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海藻微視野


哲學的精髓是世界觀與方法論,或者說是研究體用關係的一種系統學問。我平時給學生講授哲學時,習慣用目的與手段分別對應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為體,方法論為用;世界觀即目的,方法論即手段(並非鼓吹不擇手段)。因為人是有目的性的動物。“我”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攜帶一種上帝或造物主賦予的自私基因——為生存而學習,而自我設計,而競爭,而努力實現最終的人生目標。

在“我”這一系列自我選擇和自我定位之過程中,“我”會不斷地處理和反思“我”與自身、與他者、與社會、與自然、與宇宙等一系列生存境遇所“黏附”的關係(人本質地,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通過學習和總結而得到一套自己的“活法”,再從實踐中不斷去試錯、檢驗、修正、再總結而提升為契合天道的生存智慧,這就是哲學。本質而言,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如果“我”個人化的生存哲學能上升為系統性的學術而獨樹一旗,例如像老子的《道德經》、薩特的存在主義、歐文·拉茲洛的系統哲學、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等等而被學術共同體廣泛研究和傳播,那麼,恭喜!“我”終於“成家”了——真正的哲學家。

所以,從狹義而言,哲學是個體性的生存智慧;從廣義而言,哲學是一種關乎人類共同體何去何從之命運的大學問。比如,人類針對當下面臨的普遍性生存焦慮、貧富懸殊、來自宗教與政治之紛爭、恐怖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能源危機、戰爭危機、氣候變暖、信息化與智能化時代帶來顛覆傳統的科技革命、進化還是毀滅等等一系列全球問題,能否提出一整套科學的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哲學的任務和精粹之所在——考驗人類的集體智慧和抉擇。


馬丁林2


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哲學的精髓是認識論。

哲學總要說明世界 ,但哲學說明世界的深層涵義 ,不是代替各門具體科學去建立無所不包的絕對真理的體系 ,而是通過概括各門具體科學認識成果的方法 ,把握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 ,去追求可以達到的相對真理 ,指出一條真正地切實說明和改造世界的道路。可以說 ,整個哲學都具有認識論意義 ,並且總要積澱為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通過指導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發生作用。茲對哲學所包括的幾個部分的認識論意義 ,分別作些分析:

1、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

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產生並發展於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之中,也只有放到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之中才能正確地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就決定了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認識論意義。有一種觀點認為,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本體論問題;第二方面即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是認識論問題。這是片面的。從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看,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既包含著作為思維對象的存在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本體論問題,也包含著人類認識的對象是不是客觀存在、認識的內容來自何處等認識論問題,列寧就把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看作是“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正是在這一基礎上 ,列寧劃分出認識論的兩條基本路線。就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而言,它是認識論問題 ,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貫穿在認識活動中就是自始至終存在著的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問題。認識論就是要研究在從實踐到認識和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中如何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相符和一致。然而對於思維與存在同一性的正確解決 ,實際上也就進一步徹底地回答了物質對於意識的本原問題,因而,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又具有本體論意義。就我們的論題而言,可以說,整個哲學基礎問題都具認識論意義。因而,整個哲學基本問題總要歸結為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即認識內容的來源問題和主客觀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問題 ,等等 ,從而在指導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然地體現出來。

2、作為哲學的世界觀 ,不僅要說明世界是什麼 ,而且要說明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列寧指出 ,“辯證法也就是 (黑格爾和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就是認識論,突出地強調了認識論與辯證法的統一。辯證法是在研究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研究人類認識的內容 ,揭示了自然界和社會的運動規律,把握了客觀辯證法;通過研究人類認識的過程,揭示了認識活動的運動規律 ,把握了主觀辯證法。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作為“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但是在表現形式上是不同的。”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又

是相互作用的 ,只有在認識活動中自覺地運用主觀辯證法 ,才能在認識內容上揭示客觀辯證法;而主觀辯證法的根據是客觀辯證法 ,並且只有通過對認識活動中辯證過程的自覺掌握 ,才能體現辯證法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意義。也就是說 ,辯證法的規律總要歸結為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通過人們的自覺掌握 ,作為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體現出來。

3、恩格斯把唯物史觀看成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並把它與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相提並論。

唯物史觀為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則為正確闡明認識的本質和規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形成是在唯物史觀的創立過程中實現的。同時 ,唯物史觀也就是社會歷史領域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存在第一性、社會意識第二性的基本原理 ,必然會轉化為用社會存在來說明社會意識的認識論的基本原則。

唯物史觀分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 ,也就提供了深入認識社會本質、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就是用唯物史觀 ,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和矛盾 ,揭示了資本剝削的秘密 ,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唯物史觀具有認識論意義 ,必然會在社會歷史領域裡作為偉大工具發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理解 ,唯物史觀積澱為認識論。

【親愛的朋友,這裡期待你的精彩評價......歡迎你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哲學,屬於方法論,作為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思維萬千現象的通用工具。

