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概況

桓臺縣,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北,淄博市北部,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介於北緯36°51′50″-37°06′00″,東經117°50′00″-118°10′40″之間,北鄰博興、高青兩縣,東靠臨淄區,南與張店區、周村區毗連,西與鄒平縣接壤。全縣版圖面積509平方公里,下轄2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50.16萬。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置新城縣,隸屬濟南總管府。明洪武九年,屬淄州,次年改屬濟南府。清代,沿襲明制。1950年,隸淄博專署。1953年,劃歸惠民專署。1958年,併入博興縣,隸屬淄博專署。1961年,復置桓臺縣,改屬惠民專署。1983年,劃歸淄博市。

桓臺境內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略呈微波狀。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

2018年12月,桓臺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榜第70位。

桓臺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北,淄博市北部,在山東半島中部的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地理座標為北緯36°51′50″-37°06′00″,東經117°50′00″-118°10′40″,北鄰博興、高青兩縣,東靠臨淄區,南與張店區、周村區毗連,西與鄒平縣接壤。[2][3]

地質

桓臺縣地處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與第二沉降帶的銜接部位,以齊河~廣饒深大斷裂為界,北部居華北坳陷區(Ⅱ級構造單元)濟陽坳陷(Ⅲ級)的東南部;中部、南部處於魯西隆起區(Ⅱ級)泰山~沂山(Ⅲ級)的茌平~淄博凹陷北端。境內地質發展史與山東中、西部地質史基本一致,經歷過遠古代前震旦紀的“地槽階段”,古生代的”地臺階段”,中生代的“活化階段”和新生代的“新構造運動階段”。

地貌

桓臺縣境內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略呈微波狀。南部為緩崗,中部為平原,北部是湖窪。緩崗佔桓臺縣總面積5.4%,平原佔50.4%,窪地佔44.2%。大寨溝以南地勢偏高,呈東西向條帶分佈,以三龍村南最高,海拔29.5米,地面坡降在1/800左右。大寨溝以北至南乾渠以南,地勢平坦,海拔1810米,地面坡降在1/1500左右。南乾渠以北至小清河南岸,地勢低窪,以馬踏湖底最低,海拔為5.7米至6.8米,地面坡降在1/2500至1/3500之間。

桓臺縣境內地貌分緩崗、微斜平地和窪地3個類型。窪地又分為5個次一級地貌單元, 皆呈相間分佈。

土壤

桓臺縣境內土壤有褐土、砂姜黑土、潮土3個土類,褐土、潮褐土、潮土、鹽化潮土、溼潮土、砂姜黑土6個亞類,11個土屬,33個土種。

褐土面積30.1萬畝,佔總面積的39.4%,是境內主要的土壤類型,分佈在中部、南部緩崗和微斜平地,成土母質為山前洪衝擊物。

砂姜黑土面積16.6萬畝,佔總面積的21.7%,主要分佈在索鎮、唐山、新城、果裡等鎮淺平窪地區,成土母質為淺湖沼相靜水沉積物,表層多有衝擊層覆蓋。

潮土面積13.8萬畝,佔總面積的18.1%,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小清河兩岸和錦秋湖、馬踏湖、青沙湖內的淺平窪地及背河槽狀窪地上,成土母質為山前洪沖積、黃泛沖積與湖相靜水沉積物。

氣候

桓臺縣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旱,冬季漫長乾冷。

年平均溫度12.5~14.5℃,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7℃(1月份),最高為26.5℃(7月份)。 境內多年平均降水586.4mm,多集中於夏季,尤以7、8兩月集中,佔全年降水量的51.1%。其他時期降水少,多出現季節性乾旱。 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年平均風速為2.7m/s,3~5月份風速最大,最大風速19.2m/s。光熱資源充足,平均日照時數2832小時,年平均氣溫12.5~14.5℃,全年無霜期179-210天,平均197天。多年平均蒸發量1270mm,蒸發旺盛,且年內變化較大,6月份蒸發最大,1月份最小,歷年平均相對溼度66%。

