無比,文韜武略,天下無雙。

確實有些太誇張了,但是不得不說,其中還是真的有些道理的,而且雙方戰前互撂狠話、貶低對手、抬高自己來鼓舞士氣的做法也很正常,咱們不論其中因由,只是大略分析一下。

對立的發小——袁紹、曹操


袁紹和曹操可真的算是發小,倆人都是官宦人家,小的時候倆人就已經交好,等到長大之後,兩人由於理念和志向的不同才分道揚鑣,因此上,兩人彼此之間都是很瞭解的。

袁紹由於家世顯赫,自幼便是錦衣玉食,言談舉止都是大家風範,人又生的威武俊郎,因此上,在哪個重視門庭出身的東漢時代,很有威望。

但是袁紹這個人可以算一個“偽君子”“假英雄”,只是表面的威風,他的才能和胸懷與他的地位嚴重不符,沒有一個明君的容人之度,比如囚禁田豐,打壓沮授;他重用的都是自己的親近人,不論能力,這樣根本做不成大事兒,更別提他的文才和武功了,更是沒法拿的到檯面上來說。

而曹操,那可真的是個“奸雄”,在那個講出身的東漢,他卻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真的很了不起,用人以能力為主,不講親疏;重視法度,杖打權貴、割發代刑;政治能力出色,注意安頓流浪人口,推行軍屯田,開墾了很多的北方荒田;文能提筆寫出《龜雖壽》、《短歌行》之類的千古傳頌的好文章;武能上馬殺敵,給孫子兵法做注,牛到不行;而且曹操這個人在事業的前期確實很重視人才,惜才愛才,比如饒了那個寫檄文罵了曹操好幾代人的陳琳。

十勝十敗論確實經典,事前咱們不說啥,坐一回“事後諸葛亮”,其中的道理確實很精闢,很厲害!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暮雨夜行歸何處


這是郭嘉為鼓勵曹操,打消曹操疑慮之心而對曹操分析此戰的勝敗之勢。

郭嘉對曹操說到,劉邦打敗項羽,您是知道的,兵強馬壯,並不是唯一決定戰爭勝敗的。

在我看來,公有十勝,紹有十敗。讓我一一為公解惑。

一,紹繁文縟節太多,公您不拘泥於禮節,唯才是舉,這是道勝於他。

二,紹名不正,以反叛漢室動機出兵,而公以興復漢室為已任,名正言順,這是義勝於他。

三,東漢的滅亡,在於對下級管理寬鬆,倚重外戚。而紹管理制度同樣過於寬鬆,下不能產生震懾力,軍隊渙散,人心渙散。而公政治嚴明,軍隊依法行事,這是治軍御人上勝於他。

四,紹表面寬宏大量,內心則多疑,對人不放心,重用的多是親戚朋友,而公用人唯才是舉,用人不疑,不論親疏遠近,不論出身,這是度量勝於他。

五,紹善謀卻難斷,優柔寡斷。而公決策果斷,知行合一,應變能力強,這是謀略勝於他。

六,紹是公族,眼高手底,身邊多是吹捧之人,沒有多少人有真本事,所謂的“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而公誠心待人,重賢才,厲行節儉,對有功之人毫不吝嗇,因此身邊聚集一些忠誠,正直,有遠見,真才實學的人,這是德行上勝過於他。

七,紹見到飢寒之人表現出憐憫,但不會往深處想,往遠處看。而公對小事不拘小節,大事上卻毫不疏忽,憂國憂民,對天下飢寒貧民都施以恩惠,沒有疏漏,聲望遠非紹可比,這是仁德上勝於他。

八,紹的大臣爭權奪勢,讒言非語,惑亂視聽,而公用道義教導下級,避免了勾心鬥角互相奪勢之爭,這是明智上勝於他。

九,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而公賞罰分明,該賞就賞,該罰則罰,不論親疏,這是法令上勝於他。

十,紹喜虛張聲勢,不懂兵法要領。而公知兵法,能運用兵法,士兵們都信任您,這是武略上勝於他。

綜上所述,公十勝,紹十敗,打敗袁紹是理所應當的,公不必顧慮。





雲尚蠻夷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展開決戰,最後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

在戰鬥開始之前,曹操因為兵力與袁紹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對於取勝沒有什麼信心。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郭嘉為了激勵將士,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下面就跟佑子一起去看一下吧。



劉邦打敗了項羽,您是知道的。項羽武力強大,雖然劉邦只有智謀勝過項羽,最終還是把項羽逼的在烏江自刎。 在我看來,袁紹有十個戰敗的誘因,而您有十個戰勝他的理由。因此袁紹雖然強,卻不能把您怎麼樣。

一、袁紹繁瑣的禮節太多;您順應自然,不拘泥於繁文縟節,這是道勝於他。

二、袁紹以反叛漢室的動機出兵;而您則以復興漢室的名義征戰,這是義勝於他。

三、東漢的滅亡,主要就在於對下級管理的寬鬆。袁紹的管理制度就過於寬鬆,不能產生震懾力;而您以嚴治政,全軍上下都依法行事,這是管理上勝於他。



四、袁紹表面上寬宏大量而內心則多疑,對所用之人也多有懷疑,重用的只有親戚朋友;而您用人表面看來平易簡單,而內心明察秋毫,用人從不懷疑,不管親疏遠近,只要有才就大膽使用他,這是度量上勝過他。

五、袁紹善於思考卻很難做決定,優柔寡斷貽誤戰機;而您決策果斷,執行高效,應變能力強,這是謀略勝過他。

六、袁紹世代公卿,喜歡用高談闊論顯示自己的高貴,因此投靠他的多為會吹捧裝裱自己的人;而您誠心對待別人,不貪圖虛榮,自己厲行節儉為下屬做出表率,對待有功之人卻從不吝嗇,因此忠誠、正直、有遠見、有真才實幹的人都願意投奔您,這是道德選擇上勝過他。


七、袁紹對見到的飢寒之人非常憐憫,對看不到的卻考慮不到;而您對於眼前的小事不拘小節,而在大事上卻毫不疏忽,憂國憂民,對天下的飢寒貧民都施以恩惠,沒有疏漏,因此聲望遠遠超過袁紹,這是仁德上勝過他。

八、袁紹的大臣爭權奪勢,讒言四起惑亂視聽;而您用道義教導下級,不讓這種勾心鬥角互相奪勢的事情發生,這是您明智上勝過他。

九、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而您認為是對的事就以賞賜來推行它,錯誤的事就依法處罰來糾正它,這是管理文化上勝於他。



十、袁紹喜歡虛張聲勢,並不懂得兵法的要領;而您打仗可以以少勝多,用兵如神,我軍士兵都信任您,敵人都懼怕您,這是武略上勝於他。

以上就是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論,我是佑子,很高興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