哲學本身,不能包辦代替其它學科來研究具體對象的結構特徵、工作原理與運動規律。就好比數學不能包辦代替物理學。

當然,哲學方法的先進性,取決於具體科學的發展水平,即:具體科學是哲學的源泉。

哲學的精髓,是各種具體方法的抽象方法。筆者認為,對立統一方法是哲學的精髓。

邏輯學的概念,是外延與內涵的對立統一,或者說,是定義與劃分的對立統一。邏輯學的命題,是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對立統一。

信息的外延(本質/定義)是場量子的交換;信息的內涵(現象)是多樣化的,如信息分類、信息傳遞、信息存取、信息守恆(場量子守恆)。

人性,是利己與利他的對立統一。利己是因為自我存在,人不為己就不會有人的存在。利他是因為通過協作/公益求得各自的生存與發展。

市場力,是供應力與需求力之間的對立統一。

生命力,是基因傳承與環境干預的對立統一。

電磁力,是電荷互動與場量子推湧的對立統一。

原子光譜,是電子運動與光子傳承的對立統一。

強力,是費米子自旋與場量子推湧的對立統一。

弱力,是核內電磁力與強力抗衡的對立統一。

萬有引力,是弱化強力與場引力的對立統一。

熱能,是物質波與電磁輻射之間的對立統一。

電勢能,是電子動能與光子輻射能的對立統一。

物系質量,是本體質量與引力場質量的對立統一。

摩擦力,是外加壓力與電子簡併力的對立統一。

小結:物理學,若借對立統一研究自然本質,有1個對立統一,就有1個物理方程,這種思維模式,具有超級震撼的邏輯力。

如果物理學疑難解決了,那麼,其他任何疑難,都將不在話下而迎刃而解。


物理新視野


哲學的精髓是找到人類的意義!

哲學在古希臘時,表達的是”智慧“。古時候,人們的知識有限,對自然界的神奇規律和不可預測的變化,充滿好奇。一類人不去思考,過一天活一天;一類人訴諸於神的力量,用神話或宗教來解釋;還有一類人,用理性的思辨來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這就是古典哲學。古典哲學大部分是關於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應該是什麼樣的。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分類(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中國的“陰陽五行”,都是對這個世界的哲學解釋。這些邏輯嚴密自洽的思辨,就是相對於凡人(不關心世界)、巫(神的解釋)的智慧,這種智慧就是哲學。

後來,隨著對世界的解釋原來越多,且不能達成統一,哲人們開始反思人類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人類對世界的感知是否正確,是否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世界。這一階段的代表思想有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提倡回到“公理”來推導認識這個世界;康德的“三大批判”等等。這個階段,科學已經起步,人們認識世界已經不僅僅靠思辨,也開始靠觀察和實驗了。

從此,哲學孕育中的,對世界認識的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了。哲學和科學的相同點都是想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發現真理),而不同點是,哲學從傳統上,是哲人(有智慧的人,高智商的人)通過純思辨來解釋這個世界,而科學是從觀察、測量、實驗、預測來認識這個世界。自從科學方法發現以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突飛猛進。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還把科學(物理學)叫做自然哲學,但從此以後,哲學就失去了對客觀世界的解釋權利。

近代的哲學,逐步退出對世界的認識,專注在人和社會,人和世界的關係上,比如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等。

哲學的精髓是什麼?我認為,當代的哲學精髓就是科學。哲學孕育出來的科學,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已經遠遠超過古人,且一日千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達到宇宙的起源,粒子的規律。我們不可能通過純思辨來認知這個世界了。

但是,科學並不是萬能的。科學越發展,我們隊這個世界越瞭解,我們就會發現人類在宇宙中很渺小,一點都不特殊。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受到挑戰。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思維和意識都有可能被機器替代。這個結局很可怕,但勢不可擋。

所以,我認為,未來哲學的精髓,應該是用智慧,來指出人類生存和延續的意義。


明日Will


哲學的精髓就是通過思維當中的反覆轉換,而使大家明瞭自身所存在道理的合理性和真理性,已使人們在實踐當中消除痛苦和煩悶,使自己在幸福與快樂當中承受生命的樂趣。我們人類由於思維存在的高尚性和進步性,導致自身總是在回望人生不能理解的無知當中,承擔各種不可明瞭的矛盾和痛苦,產生哲學,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表象深入事物內部,化解人們思維當中存在的種種不良認識和錯誤傾向,也是真理規律,在人們自認為可以接受的合理條件下,形成自己,符合大眾一致公認原則的生命,快樂經驗,而是人生在大同當中形成各自共同擔負使命與責任,推動人類邁向宇宙當中的真實現狀。