水文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概況

桓臺縣

桓臺縣有大有大小河流11條,上游位於魯中山區,大多是南北流向,東有烏河,中有東西豬龍河,西有孝婦河;東西向河流南有澇淄河,北有小清河、預備河,皆屬黃河流域小清河水系。境內有馬踏湖、錦秋湖和青沙湖。3湖處於魯山北麓山前洪沖積平原和黃泛平原迭交地帶,南受魯中山區洪水沖積,北受黃河氾濫淤澱,千百萬年來洩洪不暢,形成一片湖窪沼地。

土地資源

2010年,桓臺縣土地總面積為50896.50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為35101.11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68.96%;建設用地面積為13944.11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7.40%;其他土地面積為1851.28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64%。其中耕地30257.0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59.45%;園地273.2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54%;林地1150.06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26%;其他農用地3420.79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6.72%。

礦產資源

桓臺縣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銅、煤、硫、石油、天然氣等。境內鐵礦屬內生礦床,為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磁鐵礦,銅、鈷、硫為伴生礦。主要分佈於侯莊鄉的侯莊至三龍等地,總儲量為1650萬噸,以侯莊南部規模最大,儲量為1605萬噸。礦石含量中:鐵含量38至50%,最高達58.5%,品位大於50%者佔99.28%;銅含晨為0.135至1.71%;鈷含量為0.141%;硫含量為0.14至0.57%。

石油分佈於馬橋、荊家、田莊、陳莊4鄉(鎮)。金家油田面積22平方公里,地下油位在5000至1300米左右,油質好,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原油儲量約2000萬噸。20世紀70年代末,已試採油井8眼。縣境南部,還有煤礦、粘土礦,坦藏於石炭系、二疊系地層的中、下部,為第四系沉積層所覆蓋,屬全隱蔽式煤田,有一定開採價值。

生物資源

桓臺縣境內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屬魯北濱海平原植被區和魯西北平原植被區的一部分。由於農墾歷史悠久,自然植被破壞嚴重,境內農業植被面積佔可利用面積的93.1%。 森林樹種有喬木類10餘種,灌木類5種,果樹類10餘種。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

桓臺縣野生植物按其經濟價值和用途,分為7大類,近300種。桓臺縣境內野生澱粉糖類植物較多,比較重要的有菖蒲、山藥、地環、槐樹、蘆葦、菱白、蓮子等,遍佈桓臺縣溝頭崖嶺和湖區。油脂類植物分佈很普遍,比較重要的有臭椿、刺槐、楓楊、菟絲子、蒼耳子、車前子、黃鬚菜、芍藥、蒺藜、鹼篷、大麻、君遷子等,桓臺縣境內野生纖維植物很多,其中可供紡織的有羅布麻等,鞣質植物主要有線菊、君遷子、酸棗、皂角樹等。境內有植物中藥材261種,水生維管束植物湖區有47種,分隸於2門、20科、30屬。

桓臺縣境內主要有獸類、鳥類、昆蟲類、爬行類。獸類主要有野兔、山狸、黃鼠狼、地猴、狐狸、刺蝟等常見獸類。鳥類主要有13目、32科、148種,其中旅鳥73種,夏鳥39種、冬鳥18種,留鳥18種。軟體動物有螺類,蚌類兩大類。

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大氣降水摺合水量為2.69億立方米,是境內地下水和區域地表水主要補給水源。客水入境量0.25億立方米。年平均蒸發量1725.3毫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3億立方米,其中礦化度小於等於每升2克的資源量為1.1億立方米。境內主要為第四系鬆散巖類孔隙水。 地下水陰離子以碳酸氫+硫酸型水為主,其次為碳酸氫+硫酸+氯型水。

主要景點

  • 馬踏湖旅遊區

馬踏湖旅遊區位於桓臺縣東北部,距離市區25公里。全湖東西12公里,南北8公里,方圓96平方公里,2005年被評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區”;2007年被省林業局批准為馬踏湖省級溼地公園;2008年9月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全國水利名勝風景區。2010年,馬踏湖國家溼地公園正式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概況

馬踏湖旅遊區

  • 王漁洋故里景區

王漁洋故里景區位於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桓臺縣新城鎮。新城為桓臺古縣城,自金正大五年(1228年)作為治所建縣,2014年12月被山東省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鎮域內留存有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概況

王漁洋故里景區

  • 紅蓮湖公園

紅蓮湖主要景點有古城遺風、桓臺印象、童趣園、生態溼地等。2013年10月被省旅遊局評為國家3A級旅遊區。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概況

紅蓮湖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