生活的樂趣2442


哲學精髓(本質)是: 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人們心理,全方位三大領域!總體全部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即是存在第一性?還是思維第一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存在即物質是第一性,思維即心理是第二性!存在屬於客觀物質,思維是屬於心理活動!如認為存在即物質第一性,思維即心理是對存在即物質反映,這樣看法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如認為思維即心理是第一性,存在即物質是思維即心理所想第二性,那就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論!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存在即物質世界是運動的發展變化的,是由一系列客觀運動規律支撐的!進而,我們做事情想問題,都要從不斷變化,客觀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認識客觀規律,利用規律改造世界!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而且,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這種客觀事物規律性,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世界認識是可知的!如人們對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即為真理!而客觀世界是運動變化的,那人們的實踐也是不斷深入的,其人們認識也是不斷深入進展!因而,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真理性,也是絕對與相對統一的真理性!即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延伸到人類社會,提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先誰先隨後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先得發展生產力,解決人們吃穿用等基本生存發展問題,然後再能從事科學文化宗教等活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發展,是決定社會根本動力!進而,人類生產力諸要素,配製的生產和交換等聯繫約束制度,以及所對應政治經濟文化等法律法規,都要符合生產發展要求,不適應阻礙發展話,就得積極改革儘快適應才行!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這三層面基本觀念+唯物史觀,支撐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大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理論指導思想!然而,在對這個世界總的看法上,也是存在不同的!即對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還是有不同觀點!有的認為,思維心理是第一性,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是思維心理對象性反映!即其它對應的宗教意識,或底層次迷信色彩等哲學觀念!

同時,對待世界運動是否變化?還是靜止不動?也存有機械式僵化的等看法!另外,也有人認為世界是不可知的,把人們的實踐活動,當作被動的簡單為生存而勞作活動等!

這些看上去是很簡單常識問題,但實際生活中,人們每天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哲學觀點影響!比如你要吃飯,那得有米菜,這就是物質前提,比如你做事情,需要分析形勢,瞭解自己資源條件,所訂目標要符合實際等!因為,哲學的本質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學問,也是每個人必須每天要回答基本問題呀!

如人有信辯證唯物+唯物史觀的,那總體是信仰無神論的,遵循生產力及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是人類社會決定動力規律!而有人信仰思維意識為主導唯心觀念,如底層次對各種事物迷信行為,上升教義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理念,那實質上是唯心的,即物由心生等!云云種種的思想和觀念!

這些看起來很普通話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事情,但要從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來說,蘊含既深刻又普通哲學道理!即心由物生?還是物由心生?即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重大的哲學問題,實際上那是成天支配人們行為基本理念依據的!

所以,大家看每個人每天都是在自覺不自覺與哲學基本問題打交道的,哲學就在自己身邊和人們頭腦中!並受其理念和行為深刻影響!只不過人們的有些對世界總的看法,沒有按哲學理論提升為官話說法而已!需要人們在長期不斷對客觀世界認識實踐活動加以證實,才能形成比較統一的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的!

總之,哲學精髓(本質)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即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建議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以”物質性+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觀點,來客觀全面發展的看待認識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基礎,利用客觀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創造更美好生活才行!總體人們雖然哲學觀念,即對客觀世界有不同看法,但問題在於改造世界,怎樣利用客觀規律,為人類社會造福才是真的!😄😄


號外氧吧


您所想所說所做的一切,終究不能夠代言上帝,只是在檢測自我命運,但是並不足以設置命運,所以不該端著“努力”二字試圖解鎖一切,也別用“自定的理想”綁架一切。別傻乎乎地給命運編規則,或者給自己設定非要實現不可的目的而自我枷鎖,放棄這些,煩惱自消。任何“居心”,遇到現實就變成“兌現幾率”,只要用心賣力就可以吹大兌現幾率?如果勞動,那就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且絕不會只按計算勞動量疊加的模式而獲得“致富效果”,所以別謊稱熱愛勞動,那樣很可笑,覺得想試試,就試試看,作好隨時逃跑的準備,世事從來不是有求必應。別故作深謀遠慮,顧不了那麼多~誰的命運,也不是各種“做人道理”表達的那樣可防可控可治療~我雖按我心意可免於無可適從,也知損益效果不是按我來定。~孟德斯鳩


佯裝利他的利己主義者


首先,要對“哲學”本身進行區分。

完整的“哲學”分為“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學與“亞里士多德之後”的哲學,這兩種哲學的精髓是不一樣的。

“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學,也就是最純粹的古希臘哲學,TA的精髓是哲學家天賦的超人感知能力。

“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學,也就是現代哲學,TA的精髓是語言分析。


心智玩家


哲學的精髓是什麼?凡研究人生切要問題,從事物本質規律上著手,尋求一個根本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哲學的真髓。哲學是一門智慧之學,教人如何正確思考,詮釋世界照見自身獲得人生智慧,如何讓現實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奇堯最棒


哲學的基本問題或稱哲學的最高問題,精䯝就是思維對存在、意識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這一問題所以是基本問題,是因為根據這一問題的解決,才能對世界觀的其他一切問題做一定的解釋。還有第二個方面,即世界的可知性問題:人能否認識周圍世界?唯心主義哲學從來就否定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在資產階級哲學家中間廣泛地傳播著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不可知論,辯證唯物主義駁倒了不可知論。我們的感覺、表象、概念是客觀世界的複寫,反映。實踐是檢驗我們認識的真理性或非真理性的標準。把思維對存在的關係問題確定為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功續。馬克思主義即然指出了思維對存在的關係是任何哲學的最主要的,最高級的問題,那末也就提供了包括認識論全部問題的最一般的、最廣泛的概念。這些概念就是存在和思維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